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戰國七雄,為什麼秦、楚之間結仇這麼深?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戰國七雄,為什麼秦、楚之間結仇這麼深?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戰國七雄,為什麼秦、楚之間結仇這麼深?

在秦朝建立之前,中國一直處於“戰國七雄”的割據狀態。而七國中關係最為複雜多變的當屬秦國和楚國,它們的關係既包含了政治聯姻,又包含了軍事鬥爭。即使到了秦朝建立,秦、楚之間的關係也非常緊張,時人有云:“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那麼,秦、楚之間為何有這麼大的矛盾呢?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戰國七雄,為什麼秦、楚之間結仇這麼深?

變法,是戰國中後期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

何為變法?簡單的來說,就是由內到外進行國家體制的改革,包括經濟,政治,軍事等各個領域。

就戰國時期而言,變法其實是攜帶諸多風險的活動,既然如此,從結果來看,也就有成功和失敗之分。其中成功者以秦國“商鞅變法”為代表;失敗者則以楚國“吳起變法”為典型。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戰國七雄,為什麼秦、楚之間結仇這麼深?

雖說變法結果有成敗,但是我們卻是可以從秦、楚變法的過程看出一些端倪!

一般認為楚國的變法始於公元前382年,秦國變法則始於公元前356年。從時間線上來看,楚國的變法要遠遠早於秦國:

“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吳起枝解於楚”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戰國七雄,為什麼秦、楚之間結仇這麼深?

雖說有著時間上的差異,但是吳起的變法在本質上其實和商鞅的變法是一致的,而關於這一點就要追溯到魏國,準確地說是“三晉之地”的變法了!

所謂“三晉之地”就是指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春秋末期晉國一分為三,變成了戰國七雄當中的韓、趙、魏,這一地帶十分流行法家學說:

“法家之士多出於三晉”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戰國七雄,為什麼秦、楚之間結仇這麼深?

魏國就是最先用法家學說進行變法的國家,巧的是,吳起和商鞅雖然生活年代不同,但是都曾經在魏國長期任職。李悝主持下的魏國變法對於他們兩個人都有著很深的影響,而這個影響也是後面二人所提倡的變法核心:

“臣聞為國之道,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

通俗地說,就是有功必賞,有過必罰,賞罰分明,有法可依。這一點我們從吳起、商鞅各自的變法中也能窺見一二,可見,其實秦國和楚國的變法是“同源”的!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戰國七雄,為什麼秦、楚之間結仇這麼深?

同一個變法,不同的命運

“同源”並不意味著“同果”,雖然變法的內容大致無二,但是楚國的變法在楚悼王和吳起死後便廢止了,而秦國則恰恰相反,哪怕變法的主角死了,變法的進程卻沒有中斷。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戰國七雄,為什麼秦、楚之間結仇這麼深?

這是為什麼呢?很多人覺得是阻力的原因,但是我認為這並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應該是變法內容的側重點不同!

吳起變法雖然在變法界屬於“鼻祖”級別,但歸根結底還是經驗不足,僅僅只是侷限於政治領域的變革,例如關於封地收回的條例就顯得過於理想化:

“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

吳起規定,封地要傳三代以後才被中央收回,這樣的時間跨度實在是太長了,沒有其他領域的限制,要實行這個條例是相當困難的。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戰國七雄,為什麼秦、楚之間結仇這麼深?

楚國的變法缺乏能夠在當下就突破既有制度的舉措,也就是說這樣的變法畏首畏尾,根本放不開手腳去做,只針對一個領域,而並沒有多元化地去考慮,這和秦國的變法大不一樣。

秦國變法根本在於軍事和經濟,這是兩個極為重要的方面,軍事安外,經濟安內,再加上政治領域的一些舉措,使得秦國的變法幾乎貫穿了整個社會,即使那些舊貴族很強勢,也難敵多方面的變革壓力,我隨便舉幾個例子就能看出來差別:

政治上——廢除世卿世祿制、改軍功爵制

經濟上——改革賦稅制度,重農抑商

法制上——頒佈秦律,實行連坐法

文化上——焚燒儒家經典,限制思想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戰國七雄,為什麼秦、楚之間結仇這麼深?

這也正是商君的“聰明之處”,將整個社會體系都納入變法的範疇,從而形成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局面,這樣,任憑是哪方勢力來“開倒車”,也不能完全破壞變革內容,正所謂“商鞅雖死,商君之法卻不可廢”!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戰國七雄,為什麼秦、楚之間結仇這麼深?

變法結果已經功敗垂成了,而秦、楚的實力真正開始拉開差距是在“五國伐秦”之後:

公元前318年,魏國丞相公孫衍聯合魏、趙、韓、燕、楚五國共同討伐秦國,然而由於各國利害關係不同,積極性存在較大差異,伐秦的行動缺乏統一協調,只攻到函谷關便被秦軍挫敗,不僅如此,次年,五國聯軍還被秦軍反制,在修魚這個地方被徹底打散!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戰國七雄,為什麼秦、楚之間結仇這麼深?

五國伐秦失敗後,秦國的發展勢頭依舊迅猛,楚國卻彷彿遭到了痛擊一般,實力迅速下滑。尤其是在秦國吞併巴蜀之後,秦國佔據了長江上游的地利之便,對楚國的本土構成了實質性的威脅,一旦發生戰爭,水陸並進,便可直抵楚地,所謂:

“水通於楚,有巴之勁卒,浮大舶船以東向楚,楚地可得。”

這還不算最致命的,對於楚國而言,雖然西面的壓力驟增,但是“合縱之術”依然是有效的,只要打好東邊這張“牌”,一切還有機會。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戰國七雄,為什麼秦、楚之間結仇這麼深?

