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休眠技術能否實現?未來我們有“復活”的可能嗎?

如果你經常看科幻電影的話,你或許聽說過低溫休眠技術

這個技術主要是指在極短的時間內,將人類冷凍到極低的溫度,讓細胞停止活動,無限延長人類的生命週期。從理論上來講,低溫休眠技術可以實現。

低溫休眠技術能否實現?未來我們有“復活”的可能嗎?

細胞在低溫下可以長期保存的機制在於低溫下細胞的新陳代謝急速減慢。溫度越低,新陳代謝就越慢,保存的時間也就隨之變長。

比如,血液中最多的紅細胞如果在零下65攝氏度中保存,保存時間就能長達十年。當然,假使不考慮更低溫度下造成的細胞損傷,紅細胞的保存時間應該能更長。

所以從目前的技術上來看,人類還不能做到低溫休眠並將其喚醒。低溫保存過程本身也會殺傷細胞及損害組織,這些風險包括化學性損傷,也包括物理性損傷。

造成化學性損傷的主要元兇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氧氣。氧氣是生命的基礎,我們的生命基本上是一部氧化與還原的循環機器,氧化作用轉變成我們可以利用的能量並消耗它,這個過程無疑會意外地產生許多自由基。

低溫休眠技術能否實現?未來我們有“復活”的可能嗎?

尤其在身體環境惡劣的情況下,會生成大量更加活潑的活性氧自由基。在常溫狀態下,人體內本身就具有清除多餘自由基的能力。

但隨著溫度的降低,雖然自由基產生的速度也隨之下降,但因酶類物質的催化防禦才擁有的對抗能力,會隨著酶的活性劇烈下降,也會急劇降低,原有的化學平衡被打破,損害的速度遠超修復的速度。

低溫休眠技術能否實現?未來我們有“復活”的可能嗎?

其次就是物理性損傷。我們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而體液就佔我們人體體重的六成左右,大腦甚至佔了近九成的比例。

所以物理性損傷主要是指我們的體液在極低溫下必然結冰,而結冰後產生的冰晶也會像刺蝟一樣從裡到外扎破細胞。所以要實現低溫休眠的話,最繞不過的就是要對每一個細胞進行低溫處理。

在實際應用中,低溫冷凍的第一步就是要對細胞添加低溫保護劑,然後才能進行安全降溫。值得注意的是,溫度不夠低就肯定無法達到休眠的需求,但是零下15到零下60攝氏度的低溫過程對於細胞來講是致命的。降溫速率一旦過高或過低,稍不注意便可對細胞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低溫休眠技術能否實現?未來我們有“復活”的可能嗎?

不過,相比給不同細胞實施精準降溫,更難的是給細胞復溫。倘若不能從休眠中醒來,那休眠的意義何在?如何安全地給細胞復溫,是低溫休眠技術最為關鍵之處。

低溫休眠技術能否實現?未來我們有“復活”的可能嗎?

其結果首先取決於前面降溫過程是否導致細胞內結冰。但是即便緩慢降溫過程中沒有結冰,不同細胞的復溫條件也各不相同。

而且,甦醒過後的機體是否會受到負面影響也是一個大的問題,當人體肌肉長期缺乏鍛鍊時,其勢必會出現廢用性肌萎縮。相信有過體驗的人應該都知道,躺在床上十天半個月不動的感受是如何的。

低溫休眠技術能否實現?未來我們有“復活”的可能嗎?

或許未來這項技術可能會成實現,但現在是遙不可及的。世界上已經有數多家機構都提供人體低溫冷凍技術,但也僅包含“冷凍”保存這一項,且價格不菲。他們主要是為身患絕症或剛去世的人提供服務,以待未來攻克復溫難題之後再將其解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