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說三國大事記208-215(四)

公元207年,曹操終於統一了北方,成為當時最大的軍事集團。也是同年,身在荊州的劉備受到徐庶的點播,到南陽三顧茅廬,去拜訪諸葛亮,併成功邀請出山,三國精彩的時段終於來了。

簡說三國大事記208-215(四)

208年1月 ——挖玄武池,司徒趙溫舉薦曹丕被司空曹操彈劾,被免職。

當曹操平定北方以後,目光再次匯聚到南方,一眾如孫權,劉表,包括寄人籬下的劉備,偏安四川的劉璋等等,而擁有一支強大的水軍是渡長江南下的關鍵,人工挖掘玄武池,操練水軍,準備南征。

曹操在當丞相前,最高的官職是司空,這個官職跟太尉、司徒並稱“三公”。其中,太尉原來是由楊修的老爸:楊彪擔任。在公元197年,由於袁術玩稱帝鬧劇,而楊彪又跟袁術沾親,所以受牽連被拿掉,從此太尉一職,便一直空缺。而司徒是由一位叫趙溫的人擔任。所以,自公元197年起,起碼名義上,趙溫和曹操是官職最大的。甚至司徒趙溫,還要高出司空曹操一些,畢竟三公的排序是:太尉、司徒和司空。曹操擔任的是三公中最後的一個官職。說起這位趙溫的身世,其實比袁紹的四世三公都牛,祖父趙戒是五朝元老,曾擔任過太尉,老爸年輕時,便以遊俠的身份,橫行江湖,當然之所以能橫行是因為背景太強大了。所以趙溫在年輕時,便做了官,但他卻丟下一句豪言:“大丈夫當雄飛,安能雌伏!”然後辭官了,但需要強調的是,在辭官後趙溫曾在一次大饑荒中,慷慨施捨家中的糧食,救活了萬餘災民。這點必須要肯定和讚揚趙溫!後來先是董卓鬧,跟著李傕、郭汜鬧,趙溫又當了官,跟著漢獻帝跑路,最後被曹操接到了許都,而擔任的司徒高官!但別說他司徒,就是漢獻帝都是曹操的傀儡,趙溫這司徒做得,可謂是最清閒的三公了。畢竟啥事都是曹操說了算。所以趙溫一干就是十五年,期間沒有任何作為和記載。本來,照這種態勢發展,最後趙溫得個壽終,就算是圓滿了。可誰能料到,就在他人生的最後一年,即,公元208年,趙溫突然“驚豔”了一把歷史……這一年的曹丕是21歲,卻還是“布衣之身”,沒有任何功名、官職在身。

簡說三國大事記208-215(四)

也許趙溫喜歡曹丕,畢竟那時的曹丕,是個文學青年,才華滿腹,自然招人喜歡。也許是趙溫,當了十五年的清閒三公,如今已72歲了,想要感謝下曹操,一直讓自己“晃悠”在這個高官之上。於是,趙溫便發現曹丕“人才難道”,要推薦曹丕到自己的司徒府,出任“司徒掾”,由此讓曹丕走上仕途之路。其實這對曹丕來言,可謂是求之不得。畢竟曹丕都21歲了,老爸曹操權傾天下,自己卻還未出仕,這簡直是“不把自己當皇上”。對於曹操來言,按常理推斷,更是求之不得。若是曹操自己安排,就有“任人唯親”的嫌疑了,且其他人由於官職小,或是屬於曹操的手下,都不好安排曹丕。所以趙溫毫無疑問,是最合適的人了。哪料曹操卻大怒,向漢獻帝上奏摺,宣稱:趙溫選舉不實。意思就是說,趙溫失職!什麼我兒子曹丕人才難得,實際上是無才無德,不堪任用,還不具備出仕的資格——這下無論趙溫還是曹丕,都懵了!對於曹操的指責和發難,誰也反駁不了,所謂知子莫若父。

簡說三國大事記208-215(四)

所以趙溫的失職之罪,等於是板上釘釘了。那麼曹操為何這麼奇怪,竟然不識好人心不算,還把兒子曹丕置於尷尬境地?沒辦法,曹操從來就是一位不走尋常路的主兒,那心眼永遠比別人多一個。原來,曹操早就看著“三公”不順眼,想廢三公,自己出任漢丞相,把三公的權力集於一身。這也是為何曹操讓太尉一職空缺的原因。而趙溫雖沒得罪曹操,好心推薦曹丕當官,其實也含有“拍曹操馬屁”的意思,但無奈,他正好給了曹操提供了一個藉口,所以這馬屁等於拍馬蹄子上了。曹操發飆,漢獻帝只能 “你說咋辦就咋辦”。就這樣趙溫的司徒官職被罷免了。也許這件事來的太突然,也許是年歲到了,被罷免的當年趙溫就死了。

