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只是中了舉,為何會有那麼多人巴結?其中有一關鍵人物


范進只是中了舉,為何會有那麼多人巴結?其中有一關鍵人物

我們從小就學過范進中舉這一篇課文,講得就是一個從20歲一直考到了54歲的人,終於中了舉,然後興奮之餘發了瘋的故事,然後從中還穿插著范進中舉前後一些不同人的嘴臉,如老丈人胡屠夫,一開始還是一口一個現世寶地罵著,一轉臉就成了賢婿,不得不說是對社會莫大的諷刺。

范進只是中了舉,為何會有那麼多人巴結?其中有一關鍵人物

其實我們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舉人不過也是科舉道路上的一個門檻,在封建王朝科舉制度中,一個白衣要先讀書然後參加縣、府的考試,考中以後就是童生,也就是我們所俗稱的秀才,其實值得說明的就是,只要是秀才以下,都可以叫做童生,但童聲未必是秀才,只有秀才才有資格參加院試。鄉試考中的就是舉人,而第一名叫做解元,這是古代連中三元的第一元,這是省級考試,此後再到全國考試,舉辦的是在禮部,考中的是貢士,而第一名師會元,接下來殿試就是皇帝親自出題考,這就是進士,第一名就是我們都知道的狀元。

層層等級,而范進中舉以後,當時考中的不過是第七名,卻被鄉里人一下子全都巴結,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只要中了舉人以後,就立刻不一樣了,因為舉人也是有資格做官的,儒林外史裡面有一個張鄉紳,曾經做過一任知縣,據說也是舉人出身,但是能夠做官了自然也是很了不起的,但這也並不是范進受到巴結的原因。

因為在其中還有不少做過官的人,他們也都紛紛前來巴結范進,並不是因為范進中舉了,而是因為范進背後的一個人,而這個人和范進還有異曲同工的地方,而此人就是周進,周進是這次鄉試的考官,也是他在一堆卷子裡面,發現了范進這樣一個人才,才將他選為舉人的。

周進也是一個科舉制度的犧牲品,60多歲還是童生,後來是幾個商人出錢給他捐了監生,憑藉這個門檻,周進後來也中了舉,沒幾年的功夫,就坐到了國子監司業這個官位,這相當於什麼呢?在明清時期,相當於國立大學的副校長,周進一下子鯉魚躍龍門,成為朝廷的高官。

明清時期一貫有約定門生的習慣,說白了就是誰監考,這一科考出來的生員,就都是他的學生,范進自然是周進的門生,朝廷有人好做官,將更何況范進是受到周進賞識的,將來關係必然更加親近,前途無可限量,也正是因為如此,大家才趨之若鶩的巴結,那不是在巴結范進,而是巴結范進這一門,果不其然後來范進順利的中了進士,一下子成為了山東學道,這是一個僅次於地方官的職務,范進一家終於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