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古詩前兩句感受到雨中行人的什麼心情?

愛寶nx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兩句詩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本是自周以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後來與寒食節合二為一,以清明節為統稱。寒食節來源於春秋時期,晉國忠臣介子推寧肯揹著老母自焚深山,也不肯出山為官。人們感念,以吃冷食來寄託哀思和敬意。這個故事有著濃厚的人文色彩,歷代文人志士常借用來表達氣節。

因為清明節融合了自然節氣和人文節日,所以這一天不僅僅只是掃墓祭祖,人們可以踏青、登山賞景、插柳等等,花開正好,天暖日晴,很是適合出遊。不過若是如詩中“雨紛紛”,則是另當別論了。

詩句“雨紛紛”,既是寫天氣,又是以景襯情思。本應是行人如織,出遊、祭掃,亦或好友相聚,戀人相約的時候,偏偏下雨了。清明前後經常有雨,雨不會下多大,紛紛細雨中,桃花蹙眉,柳枝含煙,一切更有詩意,讓人無端多了幾分閒愁,思緒也如這細雨飄飛,又何止是“雨紛紛”呢?至於何種心緒,自然是因人而異了。有的或許是思念親人故舊,音容笑貌恍如昨日,有的或許是感時恨遇,自嘆自憐心緒難平,或者,什麼也不為,自己也說不清,道不明,雖是春愁,卻不一定是相思……


若聽風語


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全文如下: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前兩句的意思是,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路上的行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淒涼。古人清明節即是家人們祭奠故去人的節日 ,也是在春光明媚郊遊的季節,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

詩人用“紛紛”兩個字形容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這細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是指詩人自己,那麼什麼是“斷魂”呢?在詩歌裡,“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形容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等。當詩人有這類情緒的時候,就常常愛用“斷魂”這一詞語來表達他的心境。

我的理解,詩人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但出門在外,又趕上孤身行路,觸景傷懷,那就更容易惹動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溼,這給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層愁緒。我理解就是在春光明媚的日子裡,詩人遇到了綿綿細雨,心境很不好,同時也是思念故去的親人,也思念家鄉,也說明了當時的天氣。不知大家發現沒有 每到清明節,確實是細雨綿綿,跟人們的心情一樣,充滿思念。



墨爾根阿信


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

清明這一節氣,萬物皆潔齊、生氣旺盛、吐故納新、氣溫升高,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同時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

《清明》的前兩句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時節一般情況下應該是天清氣明,春暖花開,萬物復甦,踏青旅遊的時節,但是詩中卻說“清明時節雨紛紛”,那是詩人用淅淅瀝瀝的春雨來襯托行人沉重憂傷的心情,這也是作者的心情。

“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於“遊人”,不是那些遊春逛景的人。“魂”不是“三魂七魄”的靈魂。在詩歌裡,“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極力形容那一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比方追思先祖、相愛相思、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情感。


塵埃聊文化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文解釋】

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淒涼。向人詢問酒家哪裡有,牧童遠遠地指了指杏花村。

【詩文賞析】

山西杏花村的白酒,醇香可口,年代長久。在杏花村考古工作者發掘出許多漢代的制酒的工具和酒器,推測大約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時期就大規模地釀造白酒。到了唐代,村裡酒店已經有七十二家了。杏花村的酒聞名於世,李白和杜甫也曾在此飲酒作詩,但杜牧的《清明》詩家喻戶曉。據說,到了清朝,杏花村的酒家已經有了二百二十家。本詩大意是清明時節,本該家人團聚,可是對於冒雨趕路的行人來講,不禁心情迷亂,難以平靜,好在找到了解脫的形式。全詩自然流暢、通俗易懂、餘味無窮。











今古雜壇


外放。詩人杜牧生於晚唐,終年49歲。這首《清明》大概是在詩人45歲左右時,外放池州(今安徽貴池)任職時所作。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詩文前兩句,是詩人出門行路,正值清明時節,細雨紛紛,天氣頗寒,道路泥濘不堪,步履艱難。路上過往行人或掃墓祭祀祖先,或旅途趕路疲乏,正是傷感於懷。遇到這天氣乍暖還寒,真是令人神魂俗斷,身心煩惱。



賞析

杜牧為官受到黨爭而遭外放,心中本就鬱悶有加。此時清明於旅途,外風雨泥濘,步履維艱;又時值清明民俗,人們紛紛祭祀祖先掃墓,心中難解傷感,內外逆境交加,身心疲乏,於是一首千古名句應景而生。


  • 筆者結語:

樊川居士遭貶官,

外放池州不得還;

清明時節觸景嘆,

滄桑坎坷復變遷。



書香居


詩的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 ”,點明詩人所置身的時間、氣象等自然條件。清明節為唐代的大節日之一 ,這一天 ,或閤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遊踏青,活動多樣。但是杜牧在池州所過的清明節卻不見陽光,只是“天街小雨潤如酥”,細雨紛紛。