6月 ——曹操封為漢丞相,廢三公,任崔琰為西曹掾(行政秘書),毛玠為東曹掾(人事秘書),司馬朗為主簿(主任秘書),司馬懿為文學掾(教育秘書),盧毓(盧植的兒子)為法曹議令史(司法助理官);是年馬騰韓遂反目,騰駐軍槐裡,張既遊說騰入朝任衛尉。鍾繇為司隸校尉,韋端為涼州刺史。當年,曹操便廢三公,自己當上了丞相,從此曹丞相正式出籠!曹丕在時隔三年後,即公元211年,在老爸曹操的安排下,也如願以償的出仕當官,做了“五官中郎將”。

7 月 ——曹操南征劉表;

8月 ——劉表病死;郗慮升御史大夫,唆使曹操殺太中大夫孔融;

孔融最後被殺的罪名是不孝謀反,其實根本不是,孔融恃才傲物,不識時務,經常頂撞曹操,這才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作為建安七子之一,才華橫溢。然而,他雖然有才能,卻不具備政治才能,他雖然想在官場上去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卻不是一個適合官場的人。袁術稱帝,而太尉楊彪與袁術聯姻。這個時候呢,曹操正是滿腔怒火沒有地方發洩了,於是藉機會遷怒於太尉楊彪。向朝廷奏表請求將太尉楊彪處死。孔融聽說了這件事,立刻找曹操理論。引經據典說什麼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何況這個楊彪和袁術只是親家關係,說人家謀反,不是誣陷人嗎?可以說,孔融說的話句句在理,曹操一時之間也啞口無言,無言以對。正是孔融的這番話,

簡說三國大事記208-215(四)

楊彪呢,才躲過一死!話說這個時候孔融竟然沒有感覺到危險,正在步步逼近自己,反而得意忘形,另外當時因為連年征戰各地都出現了禁酒令,可是這一令法剛頒佈出來呢,就遭到了孔融的極力反對。孔融說,如果禁酒可以使天下安定下來,就可以避免國家滅亡,那麼夏朝夏桀王還有商紂王他們是因為貪戀美色而亡了國,現在為何只禁酒而不禁止婚姻呢?曹操當時也知道孔融也只不過是為了出風頭,所以就忍了下來。這次,到了曹操準備去討伐劉表,孔融知道後,又提出了反對意見。首先,他說那劉備,劉表那都是漢室宗親啊,你怎麼能去討伐人家呢?你這是以無義之師去攻打有義之師,肯定會失敗。終於,曹操忍無可忍了,網羅了一些罪名,盛怒之下就把孔融給殺害了,孔融的死,實在是禍從口出啊。

9 月 ——劉琮投降曹操;備逃往夏口;

10月 ——劉備遣諸葛亮使江東,議共拒曹操。周瑜率軍3萬至荊州。

11 月 ——赤壁之戰,操敗;操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樂進守襄陽,引軍北還。

看過電視劇的朋友好像覺得赤壁之戰打了很久,因為這段發生了很多故事,什麼諸葛亮舌戰群儒,草船借箭,龐統獻連環計,蔣幹盜書,黃蓋火燒戰船等等,實際上從七月份到十一月份,也就是差不多四個月時間,赤壁之戰,曹操大勢已去,留下了一眾武將斷後,守衛,引敗兵回了許都,擇機再戰。

簡說三國大事記208-215(四)

12月 ——孫權率軍圍合肥,劉備佔據荊南四郡。劉璋與曹操絕,與劉備結好。

三國時期,孫權對合肥發起的進攻足足有六次之多,然而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孫權對合肥念念不忘,甚至死後諸葛恪還率領二十萬大軍前去攻打,這執念,比荊州還大。合肥位於淮河與長江之間,距離當時東吳的都城——南京並不遠,這對東吳的統治威脅非常大。同時合肥距離巢湖非常近,往西南距離廬江非常近,距離後來孫權的新都城建業。孫權和曹操都想到了這一點,所以孫權不斷帶隊出征,而曹操派去駐守在合肥的一直是張遼、樂進等“五子良將”。

簡說三國大事記208-215(四)

所謂古代的戰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搶錢、搶糧、搶人。孫權在對合肥這個軍事要地虎視眈眈的時候,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合肥在張遼駐守時期,來了個叫劉馥的揚州刺史,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環境,將合肥建成了一個糧倉,引來了大量的人口,對於戰爭中的這些梟雄來說,有著最為致命的吸引力。所以儘管孫權屢戰屢敗,但他還是要屢敗屢戰,

簡說三國大事記208-215(四)

若真的能從曹操手中拿下這塊肥肉,孫權對長江以北的掌控力就會大大增強,自身的安全也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建安四年,孫策攻下合肥,當時他讓顧雍做合肥長。一年後,孫策遇刺身亡,後來曹操表劉馥為揚州刺史,劉馥就此佔領合肥,為了奪回此處,孫權多次出兵征討。208年赤壁之戰後,周瑜在南郡與曹仁周旋,而孫權則親率大軍十萬攻打合肥,只可惜這一次進攻因為曹魏設計,讓孫權誤以為有援軍而不得不撤退。

