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要哀痛:我们所失去的并非一个人,而是失去之间的联系

当我们所爱的人走了,整个世界都好像要随他而去(我爷爷走了,那时就觉得天地灰暗)。我们并不是为他(们)悲伤,而是在为自己悲伤。那些人是构成我们存在的一部分,他们的人生像灯一样照亮了我们的人生。我们爱他们,他们也爱我们。突然,我们感觉到付出的爱和获得的爱都变少了,那些人是照耀我们的阳光,而他们离开了就使我们的生活从此少了甚至没有了阳光,我们再也无法感受到温暖,我们所失去的东西无法再恢复。我们所失去的并非一个人,而是与此人之间的联系。我们仍然有自己的记忆,但失去了与此人的直接情感联系。


我们为何要哀痛:我们所失去的并非一个人,而是失去之间的联系

拍摄于福建省漳清县下寨码头

不同的人反映出我们性格中的不同方面,我们自己的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别人那里反映出来的。笛卡儿总结说:“我思故我在。”其实他说这句话时还漏掉了一些东西,他忽略了人类存在的社会方面:“他人思我,故我在。”在某个人死去的时候,我们在失去那个人的同时也失去了那个(思我)部分的自我。那个人的离去总是让我们感觉到少了些什么。


我们为何要哀痛:我们所失去的并非一个人,而是失去之间的联系

于北京西坝河朋友集会时随拍

霍布斯将人首先视为利已主义的,那种失去了什么的感觉就证实了这点。我们首先是为自己感到悲痛,这并不是坏事。不要将其与简单的自私混淆,简单的自私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的利益。一个人死了之后,我们不知道这个人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根据自己不同的信仰给出了许多答案,但没有人能够确定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因此,某个人离开了之后,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放开自己,安慰自已,并珍藏自己的记忆。

道家告诉我们,要用对立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有生便是有死。那些死里逃生的人克服了重重困难,从严重的事故中幸存或战胜了癌症病魔的人,比一般人更加珍惜生命,因为他们直面过死亡。我们中的多数人认为生命是理所当然的,我们既希望满足眼前的欲望,也希望实现长期的目标,并整日在这中间空想。即使是《独立宣言》也要求追求幸福的,无论是否能够实现。制定一个长期总体目标总是希望过上充实生活的关键,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过于关注宏观大目标会将人生中的一天甚至是一小时的价值抹去。那些不期待有更多天数或时数的人比其他大多数人更加清楚其价值。对于我们来说幸运的是,我们可以培养这种心态,而不必用自己的生命去冒险。我们不用孤注一掷,但你必须直面死亡/<font>,不是在一个灾难性的情境下——比如,未能及时刹车,标明“恶性”的医院检查报告,俄式轮盘赌。现在,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庆幸有这样的幸运和奢侈。如果你现在还有选择,可以立刻行动起来,不要临时抱佛脚。


《感怀》/<font>

[唐] 刘长卿

秋风落叶正堪悲,黄菊残花欲待谁。

水近偏逢寒气早,山深常见日光迟。

愁中卜命看周易,梦里招魂读楚词。

自笑不如湘浦雁,飞来即是北归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