中國古代10大政變:有的開啟盛世,有的大亂天下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政變作為國家內亂的主要形式,與兵變、民變(或稱農民起義)交替發生,成為困擾統治階級的突出問題和影響國家、民族發展的重要因素。

中國封建社會歷代的最高統治者,都把防止政變作為執政的主要任務,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髮展完善相應的政治制度,然而政變卻一直沒有消除,並最終為推動封建社會的滅亡發揮了重要作用。

1. 趙高政變

中國古代10大政變:有的開啟盛世,有的大亂天下

趙高政變,是秦始皇身邊的宦官趙高煽動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脅迫丞相李斯所發動的奪取皇位的政變。政變發生在公元前210 年秦始皇死後幾天的時間內。

秦始皇臨死前,雖然沒有明確立長子扶蘇為太子,但令其回咸陽主持喪事,也等於明確了皇位的繼承人。胡亥在皇子中是最小的一個,在嫡長繼承製的封建社會,他是最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趙高、胡亥、李斯合謀篡改秦始皇遺詔,令扶蘇自殺,立胡亥為太子。因此,這次政變是一次奪取皇位繼承權的政變。政變後,胡亥登上帝位,趙高雖然只擔任中書令,但由於他控制了胡亥,實際上掌握了朝政大權,從此,秦王朝進入了昏君與奸臣聯手禍害朝廷的時代。

2. 周勃政變

中國古代10大政變:有的開啟盛世,有的大亂天下


周勃政變,是西漢廷尉周勃聯合劉邦的後代及故臣,消滅呂后宗族的政變。政變發生在呂后逝世的第四十天(前180),距劉邦稱帝二十二年,距呂后接管朝政十五年。政變中,呂氏全族及呂后所立的少帝全部被殺,代王劉恆被立為皇帝,就是漢文帝。

周勃政變,雖然是忠於劉氏的大臣與劉氏皇族聯合誅滅呂氏的政變,但政變卻沒有一個核心人物。政變的想法最早出自只有二十歲的朱虛侯劉章和他的弟弟東牟侯劉興居,最初由劉章的哥哥劉襄以兵變形式發起於邊遠封國,太尉周勃、丞相陳平及潁陽侯灌嬰是在呂氏兄弟的決策出現重大失誤,呂氏必然失敗的跡象已經顯露出來之後,才參與並聯合組織了政變。

這次政變,對西漢王朝乃至中國歷史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同姓為王成了中國封建王朝最高統治集團組成的法定製度。

3. 王莽政變

中國古代10大政變:有的開啟盛世,有的大亂天下


王莽政變,是西漢末年三朝輔政大臣王莽篡奪漢位的政變。政變發生在公元5年至公元9年,政變中,西漢皇族被殘酷鎮壓,西漢王朝被廢除,王莽由安國公到代皇帝,最後登上皇帝寶座,建立新朝。王莽通過政變而沒有通過大規模的流血戰爭實現了朝代的更替,這在全國處於統一狀態下的中國封建史上是唯一的一次。

一個新朝代的產生,必然要呈現出一些全新的氣象,加之當時的政治和社會問題非常嚴重,不進行改革就很難鞏固政權,於是王莽依據古代的典籍,推行了全面的改革措施。而此次的改革,既沒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新體制,又嚴重破壞了原有的政治經濟秩序,激化了社會矛盾,使民眾起義像洪流一樣迅速蔓延。地皇四年(公元23)十月,綠林軍攻破長安,攻入未央宮,王莽逃到漸臺,被衝入宮中的商人杜吳殺死,屍體被士兵們切成若干塊。新莽政權滅亡。

4. 司馬氏政變

中國古代10大政變:有的開啟盛世,有的大亂天下


司馬氏政變,是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祖孫三代推翻曹魏政權,建立晉王朝的政變。政變發生在公元249年至266年,在長達十七年的政變過程中,曹魏勢力被逐漸剪除。最後,魏帝曹奐將江山“禪讓”給司馬氏,司馬炎稱帝。

三國時期,魏、蜀、吳各國建國雖然艱難,但衰落得卻特別快。當魏國的曹氏勢力在衰敗的路上走了十年的時候,司馬懿發動政變,將國家大權從曹氏手中奪了過來,從而扼制了衰敗的發展,並帶領魏國逐步走向強大。司馬懿政變,產生了三位強有力的領導人,對魏國實施了十七年較為開明的治理,使三國呈現出一強兩弱的格局,魏國成為當時的超級大國,從而為結束分裂局面,再次實現國家的統一創造了條件。

5. 八王之亂

中國古代10大政變:有的開啟盛世,有的大亂天下


八王之亂,是西晉初年賈南鳳皇后和楚王司馬瑋、汝南王司馬亮、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長沙王司馬乂、東海王司馬越等相繼組織的宮廷政變和兵變。發生在公元291年至306年,政變中,晉惠帝、賈后及除司馬越之外的七位諸侯王被殺。政變之後,西晉王朝便很快覆滅