簡說三國大事記208-215(四)

209年 ——廬江陳蘭、梅成起義,曹操遣張遼擊破。使張遼、樂進、李典守合肥。孫權自合肥退,命周瑜駐江陵,程普領江夏太守,據有荊北諸郡。劉琦病死,劉備領荊州牧,治公安

10月 ——劉備與孫權之妹成親;

簡說三國大事記208-215(四)

是年,因高句麗屢犯遼東,公孫康出軍擊之,攻破都城,焚燒邑落,高句麗王伯固子拔奇與涓奴加,各將下戶三萬餘口降康。康因漢在朝鮮所置郡縣,由於韓濊勢強,早在桓靈之世,民多亡徙,郡縣多棄守。康遣公孫模、張敞等擊韓濊,收集舊民,於舊屬東浪之屯有縣以南置帶方郡(朝鮮京畿道、並忠清道之地)。

簡說三國大事記208-215(四)

自從公孫家族“掌門人”公孫度辭世以後,其庶長子公孫康繼位。他一上來,眼前就出現了一個大機會,那就是有關三郡烏丸的事務。

這裡我還要先介紹一下所謂三郡烏丸的背景,烏丸(烏桓)與鮮卑同源,都出於在秦漢之際為匈奴所敗的東胡。東胡被擊潰後,一個部落逃到了烏桓山(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境內)重整旗鼓,於是自稱烏桓(烏丸),這類東胡的餘部,在匈奴人手下接受著嚴重的壓迫,到了漢武帝時期,霍去病大破匈奴左賢王所部,將附漢的烏桓人遷到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讓他們作為漢朝的屏藩隔開匈奴人。還在幽州刺史部所在薊縣(今北京城區西南)設立烏桓校尉以監領烏桓部眾。

到了東漢初年,又有大批烏桓人南下投奔漢朝邊郡,主要是為了給漢朝政府充當僱傭軍。到了漢末,遼西郡烏桓首領丘力居,上谷郡烏丸首領難樓,各自稱王,遼東屬國烏桓首領蘇僕延,自稱峭王,右北平烏桓首領烏延,自稱汗魯王。又有原來漢朝的中山太守張純投奔丘力居,此人自號彌天安定王,為三郡烏丸元帥,在青、徐、幽、冀四州四處搶掠,殺人無算。直到後來朝廷委任宗室劉虞為幽州牧,才將這幾路流寇平定下去。

到了袁紹與公孫瓚爭奪幽州的時代,公孫瓚手下就統御著很多烏桓騎兵,公孫瓚甚至在打發老哥們劉備去徐州援助盟友陶謙的時候,還附贈了幾百烏桓騎兵。而後來公孫瓚與幽州牧劉虞矛盾加深的一大原因,也是因為公孫瓚縱兵劫掠朝廷給烏桓酋長的賞賜。這也導致了烏桓人日漸與公孫瓚離心離德,他們就接受了袁紹的收買,烏桓人的首領蹋頓(丘力居之侄)接受了袁紹的和親,袁紹還頒給蹋頓、蘇僕延、烏延三人以單于印綬,公孫瓚在易京樓這個堅固堡壘中自殺以後,袁紹也坐視他所封的三大單于佔據了右北平、遼西、遼東屬國三郡。後來這三大單于還是奉先前丘力居的嫡子樓班為單于,蹋頓為王輔佐丘力居。

