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为什么没像元朝一样,退回北方老家自保?

大侃历史


其实,满清刚入关那会,也是有这方面的规划和准备的。

正所谓“自古胡虏无百年之运”,中国历史上首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统治中华不到一百年,就被汉族的朱明王朝推翻。但朱元璋当年也并没有彻底消灭蒙元势力,只是将他们驱逐出中原汉地,赶回他们的老家蒙古草原去了。此后,占据着广袤草原的北元势力,终明一代,都是明朝的心腹大患。直到明朝末年,才最终被清朝所灭。

正是有了蒙元的前车之鉴,清朝自入主中原,统治中华后,便刻意的对自己的龙兴之地——东北地区进行保护。

自康熙七年时起,清廷将东北地区视为“皇权直属地”,并颁布“封禁”令,禁止关内汉人向关外东北地区迁徙和活动,以便日后能和蒙元一样,在无法驾驭汉族时,还能有一条“退路”。

但是,清朝对中华的统治显然要比元朝出色多了。自入关后,满族统治阶级就快速完成汉化,处处以儒家的孔孟之道为尊,沿袭汉族的礼法典章,重用汉族官吏治理国家,有效的巩固了满汉之间的关系。因此,清朝的国祚长达268年,几乎是元朝的三倍。并且,期间还开创了延续一个多世纪之久的康乾盛世。

然而,清朝末年,清廷还是失去了对自己龙兴之地的控制。

步入近代后,清朝对东北地区的这些“封禁”令,最终却在列强势力的不断冲击和入侵下,被迫废止了。

近代以来,清廷在面对列强的入侵中,不断的吃败仗,一再的丧权辱国、割地赔款。这其中,侵占我国土地最大的列强就是北方的沙俄。到19世纪末,沙俄更是野心勃勃的推动所谓的“黄俄罗斯计划”,企图进一步蚕食我国的北方领土。而这其中,富饶的东北地区正好成为沙俄蚕食和侵占的首要目标。

而同样对东北地区虎视眈眈的,还有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击败清朝后,日本也快速走向对外扩张的侵略道路。控制朝鲜半岛后,日本也开始把目光转向了富饶的东北,并与沙俄干上。于是,1904年日俄双方为了争夺东北地区的控制权,爆发了著名的日俄战争。

尽管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了老牌列强沙俄,但这却是一场惨胜,自身的损失远大于沙俄。所以,作为战胜国的日本,战后却无法一口气蚕食掉整个东北。因此,清末民初时期的东北,实际上就处于日俄两个列强的势力渗透控制下。

而面对外部列强的不断入侵和蚕食,清廷最终不得不废除“封禁”令,转而采取“移民实边”之策来增强自身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力。于是,便有了近代著名的“闯关东”现象。于此以来,清末的东北地区,除了日俄势力外,清政府有意培养起来的东北本土力量也逐渐成气候,并能够制衡日俄,典型的就是日后著名的“东北王”张作霖。

然而,清末东北地区的势力,不论哪一方都不把满清放在眼里。也就是说,满清那时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自己龙兴之地东北地区的控制力。而这正是,满清与蒙元不同的主要原因!



这些历史要读


清朝同元朝一样,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原建立的政权,元朝国都被朱元璋攻破后,元朝统治者决定退守漠北,继续延续自己的政权统治,史称北元。而清朝灭亡时,虽然出现过一段时间的“逊清小朝廷”,但却没有退回北方自保,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清朝统治者并不是没有考虑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清军入关之后,对清朝的“龙兴之地”东北十分重视,甚至直接封禁东北,禁止汉人向地广人稀的东北迁徙。而满人则是不断移居到更加富饶的关内,导致留在东北的八旗子弟数量并不多,等到清朝中后期对关外的封禁政策逐渐放松,默许山东等地的汉人向关外迁徙,关外的汉人数量就超过了八旗子弟。

同时,东北地区和俄国、朝鲜(日占)接壤,外交局势不容乐观,甚至还在清朝的“后花园”打了一场日俄战争。面对外国势力的入侵,清政府已经抵挡不住了。八国联军入侵时,清朝统治者选择西迁而不是退回东北,足以证明当时清朝对东北的经营并不牢靠,甚至不如西安安全。

经过俄国和日本的几次洗劫,东北这个“后花园”已经满目疮痍,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派遣军机大臣载振、徐世昌赴东北全面考察,以稳定东北局势。后来徐世昌总督东北,实行新政,两年后东北虽然大有改观,但清朝统治者的“后花园”的这块牌子就彻底摘掉了。徐世昌从小站练兵的时候就跟随袁世凯左右,断然不会为清朝皇室经营退路。

