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宋宁愿和元朝在崖山决战,也不逃到台湾或东南亚?

《史记· 孟尝君列传》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孟尝君曾经有一次招待门客吃晚饭。旁边有一个人遮挡了灯光。结果有一个门客觉得自己的饭菜和别人的不相等,因此大怒,罢食告辞而去。孟尝群站起来,拿自己的饭给他看。门客当时羞愧难当,当场抹脖子自尽。

相信现在的人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都会觉很震撼,觉得为了这点小事就自杀,实在是过于极端和冲动,完全难以想象到背后的原因。

为什么南宋宁愿和元朝在崖山决战,也不逃到台湾或东南亚?

孟尝君塑像


孟尝君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士人已经成为很重要的社会力量。有一部分士人追求成仁取义,好名节而胜过爱性命。我姑且称这种士人为原教旨士人,他们对信念的追求与执着有着宗教般的真诚和执念。

南宋军民为什么在崖山和元军决战,而不逃到台湾或者东南亚呢?这个问题预设了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活命最重要,好死不如赖活着。我们可以先思考另一个问题,如果要逃到台湾或东南亚(如吕宋岛),那为什么当初临安朝廷投降时为什么不一起就投降了呢?投降的话,一群士大夫和武将都可以享高官厚䘵,没必要逃到蛮荒之地受苦呀。这说明在这群人身上有着超越生死的力量。另外,在他们看来逃到化外之地和投降背叛是一回事。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首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忠君爱国对士人最基本的准则。文天祥面对张弘范的劝降,过:“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这句话就是这群人内心很直白的想法。

为什么南宋宁愿和元朝在崖山决战,也不逃到台湾或东南亚?

另外,当时对国家的概念基本上指的是君王和社稷,国家不等于“中国”。在古人心中,“中国”完全是文明的概念,所谓“中国”即是天下文明的中心。明末大儒顾炎武指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句话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原句。天下兴亡,指的是文明的兴亡。在士人心里,捍卫文明是比忠君爱国来得更重要的。如果既亡国又亡天下的话,对于原教旨士大夫来说精神是要崩溃的。当时宋朝的人虽然没有顾炎武这么好的总结,但是想法是一致的,宋朝的使用的概念是“华夷之辨”。当时所要捍卫的文明自然是华夏文明。在宋人看来,元朝蒙古人是一群野蛮人,只知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如果接受他们的统治,意味着华夏文明的消亡。华夏文明是他们的立命之本,人生信仰。如果文明断绝了,人生就失去了意义。

当时的台湾叫流求,岛上只有少量汉人居住,其余都是原住民,宋朝对这里没有进行统治和开发,只是在澎湖列岛设有行政机构,归属于福州晋江县管辖。当时的台湾完全是一个蛮荒之地,在当时的宋人眼里台湾和东南亚是一个概念。问题就来了,去蛮夷之地,以华夏正统自居,以天下文明中心为骄傲的一群士大夫是不能接受的。堂堂天朝上国蜗居蛮夷之地,世人怎么看?这才是最大的名节,比死还重要的名节。如果想苟且偷生,当初就不会继续流亡抗元了。

所以一切的一切,背后就是为了理想。文化理想、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在这一群人心中是高度统一的。

为什么南宋宁愿和元朝在崖山决战,也不逃到台湾或东南亚?

为了更好理解这一点,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三国的荀彧。

荀彧以兴复汉室为其政治理想,他辅佐曹操就是为了这一目标。后来曹操要称魏公时,他极力反对,因为这是对其政治和人生理想的扼杀。后来,因为知道自己无力改变的时候,他选择了自杀。他就是忠于自己理想的殉道者。

历来有一种论调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中国人都有信仰,只不过不是宗教信仰罢了。

信仰决定了南宋流亡朝廷的唯一目标是:复国。他们所有的行动都是为了复国。如逃到台湾或东南亚,这一目标是完全不能实现的。因为当时还有不少南宋遗民还在拼死抗元。1278年,播州杨氏才降元。而合州钓鱼城坚持到了1279年。 如果撤到台湾或东南亚,等于是逃离国境,抛弃并伤害了还在抗元的宋朝遗民,失去效忠对象的遗民只能投降,以后说什么抗元复宋估计就没什么号召力了。所以说,逃跑会是件很没有道义的事,也等于放弃了复国的可能性。

假设南宋流亡朝廷愿意委曲求全,而选择逃跑的话,我们从客观条件分析一下,跑到哪里比较合适。

有人说海南岛会是一个选择。海南岛当时属于宋朝的领土。1278年的时候,元军改陷了雷州府,移驻雷州的硇洲岛的宋军发起攻击想夺回雷州府,结果失败。军事统帅张世杰决定从硇洲岛迁到崖山岛,当时是6月,海南岛还没有被元军改占。元军直到11月才改占了海南岛。这说明张世杰当时就没有想往海南岛迁,一方面他觉得小岛好防守,另一方面海南岛当时的情况也不理想。因为当时的少数民族和宋朝官员的矛盾已经激化。元军改打海南岛的时候,当地的黎人还把南宋的琼州安抚使赵与珞抓住并献给了元军。

为什么南宋宁愿和元朝在崖山决战,也不逃到台湾或东南亚?

硇洲岛地图

如果去台湾的话,相信当时宋朝内部是完全没有信心的。一方面,海南岛是一个鲜活的先例。因为如果退守台湾的话,除了要防止原住民的反抗之外,还要面临元军的打击,腹背受敌,到时的下场可能就和海南的守军一样。

还有一个前车之鉴,在三国的时候,孙权派卫温率一万军士去夷洲(台湾)攻掠人口,没想到“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 (孙)权深悔之。”由此可知,当时的去到到处都是瘴气的不毛之地是很容易得上恶性疟疾的,风险相当高。

如果南宋江军民真的到了岛上,估计不少人也会死于疟疾,既要防备原住民,又面临元军的打击,到时估计也会全军覆没。

再说去东南亚行不行得通。先看安南国(越南中北部),安南国早在1258年就向元朝称藩,一方面害怕元朝打击,另一方面如果接纳了南宋军民的话,南宋反客为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所以安南断然不会接纳南宋军民。基于同样的担扰,占城国(越南中南部)也不会让南宋登岸的。

为什么南宋宁愿和元朝在崖山决战,也不逃到台湾或东南亚?


再说吕宋岛及以南的岛屿,如果南宋军民愿意迁来这里,虽然会损失部分人口,最后要生存下去问题是不大的。元军到时如果想追击的话,因为远度重洋的话,攻击难度大大增加。

有例可证,在明末的时候,就有不少明朝遗民奔赴南洋。其中有一个张杰绪的人带领了一批人去到纳土纳岛上建立起政权。关于纳土纳岛的故事,我以后会专门讲一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