公孫康上位以後,眼見袁氏日漸衰微,也對西面的幾個郡動了點心思,就派遣使者韓忠給予正在為袁譚助力反曹的峭王蘇僕延以單于印綬,想要分化瓦解烏桓人。同時曹操也派了個使者牽招(此人曾為袁紹效力管理烏桓騎兵,也是劉備少年時代的鐵哥們)去峭王那裡,這個邊地蠻族酋長覺得自己見識不高,就問牽招:“當年袁公說他受天子之命,封我為單于;如今曹公又說他會上奏天子,封我為真單于;遼東方面又給我一個封號。這樣一來,我當奉誰為正統?”牽招答道:“從前,袁公代表天子發號施令,有權封授官爵;後來他違背天子旨意,曹公取代了他,說要奏明天子,重新封你為真單于。遼東不過是一個偏遠的小郡,怎能擅自封官授爵!”而公孫康的使者韓忠只能吹吹牛皮:“我遼東在滄海之東,擁有雄兵百萬,夫餘國以及貊部都聽命於我家主公。當今的形勢,是強者為首,曹操怎麼能唯我獨尊!”牽招於是大聲呵斥韓忠:“曹公以誠信待人,恭謹明智,輔佐天子,討伐叛逆,安撫順服,平定全國的混亂。你們遼東上下都頑劣奸詐,囂張跋扈。如今倚仗地形險要而又遠離中原,就背叛朝廷,竟敢擅自封授官爵,侮弄天子,應當處以極刑,怎麼敢侮辱詆譭曹公這樣的朝中大臣!”說罷牽招還拔刀相向,一把揪住了韓忠的頭髮,幸虧此地的主人峭王急忙赤足奔過去,把二人拉開,爾後峭王就接受了曹操的印綬。遼東方面的使者面對曹操方面的使者,文的武的都比不過,可見這次公孫康想要渾水摸魚,結果卻得不償失。第二年,峭王還出兵幫助曹操剿滅了降曹後復叛的袁紹之子袁譚。同年,張遼進攻東萊郡,公孫氏部將柳毅敗績,公孫氏在山東半島的開拓徹底失敗了。此時,袁尚袁熙二兄弟也覺得日暮途窮,不得不帶著大批舊部投奔烏桓,結果就在兩年後引發了著名的白狼山之戰,戰鬥中蹋頓單于被曹軍張遼所部斬首,烏桓人的餘部又在柳城(今遼寧朝陽西南)被曹操擊破,烏桓人的首領速附丸、樓班、烏延跟隨二袁兄弟遠走遼東。此時曹操手下的著名謀士郭嘉獻計,說不要急於進攻公孫康,等待公孫康和袁氏二虎相爭,漁翁得利。後來,在二袁兄弟準備登堂與公孫康會面之時,公孫康安排了伏兵,將二袁兄弟與烏桓首領盡數斬首,還傳其首級與曹操,以表示歸順之意。這便是著名的“遺計定遼東”一事。

不過此事雖然有名,但還有三件後事要提一下。

其一是白狼山-柳城戰役結束以後,三郡烏桓多數被曹操遷入中原,為曹操政權充當騎兵部隊,餘留者後多在後來投奔慕容鮮卑。其二是二袁兄弟被傳首到曹操一方以後,曹操下令:“敢有哭之者斬!”唯有牽招一人不遵法令,設壇祭祀,曹操被這位袁氏舊臣的義舉所感動,舉薦牽招為茂才。後來牽招也與劉備的另一位少年故交田豫一起成為了曹魏政權的北方柱石,一同大破過鮮卑首領軻比能。其三是曹操收到遼東方面的大禮後,就假朝廷命令奉公孫康為襄平侯,公孫康接受了,畢竟這是個縣侯頭銜,襄平還是自己的地盤,名號比老爹的“永寧鄉侯”響亮多了,足以假借此名號令部眾。公孫康斬首二袁兄弟的主要原因,其一是為了向曹操示好,表示“我很聽話”;其二則是因為,那個時候,人們任官發展,主要靠家族的力量,畢竟這也依託著東漢的“舉孝廉”人才舉薦制度,畢竟一個家族可以拉關係為某人謀出路啊。二袁兄弟雖為喪家之狗,然而其故舊繁多,恐怕對身在遼東的中原避難之人當中也有巨大影響,難免會在遼東形成二日並立的局面,而公孫度公孫康父子本身就是靠打擊遼東的土豪站穩腳跟的。要是坐視二袁兄弟這樣的世家大族階級領袖坐大,難免會坐不住位置,不如先下手為強,幹掉了再說,而且向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示好,也能從朝廷那裡得到點好處。

簡說三國大事記208-215(四)

自從公孫度晚年的嘗試和公孫康拉攏烏桓人的計劃破產以後,公孫氏就再也沒對中原動過念頭,一心一意當土霸王了。不過遼東郡生口漸多,也是需要開疆拓土的。所以公孫康就對附近高句麗人與三韓人的地盤動了念頭。先說一下遼東郡周邊的邦國,第一個是扶餘國,其都城位於今日吉林省吉林市一帶,此國地處松嫩平原,一貫是漢朝的好跟班,只是在公孫度時期,由附屬於玄菟郡變為了附屬於遼東郡,畢竟老大公孫度坐鎮遼東郡呢。其東北方向,今日牡丹江、延邊一帶與俄羅斯濱海邊疆區一帶,是挹婁國,是一個張廣才嶺-蓋馬大山地區的漁獵部落聯盟。另外,還有漢朝在整個東北地區最大的敵人高句麗。