然而,楚懷王的一番操作最終將楚國葬送了!

那這張牌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和齊國結盟。齊國雖然不如秦國強大,但它離秦國很遠,且有漁鹽之便,國家的底子還在,齊楚結盟對秦國是很有壓力的,但是,後來發生的“六百里地變成六里”的故事想必大家也有所耳聞了。

為了瓦解齊楚聯盟,秦王派張儀面見楚懷王。張儀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為誘餌,騙得貪圖眼前利益的楚懷王斷絕與齊國通使,致使齊楚聯盟破裂。得知實情的楚懷王惱羞成怒,出兵伐秦,結果慘敗於丹陽,而後爆發的“藍田之戰”,楚軍精銳盡失,與秦國一爭高下的最後資本也沒了!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戰國七雄,為什麼秦、楚之間結仇這麼深?

公元前280年,秦軍經蜀郡沿江侵入楚國的黔中郡,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次年,白起率秦軍主力繞過秦、楚相持的鄧而直趨鄢,破鄢後復北取鄧,掃清了通往郢都路上最主要的障礙。四個月後,郢都失陷,楚國宗室倉皇出逃,自此開始,楚國政權便開始了東遷······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戰國七雄,為什麼秦、楚之間結仇這麼深?

秦國對於楚地的“洗牌”

楚國政權東遷後,江漢地區人口就開始急劇減少,為了彌補這個空缺,秦國便開始大規模地向該地區進行移民,駐軍。其中最令人尋味的是秦國獨特的“移民政策”!

這種政策被稱之為“罪赦”,簡而言之就是把犯人流放到江漢地區,用來充實這個地區的人口。我們知道地區與地區之間其實是存在一定隔閡的,包括民俗,文化等各個方面,這就在無意中產生了一種秩序,現在,秦國把一大批外來人口遷入楚地,勢必就會對於這個地區的秩序產生巨大的衝擊。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戰國七雄,為什麼秦、楚之間結仇這麼深?

舊的秩序崩塌,新的秩序建立——這,是秦國最為高明的一招,所謂“攻城為下,攻心為上”,江漢地區的楚國情懷一定會由於新秩序的建立而慢慢淡化!

對於秦國來說,這是一石二鳥的有利行為。而在楚地建立的新秩序是以“商鞅變法”為基礎的,那麼這一地區就成為了日後秦滅楚的“先鋒大本營”,以楚制楚,這讓楚人情何以堪!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戰國七雄,為什麼秦、楚之間結仇這麼深?

有這麼一句話,我覺得大家肯定都聽說過:六國被滅,楚國最冤枉!

這句話到底是真是假呢?

“秦滅六國,皆以兵伐而取之,雖無道行之,猶自干戈相持,勝負已分。唯楚最無罪,獨以重幣誘懷王而殺之。其後天下亡秦,禍端亦起於楚之遺民。蓋其滅楚亦是逆人心之大處!”

由此可知,楚國最冤枉的原因是因為秦國不守信用,懷王入秦沒能按時返回楚國,為天下人所不齒,楚人最為痛恨這種行為,所以說楚人其實是不服的!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戰國七雄,為什麼秦、楚之間結仇這麼深?

此外,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在楚人心目中,楚國自建立開始就沒有被顛覆過,在宗室血脈上一脈相承,而其他國家卻不是這樣,例如齊國被田氏所取代、晉國遭三家瓜分,楚人的這種優越感使得在被秦國所滅之後,依然不肯屈服。

這種歷史的恩怨使得秦、楚兩國一直以來就存在著巨大的矛盾,甚至可以理解為“地域矛盾”。而秦國在滅楚之後,對於楚地的統治則是楚人率先扛起“亡秦”大旗的直接原因。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戰國七雄,為什麼秦、楚之間結仇這麼深?

秦國統一六國有著極大地強制性,簡單地說就是希望佔領區可以接受秦國的制度,對於不服從的人都是採取趕盡殺絕的政策,這一點,其實和後面“清軍入關”之後所實行的“滿族教化”如出一轍。

在對楚地實行郡縣制的時候,無視楚地已有的風俗文化,強制推行新政策。另外,楚地的郡縣長官多為秦人,對於故楚之地的民眾實行一貫的高壓統治方式,這種帶有強烈民族色彩的政治歧視是與楚人天生的優越感完全相悖,更加刺激了楚人的反秦情緒。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戰國七雄,為什麼秦、楚之間結仇這麼深?

而在真正的反秦鬥爭中,有一樣東西是至關重要的——懷王之約

“懷王封沛公為武安侯,將碭郡兵西,約先至咸陽王之。”

表面上看,這只是刺激反秦將領的鬥志,畢竟先入關中為王嘛!但是把這個約定放到大局上來看,我們會發現這個約定還有更深的含義!

根據約定,滅秦後天下將重新回到七國共治的局面,秦國將被保留,但秦王將予以置換,置換方式則是公約懸賞,留給首先攻佔關中的反秦軍將領。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戰國七雄,為什麼秦、楚之間結仇這麼深?

簡單來說就是消滅一統,恢復戰國時期的分治。這是對秦國天下一統的強有力回應,也是楚人對於秦國的“宣戰書”!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戰國七雄,為什麼秦、楚之間結仇這麼深?

總而言之,秦、楚之間的矛盾其實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秦人喜歡專制,楚人喜歡王治,這本身就是一種相違背的關係,而因為軍事實力的差距,楚國被秦國所滅,再加上秦人用詐騙之術扣押了楚王,楚人難以服從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是真正開始反秦鬥爭其實是源自於秦國對於楚地的嚴酷統治,本來人家就不服你,現在你還要用鞭子去抽打他,那就只能以暴制暴了。

這,就是歷史的偶然與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