所以到了清朝灭亡的时候,清朝的“龙兴之地”已经不是八旗子弟的后花园了。而元朝疆土辽阔,北方的游牧民族基本保留了原有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制度,这为元朝统治者退守漠北营造了非常“舒适”的环境。元朝统治者返回北方仍然具有较强的号召力,依旧是草原的霸主,而清朝皇室已经丧失了统治草原的能力。

再有,和蒙古人相比清朝统治者的统治持续时间更长,融入中原文化的程度更深,退居“苦寒之地”并不容易实现。多数满族贵族已经在关内落地生根,生活了几代人,退回北方不如在关内继续生活。

最后,清朝的灭亡方式和元朝并不一样,元朝的国都是直接被朱元璋的大军攻破的,元朝统治者顺势退守漠北也是情理之中。清朝灭亡时,清朝皇室的影响力相对较小,袁世凯直接以和平的方式结束了清朝的统治,同时也给予清朝皇室非常优厚的待遇,允许“逊清小朝廷”存在十余年。

综上所诉,清朝统治者没有元朝时候的条件,同样也没有继续抵抗的欲望和实力。元朝统治中原的时间较短,朱元璋北伐时可以组织力量反抗,还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在北方维持原有的生活方式,而清朝统治者和元朝统治者的境遇相差悬殊。


邓海春


退回去了啊,认日本🇯🇵人当爹,满洲国不是吗,还拉上蒙古一块独立,给日本侵华战争提供兵力物力支援,最后被苏联灭掉了,皇帝逃跑失败被捉了当俘虏战犯,想在张家口建立首都的蒙古独立的德王也被朱老总率领的解放军剿灭了


海边沙滩的知了


当时那个情况满族人已经一片散沙,没有凝聚力,只有高层的几个满人希望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有这种意图,但是他们既没有那个财力也没有那个能力组织底层的满人!


傻子爱推理


张作霖不同意……


神天天无聊


在辛亥革命前后,一些革命党人确实提出要让清朝皇帝回老家:

例如,当时的舆论推手章炳麟就声称,“自渝关而外,东三省者,为满洲之分地”,大有把东北三省划为中国域外的意思。

但是,这个观点随着辛亥革命成功后,很快就没有市场了。

当时人都意识到革命中“驱逐鞑虏”这些口号的危害——如果边疆民族少数民族都是鞑虏,都是外国人,那么中国疆域的合法性也就崩塌。

换言之,无论是东北,还是蒙古、新疆、西藏都会因此而丧失。

所以,当时的人们转而提倡起“五族共和”。所谓的五族,也就是满、汉、蒙、回、藏五族。

在这种背景下,当然不能让清朝皇帝退回关外了。当然,这个时候的关外也有很多汉族移民。

为了获得民国政府的优待,清朝也同意于1912年2月12日颁布《退位诏书》。

在这份诏书中,有句话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

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这也意味着:

新的中华民国仍然能维系清朝原本以非汉族居民为主的边疆地区,至少从法理上保障了领土的完整。


后来,冯玉祥、蒋介石那些事过于短视。以为溥仪退位后,就可以无视这个人,最终也付出了代价。

总而言之,清朝和元朝不同,这点请大家谨记。


HuiNanHistory


满清在宣布退位之时,不是没有考虑过像蒙元一样回到东北老家,只是现实比蒙元时期的情况不一样。

相比于元朝,清朝的老家东北一代在清末已经不受其控制了,元朝的北方草原在那个时代没有被大量汉族人染指,而东北不同,从清同治年间开始,直隶、山东一带的百姓为了躲避天灾或是战乱向关外地区大量迁徙,本来人数就远不及汉族的满族,更多的还在中原,所以老家存留的满族人就更少了,此时的东北也只能算是曾经的满族人老家了,清末已经变成汉族人的天下。

而且元朝灭亡时,蒙古军队虽然不及元朝初年时的战斗力,但是仍然对明朝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和压力,退守蒙古高原的北元政权,多次南下出兵攻打明朝,一段时间里,曾经给明朝造成了巨大压力,并且在之后的将近两百年时间里,蒙古人仍然是其老家蒙古高原地区的唯一霸主,几乎没有对手。

且不说,当时的各方势力愿不愿意放满族人回老家,就算满族人都回去了,那是的东北已经是汉人的天下了,还有日本的外国势力存在,回去了还是难免不了被他人控制的情况,想东山再起是不可能了,意图最起码要有足够的人才,这一点恰恰又是当时满族人不足的。