高句麗的王族,本出於扶余人,此國由五個部落組成,起初的定居點,是在玄菟郡的高句驪縣,他們最初的反漢舉動,也跟王莽的皇漢思想有關,王莽改“高句驪侯”的名號為“下句驪侯”,於是族人不滿,奮起造反,慢慢地開始蠶食玄菟郡的領土。第一次西遷後的第二玄菟郡本身就位於山區,只設三縣:高句驪、西蓋馬(今吉林集安一帶)、上殷臺(今吉林通化),難以控制各部邊疆民族。所以高句麗人的造反就成了氣候。高句麗人起初設都於紇升骨城((今遼寧桓仁滿族自治縣五女山山城)。後來大概是為了躲避漢軍打擊,北遷到了西蓋馬縣附近的山上的國內城(今遼寧集安),這座城池很有可能早在衛氏朝鮮時代就已築成,因為相關考古發現曾發現有藺相如戈、陽安君劍之類燕趙故土的兵器,很有可能是衛滿手下的中原人帶過來的。這也反映了高句麗人選擇居住地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在山上居住,必要時有利於堅壁清野。後來明朝女真族的各部首領,築城之時也依照此原則。

在公孫度到任以前,高句麗內部實際上已經更換過一輪王族了,按《三國志》的記載,是桂婁部取代了涓奴部。在王氏高麗文人金富軾所著的《三國史記》一書中,僅提到太祖王高宮在位百餘年,日本歷史學家井上秀雄在翻譯朝鮮歷史書《三國史記》時加註,表示懷疑在慕本王及太祖王之間還有數代失落的君主沒有被記載進歷史內,這可能就隱諱了高句麗內部鬥爭的事實。其後高句麗新大王高伯固曾經趁著漢朝順帝桓帝時代的昏聵,進軍遼東、樂浪二郡,殺帶方縣令,還掠走了樂浪太守的妻兒。但隨後就遭到了漢朝玄菟太守耿臨的討伐,也開始服屬於更強大的遼東郡。在建安二年(197年),高句麗與公孫度之間曾發生過一次大規模戰爭,高句麗敗,國都國內城被毀。於是次年,山上王高延優(《三國志》作“伊夷謨”)擴建了國內城北面的尉那巖城,並將其更名為丸都城。建安十四年(209年),山上王遷都於丸都。然而此年,高句麗國都又再度被公孫康所攻破,可能遼東軍的進軍路線是沿著馬訾水(鴨綠江)右岸上溯,只是公孫康下令縱火焚城,沒有毀掉城牆,高句麗王也又一次逃跑了。為了打擊高句麗對玄菟與樂浪二郡的侵擾。公孫康還把自家女兒嫁給百濟王,以求合作。事實上,在東晉末年一代戰神廣開土王高談德出道以前,高句麗一直就是一個可以被打成重傷(後來的毌丘儉、慕容皝也曾攻陷高句麗國都),但就是打不死的邊疆小國,誰叫山溝裡面方便躲避兵鋒啊。說道教訓高句麗,我還要談一談東西兩漢邊疆戰略的不同。

西漢的政策,雖然不像原先秦朝一樣又是焚書又是一味搞大工程之類,但本質上還是有一些古典軍國主義特色以及先秦封建制的餘風,朝廷派遣李廣、衛青、霍去病這樣的一代名將教訓周邊蠻夷的同時,各郡國(武帝下推恩令以後的郡國)其實也有自己的武裝,稱為“郡國兵”,大抵類似今時的武警吧。這種部隊由太守所統率,平時可以維護地方治安,戰時也可追隨朝廷大軍出征,撈一些戰利品回來。而到了東漢,就廢除了郡國兵制,罷郡國都尉。削弱地方兵權的同時,導致後來無力抵禦外患,而豪強地主的部曲家兵或蠻族僱傭兵部隊則迅速發展,同時也令中央軍的負擔大大加重,產生了樂府詩裡所描述的“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的景象。結果就是在漢末養成了董卓這類利用僱傭軍的邊地形軍閥,以及袁紹袁術兄弟利用家族影響力招納私兵的中央型軍閥。甚至有的時候,地方土豪還和蠻族首領坐地分贓,袁紹與烏桓人的合作就是一例。

雖然從實際記載來看,早在漢安帝時期由於邊疆不再太平,郡國兵制度就已恢復,但是各郡長官主要倚仗的武力,卻往往是烏桓人之類的蠻族僱傭兵。東漢政府為了安置蠻族,還設立了“屬國”這種郡級行政單位,漢安帝時還割遼西、遼東二郡置遼東屬國(治昌遼縣,今遼寧義縣),以安置烏桓人,後來公孫瓚起家時,也擔任過遼東屬國長史(屬國領導者屬國都尉之副官)。東漢末年的亂世,從軍事細節上看,也是蠻族僱傭兵與私家武裝或民團(例如劉備起家時的武裝)的天下。對於邊疆地區,雖然仰仗蠻族僱傭兵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自己主動拓土開疆拓展生存空間,所以東漢末年的地方大員又有了一點“西漢化”的特色,只不過手下的武裝不聽朝廷指揮罷了,對於有威脅的蠻族勢力,自然不會客氣。袁氏與公孫氏對待蠻夷勢力的不同態度,也是因為前者以有中央誥命作為根基,覺得小孩子胡鬧胡鬧無所謂,而後者則覺得你敢在我家門口撒野我就要你家好看。