6. 楊廣政變

中國古代10大政變:有的開啟盛世,有的大亂天下


楊廣政變,是隋文帝的第二個兒子楊廣奪取皇位的政變。政變發生在公元600至604年,政變中,隋文帝楊堅和太子楊勇相繼被殺,楊廣即皇帝位。但之後十四年,楊廣也在自己最信任的大將宇文化及所發動的政變中被殺,隋朝滅亡。

隋朝滅亡的情況與秦朝驚人的相似。這兩個朝代都因為推行急政、暴政而引起大規模民變,但在急政、暴政的背後則是權力的濫用。胡亥和楊廣都是要享盡天下豔福的人,但這樣的福分沒有享受幾年,就得到身首異處的下場。

7. 李世民政變

中國古代10大政變:有的開啟盛世,有的大亂天下

李世民政變,是唐朝初年秦王李世民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並逼迫李淵退位的政變,史稱玄武門之變。政變發生在公元624年,政變中,李建成、李元吉及其兒子全部被殺,李世民被立為太子,不久即皇帝位,就是唐太宗。

李世民政變,是皇子與太子爭奪皇位的鬥爭,政變的主要原因是二人都具有競爭皇位的實力。

李世民是太原起兵的主要謀劃者之一,在建立唐朝、統一全國的戰爭中,幾乎所有的重要戰役都是在其直接指揮下而奪取勝利的,但他卻因為不是長子而被剝奪皇位的繼承權,他在內心深處是無法接受的。

李建成認為,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他已經是決策者,李世民只是個執行者,統一全國的功勞不能全部記在李世民頭上。即使李世民的功勞很大,也不應破壞“立長不立賢”的傳統制度,所以他窺視皇位本身就是錯誤的。一山難容二虎,他們之間的鬥爭也成必然。

8. 李唐復國政變

中國古代10大政變:有的開啟盛世,有的大亂天下


公元705 至713 年,唐朝先後發生張柬之、韋皇后、李重俊政變和李隆基的兩次政變,換了五位皇帝,其中有兩位皇帝被廢,一位皇帝被殺。李隆基殺掉太平公主後,朝廷中的混亂局面才得到控制。在李唐復國時期的系列政變中,敵對雙方的目標都非常明確,就是為了爭奪皇位。

李氏皇族與外戚爭奪皇位的鬥爭,從武則天當上皇后時就已經開始了,大致經歷了四個回合。

第一回合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鬥爭,結果以李治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第二回合是忠於李氏的大臣與武則天的鬥爭。在這個回合中,雖把武則天趕下了皇位,但其實力並沒有受到大的損失,李氏雖然名義上恢復了帝位,但朝政大權仍被外戚掌握。

第三個回合是李隆基與韋武集團的鬥爭。在這個回合中,韋氏後黨和以武三思為首的武氏後黨被徹底剷除,李氏皇族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第四回合是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鬥爭。

9. 康熙皇帝政變

中國古代10大政變:有的開啟盛世,有的大亂天下


康熙皇帝政變,是清入關後第二代皇帝愛新覺羅· 玄燁,剷除把持朝政的輔政大臣鰲拜及其黨羽,奪回國家最高權力的政變。政變發生在公元1669年。政變中,康熙皇帝將鰲拜擒獲後革職拘禁,將其集團中的九名骨幹處死,從而為自己大展宏圖掃除了障礙。

鰲拜利用調換土地事件殺了蘇納海等人之後,對正白旗勢力給予了沉重打擊,也使他的勢力急劇膨脹。索尼死後,朝政大權實際上已經被其掌握。由於康熙皇帝年齡過小,朝廷官員中又多是趨炎附勢、追隨鰲拜的力量,難以對鰲拜實施有力的扼制,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鰲拜坐大。鰲拜的目標就是要把皇帝變成徹底的傀儡,長期維持自己首輔大臣的地位。在那樣的情況下,要把國家最高權力奪回來,只有發動政變。

因此,這次政變,是被架空了的康熙皇帝與輔政大臣鰲拜之間爭奪國家最高權力的鬥爭。

10. 辛酉政變

辛酉政變,是清朝同治皇帝的生母慈禧太后,聯合慈安太后及恭親王奕?,剪除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奪取國家最高權力的政變。這次政變於公元1861 年(農曆辛酉年)在北京發起,又稱北京政變。政變中,八位顧命大臣有三人被處死,五人被革職。政變後,慈禧太后登上垂簾聽政的位置,開始了她長達四十七年的黑暗統治。這次政變,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和滅亡。

辛酉政變,是墮落的後宮與腐朽的大臣之間爭奪國家最高權力的鬥爭。在這場鬥爭中,無論哪一方獲勝,都只能加速清王朝的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