阿飞见闻


鸦片战争更客观一点来看,其实,中国近代全面落后更应该归功于大清的文字狱。清朝由于是外族统治,文字狱在康雍乾时期尤其是乾隆统治的时代,搞得非常剧烈。清朝的文字狱,清朝初年的顺治年间的广东和尚函可开始,相对而言,康熙朝最为宽松,雍正时期有所加剧,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乾隆皇帝连精神病人都不放过!\r

由于明朝崇祯皇帝过于扩大东厂和锦衣卫的权力和地位,导致明朝亡国。清朝没有设置正式的国家安全部门,搞文字狱主要是通过民众揭发的方式,很多小人公报私仇,通过陷害上纲上线的方式,害得很多人家破人亡。导致了中国近代史的黑暗与恐怖。\r

实际上,清军渡过长江的时候,清朝的水军实力极差,马士英调集超过20万福建的军民防守长江,并任命他的妹夫负责长江防卫,清军与福建水师进行过几次水战,都是南明军队获得胜利,于是庆功会和朝廷的重赏纷至而来,但出人意料的清军忽然没有预警的情况下顺利渡过了长江。\r

通过明末清初的古籍,可以知道,清兵之所以能够那么顺利的渡过长江,其实是马士英造成。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如果对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越来越鼓励,这将从根本上扼杀知识创新,从历史上看,以史为鉴,众所周知,就在清兵渡过长江后不久,多尔衮下达了全民剃发令,但清兵是如何渡过长江的?根据明朝史书《明季南略》和《南渡录》的记载,渡江当日,清兵声东击西。从七里港趁着大雾渡过了长江,渡到一大半的时候,南明军队才发现清兵,队形大乱,清兵趁机渡过长江。乍一看似乎是大雾惹的祸,可谓天不助大明。仔细一想,其实很有问题,长江大雾是经常有的现象,真正的原因是“七里港警报寂然”,就是侦察兵都被打怕了关怕了,原来在几天前就在七里港,马士英把前来报警的侦察兵抓起来捆起来,痛打一顿;重赏那些吹牛逼的,使得没有人再敢来报警,于是七里港从此无人报警,上演了一出真实版的花剌子模信使故事,这使得南明政权从此成了瞎子和聋子,真是害人不浅。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靠着长江天险守住了半壁江山的政权,实在是太多了。没有哪一个崩溃的如此的快,难道,东晋和南宋的时候,上百年都难得遇一次大雾?马士英在七里港上演的,才是真正的花剌子模信使故事,比传说中的真实多了。\r


e_listen141814398


从历史讲清朝不是没有尝试过,伪满洲国就是一次尝试。

满族和蒙古族本质是不同的,历史上的定义蒙古族为游牧民族,满族则是渔猎民族,很多人不清楚这个概念,常常混淆,其实该定义已经将两个民族的特点表述的极其清楚。

满族是女真和众多北方少数民族融合而成得民族,也就是说是人为创建的民族。入关前叫做后金,就是延误女真的意思,后来才有满族,将女真等北方的很多少数民族融合了。

满族起源于白山黑水之间,靠捕猎打鱼为生,比较原始。那个时候的东北很蛮荒,条件艰苦,并不适宜居住,领地意识虽强,但应该没有太强的归属感。而且到了满清后期,东北解禁涌入了几千万汉人,满清已经没有后路了。满族人充分融入了汉族社会,不具备渔猎民族的特点了,八旗子弟去捕猎打鱼想都不要想了。所谓八旗铁骑的风采也荡然无存。

满族开化的晚,而且吸取了蒙古的经验,学习汉族文化,融入汉族圈子,任用汉族官员,尤其到了末期,重臣都是汉族人。不管有意也好,时局逼迫也罢,总之在用人的结果上看还是比较开明的。虽然对汉族也采取高压政策,但文化,经济,生活等各方面融合的很好,加上有外国的入侵,一致对外的情况下满族没有被太强烈的排挤和打击。

清末民初时局混乱,内忧外患,多股势力犬牙交错,未来走向不明朗,清帝逊位之后民国政府给予了很好的待遇,并且还有君主立宪的想法。我时常猜想,如果清朝是汉族的江山,或许君主立宪就成了。

清末民初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次朝代更替,中国历史上的更替都属于内战,一股势力推翻另一股。清末则是外战,并且是先进得多的外来力量打击落后政体,涌入的新东西太多太先进了,任何人一时之间都搞不清楚状况。

后趁着混乱,溥仪和日本人勾结创立伪满就是想割据东北而自立。只不过依靠别人想成功,古往今来似乎很少见,而且延续几千年的政治制度已经没法迎接新的时代了。






胡整一锅出


都汉化了,回不去了。蒙古人只种不收,满族人,种的多收的多。走不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