除了開疆拓土以外,公孫康還在樂浪郡南部土地上新闢一帶方郡,治帶方縣,以方便征討伐當地原有的韓、濊族等勢力。也為中原移民拓展了生存空間。

公孫康之卒年,史無記載,但大抵是在公元220年前後,可能是與曹操前後腳奔赴了黃泉。公孫康死後因二子尚幼而無法繼承遼東郡太守的職位,就由弟弟公孫恭繼位。公孫康的一生,一直活得比較謹慎,也就是對高句麗之類蠻夷下手狠一點,但是對曹操掌控的朝廷一直很老實,也不像父親那樣巴望進入中原了,大概也是因為他這一代人從小在遼東長大,不像乃父公孫度曾在外面的州郡和朝廷中任職,對外面的世界也有所畏懼吧。高句麗的老國王逝世,爆發宮廷內鬥,兩個兒子,為了王位,打的一塌糊塗。

簡說三國大事記208-215(四)

公孫度的兒子公孫康,抓住了機會,用計激化矛盾,當雙方兩敗俱傷,就率部殺出,一舉端掉了高句麗的國都內城,將高句麗所轄之地,統統焚燬。高句麗王族被迫攜百姓北撤,後來公孫康正式繼承父位,為了更加有效的控制遼東地區以及朝鮮半島,鞏固自己“遼東王”的地位。他將漢朝原樂浪郡一分為二,設立帶方郡,郡治帶方縣(今屬朝鮮黃海北道),大量屯兵震懾朝鮮半島多族。後來公孫度之孫公孫淵,靠著公孫家多年抵禦外侵,所積累的聲望,攜遼東多郡獨立,建“燕國”,自稱燕王,與北方曹魏政權分廷對抗。

210年 ——周瑜亡;孫權採魯肅議,以荊州借劉備,共拒曹操。交趾太守士燮總領交州七郡,服屬孫權,遣子為質。

簡說三國大事記208-215(四)

冬 ——曹操造銅雀臺於鄴。龐統歸劉備。

211年1月 ——曹操以子丕為五官中郎將,丞相副。

曹丕出仕了,中郎將是次於將軍、高於是校尉的統兵武職名稱,相當於現在的主力師師長。西漢沿秦設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將,分統郎官,號為三署,所統郎官為三署郎。東漢規定,郎官五十歲以上者屬五官中郎將,餘分屬左右中郎將。掌宿衛殿門、出充車騎,東漢初又參與征戰,又協助光祿勳典領郎官選舉,有大臣喪事,則奉命持節策贈印綬或東園秘器。 據《後漢書》記載“五官中郎將一人,比二千石。主五官郎。五官中郎,比六百石。五官侍郎,比四百石。五官郎中,比三百石。凡郎官皆主更直執戟,宿衛諸殿門,出充車騎。

簡說三國大事記208-215(四)

左中郎將,比二千石。主左署郎。右中郎將,比二千石。主右署郎。”東漢以後,中郎將的名號被各割據勢力廣泛加於武官,不再限於禁衛統領等職,成為了一個大致介於將軍和校尉之間的階層,其職位、品秩、權力差異很大,統兵將領也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稱號,如使匈奴中郎將、北中郎將等。三國時,各中郎將中比較著名的有建威中郎將周瑜、軍師中郎將諸葛亮等,其地位甚至一般被認為高於雜號將軍。

3月 ——遣鍾繇攻張魯,徵西護軍夏侯淵從河東來會師。馬超、韓遂反,馬騰、馬休、馬鐵、黃奎被殺。

馬騰是馬超的父親,原是東漢時代伏波將軍馬援後人,馬援傳到馬肅時,馬肅和羌女結婚,生下了兒子馬騰。一向以來,馬騰忠於漢室,李郭專政時期,朝中侍中馬宇等連結馬騰韓遂討伐李郭二人,馬騰率兵進攻長安,馬宇等事敗漏被殺,馬騰退走。

曹操控制朝廷時,漢獻帝寫下了衣帶詔,約劉備、馬騰等人起兵討伐曹操。
馬騰在因衣帶詔一事敗露後,返回了西涼。不久,曹操以提升馬騰官職為由,召馬騰入京﹝許昌﹞。馬騰的三個兒子馬超、馬休、馬鐵等人認為不入宮是逆命;侄兒馬岱認為曹操心懷叵測,入京有危險。馬騰綜合各人意見,還是入京參見曹操。於是長子馬超留守西涼,馬騰帶領五千人馬前往,二子馬休和三子馬鐵為先行部隊,馬岱押陣。大隊人馬在許昌二十里外郊外停下,通知曹操。


