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讀《西遊記》——孫猴兒其實是我們的心

《西遊記》在我國的普及程度下到剛剛三歲小兒,上至八十歲的老人,不論是什麼身份,也不管是男女老少,身處都市還是鄉村,認不認識字都無所謂,幾乎百分之九十的中國人對於《西遊記》的故事都能說出個大概齊。其影響力早已經超越了東土大唐的疆域,遍佈到四大部洲的各個角落,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文學中擁有最廣闊讀者的傑作”。

淺讀《西遊記》——孫猴兒其實是我們的心

如果說起對孫悟空的印象是什麼?可能會得到一千種的答案:什麼勇敢無畏啦,神通廣大啦,熱愛自由啦,幼稚急躁啦,自以為是啦,居功自傲啦等等等等,都有一定的道理。

那麼為什麼人們會對孫悟空有種種不盡相同的印象呢?其實就是因為孫悟空所代表的就是一顆心,一顆人人都有的心,心一動千變萬化,當然印象就各不相同了。

淺讀《西遊記》——孫猴兒其實是我們的心

有人就說了,孫悟空怎麼就代表的是心了,客官莫急,且聽我慢慢道來。我們結合整部《西遊記》,從七十二般變化、筋斗雲、如意金箍棒、火眼金睛、緊箍咒這五個與孫悟空息息相關的事物來淺析一下:

  • 七十二般變化,代表的正是人們不斷變化的心理活動。既然孫猴兒代表的是“心”,那麼,孫猴兒身體的變化也就意味著人的心思、念頭的變化。孫猴兒學會了七十二變,就是掌握了心思、念頭的變化方法。無論天上地下什麼東西都是通過“心”的變化來體現他的形象的。所以人們看到了不同的孫悟空,時而是神仙,時而是妖精,時而是飛鳥,時而是魚蟲……從而對孫悟空有了不同的感覺:勇敢、急躁、自大、單純、幼稚……
  • 筋斗雲,代表了人的意念、念頭。四海之外,一日遊遍。“筋斗雲”給人的印象就是快。世界上什麼最快?不是光速,而是人的念頭!無論多麼遙遠,念頭一動,心就到了。在《西遊記》裡一個“筋斗雲”十萬八千里,而到達“靈山”的距離也恰恰是十萬八千里。“靈山”再遙遠,念頭到了也就到了。所以去“靈山”取經,正是修心的歷程。
淺讀《西遊記》——孫猴兒其實是我們的心

  • 如意金箍棒,隨心所欲,想大就大,想小就小,它代表的是人的心氣兒,要不怎麼叫做“天河定底的神珍鐵”呢?人心如天河——或心潮澎湃,或心若止水,萬千氣象變化無常,要想讓它安定下來就全憑著人的一口心氣兒。人生一口氣,想幹成大事、想剷除前進路上的種種妖魔鬼怪,也全靠這口心氣兒,所以金箍棒起,妖精膽寒。
  • 火眼金睛。火代表了明亮,金睛象徵著閃爍。“火眼金睛”是在八卦爐裡煉出來的,而這八卦本身就是無窮的變化,這意味著只有歷煉過的“心”才能明亮,才能看透這世間無窮變化成的無限幻象。
  • 說起緊箍兒,不要忘卻的是觀音菩薩說過“緊箍咒”的大名是叫做“定心真言”,“緊箍咒”就是為了平息那顆不時躁動的“心”,讓它別蹦得太出圈兒了。帶上這個圈,他叫孫行者,不帶這個圈,他就是個妖怪。悟空修煉成佛的時候,這煩惱的箍兒也就自然不見了。
淺讀《西遊記》——孫猴兒其實是我們的心

說完這些,再來看我們這個花花世界,社會和環境使得人與人之間有太多的不一樣,然而,我們每個人心靈的源頭確都是相通的,其實我們原本並沒有什麼不一樣。常聽人說不知自己在想什麼?不知自己在幹什麼?總之,不知道自己的心在哪裡?人們渴望找回自己的心,驀然回首,忽然看見,孫猴兒就是我們的心。

在描寫孫悟空跳出八卦爐的時候,《西遊記》裡曾經有這樣一句詩:“猿猴道體配人心,心即猿猴意識深”。那麼,孫悟空所代表的“心”到底有什麼深刻的意味呢?我覺得這深意就是同時體現在孫悟空身上的三種本性:魔性、人性和佛性。這三種本性是深藏於每個人內心的東西,是人一切心思的根本,正是他們的此消彼長,構成了我們萬般無奈而又無限眷戀的人間萬象。

魔性

孫猴兒在花果山稱王稱霸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純粹的妖精。根據這猴頭自己在“三打白骨精”的時候向師父交代的:“在水簾洞做妖魔時若想吃人肉,就變成金銀或女色,把人迷到洞裡或蒸或煮,吃不了還要晾成乾兒”。這種行徑和後來西天路上遇到的妖怪有什麼兩樣?孫猴兒在被唐僧轟回老家的那次,他又重操舊業,打死了上千個獵戶,可見這猴頭兒也是獸性難改。

