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胃不和則臥不安”

“胃不和則臥不安”首見於《素問·逆調論篇》,原文說:“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有不得臥而息無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臥行而喘者,有不得臥、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臥、臥而喘者……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

該文說明了髒氣不調而導致臥與喘息聲音的關係,但並沒有說明臥即是睡眠。後世醫家也多從其說,解釋平臥與喘息的關係。例如楊上善註文說:“故津液受邪,不能得臥,臥即喘也。”張介賓說:“在胃者,不得臥而息有音也。”但也有將“胃不和則臥不安”解為“胃中不和而致不可安眠”者,且有不少發揮。如很多人認為“胃不和”是說胃中有積滯不得臥而少寐,持此論點主要是程國彭,他在《醫學心悟》中說:“有胃不和者,胃中脹悶疼痛,此食積也,保和丸主之。”後持此論點者更是大有人在,當今不少教科書中也多持此觀點。

筆者認為,《內經》中說的陽明氣上逆所導致臥不安,這種提法不錯,但引起胃氣上逆的原因不僅僅是胃中宿食。“胃中不和”概括了一切脾胃功能失常所出現的一切病證,除了胃中宿食及胃氣上逆外,還包括胃中虛寒、胃中實熱、脾胃氣虛、胃中陰虛、脾胃溼熱、脾胃痰火等證,症見胃脘脹滿或脹痛,噯氣時作,噁心嘔吐,嘈雜吐酸,不欲飲食等。甚則還包括肝、膽、心在內,和脾胃相兼的病證,如肝胃不和、肝經溼熱犯胃、肝膽胃氣鬱、肝膽火傷胃、肝膽溼熱致脾胃溼熱、肝膽氣逆致胃氣上逆、心脾兩虛等等。這些病證的出現皆可能影響睡眠,這時還是以治療主要發病機制為主,兼以調和脾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