曹操打算派行軍參謀黃奎前去接待馬騰,誘他入城面見,然後趁機令人擒捕馬騰。殊不知這位黃奎,心中很痛恨曹操,而黃奎亦清楚知道,馬騰從前曾參加衣帶詔密謀殺曹。兩人飲宴時,互相研究,如果入朝面聖,不太安全,倒不如反過來要求曹操巡察兵營,乘機殺他。馬騰和黃奎計劃訂好,黃奎因喝醉就先回府休息。

簡說三國大事記208-215(四)

黃奎有個心愛的妾侍名叫春香,而春香和黃奎妻舅苗澤私通,當晚春香侍奉黃奎,從他半醉的口語中知道他明早要會同馬騰殺曹操。春香告知苗澤,苗澤認為這是升官發財的機會,便乘夜通知曹操。翌日,曹操分派將領四面包圍,將馬騰和西涼兵重重圍困,馬騰和黃奎被擒。他們兩人堅持生罪,曹操便引出苗澤和春香指證。馬騰大罵黃奎:


豎儒誤我大事!我不能為國除賊,是天意也!
眾人被斬。而告密者苗澤和春香也被曹操斬首,曹操認為留此不義之人無用。

9月 ——曹操大敗馬超軍。"旗本八騎"成宜、李堪死;程銀、候選逃漢中;韓遂、成公英逃西平;楊秋逃安定後降操;梁興退鄜城;

12月 ——操留夏侯淵守長安,張既為京兆尹,徐奕為丞相長史。益州牧劉璋採張松議,遣法正東迎劉備。備入川。是年河間田銀、蘇伯反,曹丕、賈信平。

簡說三國大事記208-215(四)

50歲的劉備終於要入川了。

212年 7月 ——馬超、梁興復叛,為夏侯淵、鄭渾擊破。

9月 ——孫權遷治秣陵,改名建業。

10月 ——曹操南下進攻濡須口; 劉備欲襲成都,進據涪城。是年,荀彧被迫自殺

荀彧從小就被人認為有王佐之才,用古人的話說,他是“蕭何、曹參”(政治家);郭嘉、賈詡則是“張良、陳平”(謀士)。但是,荀彧的智慧謀略也是一流的。在曹操南征北戰的過程中,每到關鍵時刻都是荀彧幫助曹操出謀劃策、克敵制勝,一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劉表,使用的還是荀彧的戰略部署。荀彧出身名門,荀氏在潁川是名門望族,荀彧的父親、叔父都曾身居要職,這樣的出身和劉備簡直是天壤之別,其實荀彧選擇輔佐誰,並不僅僅是他個人的事,他身後代表的是整個荀氏家族,無論是荀彧本人或是家族中人,都不會支持他去輔佐織蓆販履的劉備。這一點我們從早期劉備和曹操的謀士集團就可以看出來。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鄴城,並任冀州牧,這時候,有巴結曹操的大臣向朝廷建議,恢復古代九州制,如果恢復九州制的話,冀州地盤會大很多,曹操這個冀州牧的權利會進一步變大,曹操當然開心,然而,荀彧卻不同意,認為恢復古制應該等到天下大定之後,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見,然而心裡肯定是不爽的。荀彧一直堅持著正統禮法,不因為外在的因素而改變自己的,固執的堅守自己的思想。這樣的堅持讓曹操感到了反感,最終荀彧從曹操的寵臣,變成邊緣之臣。

簡說三國大事記208-215(四)

這些舊的思想恰恰在荀彧的心中根深蒂固,也成為了他思想的一個桎梏,這時的荀彧就像當時的屈原追求美政理想一樣,不切實際,不合時宜,最終被歷史的潮流所淹沒。

213年 5 月 ——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朝廷下詔並十四州為九州;

11月 ——魏置尚書、侍中、六卿。馬超聯合興國氐王阿貴、白項氐王千萬與楊昂攻冀城,韋康、楊阜、閻溫抵抗,超敗,南投張魯。

214年1月 ——馬超借魯兵復攻涼州,包圍祁山,為夏侯淵、張郃擊敗。

4月 ——孫權攻破皖城,使呂蒙為廬江太守。

曹操打下了皖城之後,就派了朱光在這裡屯兵。此人時價廬江的太守,他被派到這裡來,可以說是有點大材小用了。不過從這裡也能看出曹操對於這個地方的重視,

簡說三國大事記208-215(四)

事實上,他之所以如此地重視,是因為此處有很多可以開墾的地塊,一旦將它們開墾出來,就是很好的田地了。只要有了田地,就會吸引來人口定居,這樣一來,城池就會迅速地發展,從而鞏固曹操在那裡的勢力。這個地方,離東吳比較近,所以曹操的這個舉動,很顯然,就是針對東吳而來的。這一點,東吳那邊自然也有人看出來了,

簡說三國大事記208-215(四)