第二句“路上行人慾斷魂 ”,由寫客觀轉入狀摹主觀,著重寫詩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見路上行人吊念逝去親人,傷心欲絕,悲思愁緒。



小湯養生


《清明》詩乃杜牧佳作,“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本詩前兩句,“清明時節”點出了詩中情景的時間,“雨紛紛”道出了此時的天氣情況,“路上行人慾斷魂”直接言明此時節此情景下路人無比的愁緒煩悶。

清明時節,歷來是中國傳統的家人團聚踏青及掃墓祭祖的節日。

試設想一下,此時一位他鄉旅途的遊子,人在他鄉路心念故土情,如今卻在在細雨濛濛裡孑然一身冒雨趕路,心中的鬱悶可想而知。

春雨紛紛,既是時下旅途的春衫盡溼,也是遊子傷懷的悽迷紛亂,也即情景交融使然。

這種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表達,既是古典詩歌的傳統之韻,也是詩人以簡練語言自如創作的才情之絕。











小刺蝟的吉他聲


唐代杜牧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鞦韆節,坤寧宮及各後宮都安置鞦韆,嬪妃做鞦韆之戲。

紛紛:形容多。

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悽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也就是說,清明的意思就是天氣清爽明麗。

那麼杜牧寫的清明節是清明節這一天嗎。未必,人家寫的是清明時節,指的是節氣,不是節日。我們老家在過年期間,都說一句話,大年時節的要說拜年話,不能說罵人話。這裡的時節,就是過年這段時間,而不是專指大年三十這一天。

大唐清明節也放假。大唐王朝全年節假日是這麼安排的:“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寒食到清明四日,八月十五、夏至及臘日各三日”。就是說元旦和冬至兩個節日,各放假7天;清明和寒食節連在一起,放假4天;夏至、中秋節和臘日(臘八)各放假3天。唐肅宗時期,清明節增加到七天,唐代宗改為五天,唐德宗又改為七天。



宇潛龍


謝謝你!很榮幸有機會作答。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是唐代詩人杜牧所作《清明》詩中的前兩句。

清明雨中行人的心情

時值清明,紛紛細雨,如訴如泣,悽迷而又美麗,很是讓人頓生哀怨傷感。行路之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時過千年,依然感同身受。

有人說,這首詩是一場獨幕劇。全詩依順序而寫,時間地點、環境氣氛、人物事件,自然如水。語言通俗,景象生動。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裡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一種勝境。

清明時節,大地萬物復甦,一片春意盎然,充滿著期望和祝福。我們紀念祖先,思念失去的人。同時,更要對未來充滿希望,讀懂自我生命的意義。

杜牧的與眾不同

杜牧,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世稱“小杜”。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官至中書舍人。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成就頗高,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杜牧的家庭背景顯赫,爺爺是宰相杜佑,家裡人都做官。他自小深受薰陶,熟讀史書,才華橫溢,23歲寫出《阿房宮賦》,一出手便驚歎士林,爭相傳誦。其寫作目的,就是借秦始皇的失敗,針砭時弊,警告統治者,展示出他出眾的政治才能。

杜牧出身於富貴之家,一生都處在社會上層,不用為生計發愁。年輕時做官,晚年專注寫作,迴歸生活。可是,讓我們驚詫的是,居然就是這樣的人寫出了《清明》,讓萬千老百姓同呼吸。所以,杜牧不同於其他人。

【大家好!我是九日文談。希望喜歡我的原創文字。一起學習,一起探討,共同進步,傳承文化。】


九日文談


《清明》的前兩句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第一句點明瞭時令——清明時節,而清明時節的“雨紛紛”是絕不同於夏雨的瓢潑,也不同於秋雨的淅淅瀝瀝,而是細雨綿綿,是密密的細雨中又有一種清冷的說不清道不明感覺,既形容了清明時節雨的特點,又映襯了路上行人的心情。

且看緊接著的一句“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不同於遊人,他們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不得不外出的人,尤其是在紛紛的細雨中總有一種行色匆匆的感覺。而清明在古代是一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或與家人團聚,或踏青出遊,或上墳祭祖。而這個時候,行人的衣衫盡溼,不得不孤身走在紛紛的雨中,就更添了一層愁緒和苦悶,顯得失魂落魄,就跟丟了魂似的,所以詩人這這個當口才會有“欲斷魂”的描述。

這樣,就與第一句的“雨紛紛”相呼應,本來,清明時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了不少的心事,又遇上綿綿密密、紛紛不絕的細雨,那心境就更是加倍的悽迷紛亂了。

所以說,《清明》的前兩句,既是描寫了春雨,更是形容了情緒,寓情於景,甚至可以說寫春雨也是為了寫情緒!

當然,要想更好地把握詩人的情緒,還需要從全詩的角度上進行整體的解讀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