但是,這樣一個妖猴取經路上還是做了不少的善事,最終竟然成了佛。這是怎麼回事兒?觀音菩薩曾經說過:“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佛魔一念間嗎!是佛還是魔就看是善念還是惡念了。

淺讀《西遊記》——孫猴兒其實是我們的心

其實取經路上的各種妖魔都是我們心中的邪念和惡念,已經讓孫悟空在比丘國都兜攬出來給大家看了:“什麼慳貪心、嫉妒心、殺害心、狠毒心、邪妄心等等不善之心”。人們有時感覺一股邪火上來馬上就要幹出圈的事兒,有時連自己都控制不住,這就是悟空的魔性在作怪。戰勝了這些邪念,我們也就消滅了妖魔,修成了正果。

人性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可見所謂人性就在於人的感情。儘管孫悟空是石頭子兒裡蹦出來的,但是,他也有著人性的一面,這充分表現在他對師父的感情上。

在“三打白骨精”一回被唐僧冤枉的時候,孫悟空先是想盡辦法勸解唐僧不要把自己攆回老家花果山,實在沒轍了又囑咐沙師弟說:如果遇上妖怪就提老孫是他大徒弟。最後無奈,只好“噙淚叩頭辭長老、含悲留意囑沙僧”。傷透了心的孫悟空“獨自個悽悽慘慘,想起唐僧,止不住腮邊淚墜,停雲住步,良久方去”。看來這石頭子兒裡蹦出來的猴子還真的動了人的感情。

到後來遇到黃袍怪,豬八戒去花果山尋找猴兒哥救師父卻又不敢明說的時候,悟空對八戒言道:“老孫身回水簾洞,心隨取經僧,那師父步步有難,處處有災,你趁早告訴我。”花果山上的孫悟空哪有須臾忘記師父呢?原來,這石猴也是性情中人。誰說西遊不言情?

整部《西遊記》裡孫悟空一共痛哭過三次,都是在救唐僧不成、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傷心落淚。其中獅駝國的大鵬金翅雕謊稱已經把唐僧吃了的那次,孫悟空心灰意冷,悲傷至極,痛哭不止,竟然感動得如來佛祖親自出馬,主動大義滅親,降伏了自己的舅舅。可見孫悟空用情之深。

淺讀《西遊記》——孫猴兒其實是我們的心

在我們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許多人還沒有修煉到孫猴兒的神通,卻早已經修煉得無情無義。也不知道是被經濟社會里的什麼妖魔同化成“魔”了呢?還是天生麗質早早就修煉成“佛”了?

佛性

這裡所說的佛性,不是指他有多麼廣大的神通,而是指他對害人的妖魔鬼怪與生俱來的疾惡如仇和對天下普通蒼生髮自內心的憐愛。平心而論,取經路上有些妖精並沒有直接招惹唐僧師徒一行。

比如在木仙庵和三藏談詩的那幾個樹精,唐僧曾表示:他們又沒傷著我,我們不理他,走吧!可孫悟空卻說:“師父不要可惜他,恐日後成了大怪害人不淺。”看來悟空這時考慮的不是自己,而是後人。

再比如第一次過通天河的時候孫悟空把自己和豬八戒變成了童男、童女等著靈感大王來吃的那一回,那感覺真有點兒像佛經裡講的捨身飼虎。

最能體現孫猴子佛性的還要數鳳仙郡求雨一難,這一回對於唐僧來說並沒有遇到任何難處,完全是孫悟空為了城裡的老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厚著臉皮去央求玉皇大帝,結果給自己平添了不少麻煩。

能為百姓立生命,為萬世開太平,這種不求回報的博大的愛,就是佛性罷!這佛性其實在每個人心底裡都有的,是所謂佛在心裡嗎!

淺讀《西遊記》——孫猴兒其實是我們的心

釋放無限光明是人的心,製造無邊黑暗也是人的心。而光明和黑暗的程度正取決於人心底的魔性、人性、佛性交織廝殺的結果。

魔性、人性、佛性幾乎是每一個正常的人都同時具備的。只不過由於閱歷、修養、環境等外界因素使得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表現得赤裸一些,在另一方面表現得隱晦一些,有時表現為這一種較強烈、有時表現為那一種較明顯罷了。一般來說,每個人都有聖潔的一面,也都有陰暗的一面,徹底的大惡人和徹底的大善人都是極少的。

取經的過程其實正是一個修心的過程,讓心裡的魔性少一些,或徹底消滅,或永世不得翻身,或改邪歸正;讓心裡的佛性多一些,多一些善良、關愛、憐憫之心,這就是修行罷!至於人性嘛,能夠像孫猴子那樣,對於像唐僧那樣的師父也能知恩圖報,就相當不容易了。

淺讀《西遊記》——孫猴兒其實是我們的心

你想了解這個世界嗎?何苦向外界苦苦追尋呢?何不先認真地瞭解一下孫悟空——自己的心,你的心可以包容這大千世界!

你的心在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