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宋寧願和元朝在崖山決戰,也不逃到臺灣或東南亞?

《史記· 孟嘗君列傳》裡有這樣一個故事:孟嘗君曾經有一次招待門客吃晚飯。旁邊有一個人遮擋了燈光。結果有一個門客覺得自己的飯菜和別人的不相等,因此大怒,罷食告辭而去。孟嘗群站起來,拿自己的飯給他看。門客當時羞愧難當,當場抹脖子自盡。

相信現在的人第一次看到這個故事都會覺很震撼,覺得為了這點小事就自殺,實在是過於極端和衝動,完全難以想象到背後的原因。

為什麼南宋寧願和元朝在崖山決戰,也不逃到臺灣或東南亞?

孟嘗君塑像


孟嘗君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當時士人已經成為很重要的社會力量。有一部分士人追求成仁取義,好名節而勝過愛性命。我姑且稱這種士人為原教旨士人,他們對信念的追求與執著有著宗教般的真誠和執念。

南宋軍民為什麼在崖山和元軍決戰,而不逃到臺灣或者東南亞呢?這個問題預設了一個基本的前提就是活命最重要,好死不如賴活著。我們可以先思考另一個問題,如果要逃到臺灣或東南亞(如呂宋島),那為什麼當初臨安朝廷投降時為什麼不一起就投降了呢?投降的話,一群士大夫和武將都可以享高官厚䘵,沒必要逃到蠻荒之地受苦呀。這說明在這群人身上有著超越生死的力量。另外,在他們看來逃到化外之地和投降背叛是一回事。這句話怎麼理解呢?

首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忠君愛國對士人最基本的準則。文天祥面對張弘範的勸降,過:“國亡不能救,作為臣子死有餘罪,怎敢懷有二心苟且偷生?”這句話就是這群人內心很直白的想法。

為什麼南宋寧願和元朝在崖山決戰,也不逃到臺灣或東南亞?

另外,當時對國家的概念基本上指的是君王和社稷,國家不等於“中國”。在古人心中,“中國”完全是文明的概念,所謂“中國”即是天下文明的中心。明末大儒顧炎武指出:“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這句話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原句。天下興亡,指的是文明的興亡。在士人心裡,捍衛文明是比忠君愛國來得更重要的。如果既亡國又亡天下的話,對於原教旨士大夫來說精神是要崩潰的。當時宋朝的人雖然沒有顧炎武這麼好的總結,但是想法是一致的,宋朝的使用的概念是“華夷之辨”。當時所要捍衛的文明自然是華夏文明。在宋人看來,元朝蒙古人是一群野蠻人,只知道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如果接受他們的統治,意味著華夏文明的消亡。華夏文明是他們的立命之本,人生信仰。如果文明斷絕了,人生就失去了意義。

當時的臺灣叫流求,島上只有少量漢人居住,其餘都是原住民,宋朝對這裡沒有進行統治和開發,只是在澎湖列島設有行政機構,歸屬於福州晉江縣管轄。當時的臺灣完全是一個蠻荒之地,在當時的宋人眼裡臺灣和東南亞是一個概念。問題就來了,去蠻夷之地,以華夏正統自居,以天下文明中心為驕傲的一群士大夫是不能接受的。堂堂天朝上國蝸居蠻夷之地,世人怎麼看?這才是最大的名節,比死還重要的名節。如果想苟且偷生,當初就不會繼續流亡抗元了。

所以一切的一切,背後就是為了理想。文化理想、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在這一群人心中是高度統一的。

為什麼南宋寧願和元朝在崖山決戰,也不逃到臺灣或東南亞?

為了更好理解這一點,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三國的荀彧。

荀彧以興復漢室為其政治理想,他輔佐曹操就是為了這一目標。後來曹操要稱魏公時,他極力反對,因為這是對其政治和人生理想的扼殺。後來,因為知道自己無力改變的時候,他選擇了自殺。他就是忠於自己理想的殉道者。

歷來有一種論調說中國人沒有信仰。其實中國人都有信仰,只不過不是宗教信仰罷了。

信仰決定了南宋流亡朝廷的唯一目標是:復國。他們所有的行動都是為了復國。如逃到臺灣或東南亞,這一目標是完全不能實現的。因為當時還有不少南宋遺民還在拼死抗元。1278年,播州楊氏才降元。而合州釣魚城堅持到了1279年。 如果撤到臺灣或東南亞,等於是逃離國境,拋棄並傷害了還在抗元的宋朝遺民,失去效忠對象的遺民只能投降,以後說什麼抗元復宋估計就沒什麼號召力了。所以說,逃跑會是件很沒有道義的事,也等於放棄了復國的可能性。

假設南宋流亡朝廷願意委曲求全,而選擇逃跑的話,我們從客觀條件分析一下,跑到哪裡比較合適。

有人說海南島會是一個選擇。海南島當時屬於宋朝的領土。1278年的時候,元軍改陷了雷州府,移駐雷州的硇洲島的宋軍發起攻擊想奪回雷州府,結果失敗。軍事統帥張世傑決定從硇洲島遷到崖山島,當時是6月,海南島還沒有被元軍改佔。元軍直到11月才改佔了海南島。這說明張世傑當時就沒有想往海南島遷,一方面他覺得小島好防守,另一方面海南島當時的情況也不理想。因為當時的少數民族和宋朝官員的矛盾已經激化。元軍改打海南島的時候,當地的黎人還把南宋的瓊州安撫使趙與珞抓住並獻給了元軍。

為什麼南宋寧願和元朝在崖山決戰,也不逃到臺灣或東南亞?

硇洲島地圖

如果去臺灣的話,相信當時宋朝內部是完全沒有信心的。一方面,海南島是一個鮮活的先例。因為如果退守臺灣的話,除了要防止原住民的反抗之外,還要面臨元軍的打擊,腹背受敵,到時的下場可能就和海南的守軍一樣。

還有一個前車之鑑,在三國的時候,孫權派衛溫率一萬軍士去夷洲(臺灣)攻掠人口,沒想到“士眾疾疫,死者十有八九, (孫)權深悔之。”由此可知,當時的去到到處都是瘴氣的不毛之地是很容易得上惡性瘧疾的,風險相當高。

如果南宋江軍民真的到了島上,估計不少人也會死於瘧疾,既要防備原住民,又面臨元軍的打擊,到時估計也會全軍覆沒。

再說去東南亞行不行得通。先看安南國(越南中北部),安南國早在1258年就向元朝稱藩,一方面害怕元朝打擊,另一方面如果接納了南宋軍民的話,南宋反客為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所以安南斷然不會接納南宋軍民。基於同樣的擔擾,占城國(越南中南部)也不會讓南宋登岸的。

為什麼南宋寧願和元朝在崖山決戰,也不逃到臺灣或東南亞?


再說呂宋島及以南的島嶼,如果南宋軍民願意遷來這裡,雖然會損失部分人口,最後要生存下去問題是不大的。元軍到時如果想追擊的話,因為遠度重洋的話,攻擊難度大大增加。

有例可證,在明末的時候,就有不少明朝遺民奔赴南洋。其中有一個張傑緒的人帶領了一批人去到納土納島上建立起政權。關於納土納島的故事,我以後會專門講一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