比如呂蒙就看破了曹操的意圖,所以他就對自己的主公說:“皖城那邊新開墾出來的田地,非常地肥美,一旦種的糧食熟了,就一定會有很多民眾被遷到這裡,以後對咱們的威脅可就大了,所以建議及時地除掉這個隱患。”他言下之意,就是希望孫權能夠趕緊派兵去攻打這座城。因為在這個時候,田地還才剛剛開墾,第一季的糧食還沒有成熟呢。所以此時城內的守軍是不怎麼多的,倘若集中兵力去攻打的話,就很有可能將其奪下。否則等到它的規模變大了之後,再想去攻城,那就非常困難了。

簡說三國大事記208-215(四)

聽了他的話,孫權也警惕起來了,沒過多久,他就親自帶領了大軍來攻打這座城池。到達陣前之後,吳方的將領們就準備修築工事,以便在此長期駐紮。可是呂蒙又建議他們不要這麼做,他覺得這一戰,只有速戰才能夠達到目的。否則的話,一旦拖到曹軍的援軍前來,就會進入僵持階段。前面已經說了,等到那裡的糧食豐收之後,人口就會大增,到那時候就會對東吳很不利了。所以他建議趁著己方的士氣還比較旺盛,再加上敵軍的實力比較弱小,應該快速進攻。其實他還考慮到了另一個不利於吳軍久戰的因素,那就是當時的河水正處於淺水期,一旦攻城之事拖得太長,等到河水大漲的時候,就會阻斷了吳軍的退路。聽了他的分析之後,孫權覺得確實應該速戰才對,於是就下令將士們不要去修什麼營地了,立刻就去攻打皖城。後來果然如呂蒙所料,只要一鼓作氣,皖城還是很容易攻下來的。吳軍從早上開始進攻,打到中午時分的時候,就已經把城池給攻破了。

簡說三國大事記208-215(四)

這一戰,吳軍中有一個叫甘寧的將領表現地特別搶眼,他親自當先鋒衝上城區。士兵們看到將軍尚且如此,一個個也都爭搶著去攻城。這也是為什麼,吳軍能夠用如此短的時間,就打下一座城池的原因了。城池被攻破之後,守城的朱光連同城內的數萬軍民也都被俘虜了。就在他們剛剛破城之時,張遼帶著的援軍已經來到了左近,因為聽說城池已破,便沒有繼續前行,而是在附近駐紮了起來。由此可見,呂蒙的建議是多麼地及時,倘若吳軍稍一拖延的話,皖城可就沒那麼容易拿下了。

夏 ——雒城破,備圍成都,劉璋降。馬超歸劉備。備自領益州牧。龐統、張任死。

11月 ——獻帝、伏後與國丈伏完密謀除曹操,事洩,曹操誅殺眾人;

是年,夏侯淵、張既滅宋建國中國;

215年1月 ——獻帝立曹操女為皇后。

3月 ——曹操西征張魯。

5月 ——攻破氐王竇茂。

7月 ——敗張魯,入南鄭,巴漢皆降。

8月 ——孫權率眾10萬圍合肥,為張遼所破。

曹操率軍進攻張魯,孫權見時機成熟,當即率領十萬大軍再一次征討合肥。此時合肥城中僅有七千士兵,按理說孫權此番應該能順利攻克合肥,但由於合肥守將張遼沒有依城據守,而是主動出擊,先後兩次殺入孫權的大軍之中,導致孫權的十萬大軍戰敗而逃。張遼一戰成名。

11月 ——魯降操,操遣張郃攻巴中,張飛破。逍遙津之戰;操在濡須打敗孫權;

這場據說“八百破十萬”的逍遙津之戰是孫權第二次攻打合肥,也是孫權最屈辱的一次,被張遼以少勝多的打敗,在這次戰役後還被人取了“孫十萬”的外號,可以說是很慘了。其實這次張遼能贏主要憑藉的一點是奇襲,當時的情況這樣的,張遼帶著八百死士(酒足飯飽後),趁天亮之時(吳軍將醒未醒之時)突擊吳軍,嚇得孫權躲進高壘,張遼看達到成效就突圍回城了,張遼嚇了一次吳軍後,搞得吳軍士氣低落。之後圍攻合肥的時候,由於劉馥把合肥的牆修的太好了和魏軍的多方防禦準備做的太好了,而孫權軍隊卻氣勢低迷,配合差(當時東吳是私軍制,由門閥土匪組成的私兵)。孫權看合肥久攻不下,就產生了退意,想要撤退回家,撤軍之際又自己託大,帶一千人斷後,此時張遼在孫權身後追擊,但是孫權身後的不是歸途,是已經被張遼拆毀的逍遙津之橋,孫權到了逍遙津橋邊,

簡說三國大事記208-215(四)

已經是絕望了。但是在這個危機時刻,孫權的部下靈機一動,鞭打了孫權的馬屁股一下,幫助戰馬越過斷橋,可以說如果孫權的戰馬不好,孫權的性命大概就交代在這裡了。

12月 ——操還,留夏侯淵、司馬郭淮、督軍杜襲守漢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