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亞太詮釋仿真驅動研發的真諦

“仿真驅動研發”是當今仿真界最強的呼聲,被越來越多的國際標杆企業引入成為仿真戰略。對中國企業來說,也是當前最合適的戰略。但是,企業引入這一戰略的時候,未必真正理解其真實內涵。如何做到“仿真驅動研發”,在業界也眾說紛紜,不同組織和機構各有一套。此處安世亞太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在正確的時候做正確的事,並且把事做正確,是現代企業的一項重要觀念。這一觀念具體體現在“仿真驅動研發”戰略中,就是“用不用仿真不再是競爭力要素,知道在哪裡用仿真才是重要的,如何用好仿真更為重要。”因此,“仿真驅動研發”其實就是在合適的時候做合適的仿真,並且把仿真做正確。這意味著要在研發的關鍵環節正確利用仿真技術,打通設計瓶頸。這裡強調要讓仿真只出現在正確的地方,好鋼用在刀刃上,而不是將仿真氾濫在研發流程的所有環節。研發流程就像水利工程,仿真就像水泵。在哪裡採用何種水泵才能多快好省地發揮水泵的作用,需要對整個水利管道進行充分論證和分析。綜合和透徹分析研發流程的每個環節,在關鍵和必要的環節中正確地採用仿真,讓仿真這樣一個高成本、高效益的工具在正確的地方發揮正確的作用,是“仿真驅動研發”的關鍵。

把正確的人安排到正確的崗位上,重要的事情讓能力最強的人來做,是現代企業的第一項重要能力。這種能力具體在仿真體系中,就是“分析產品研發流程,找到研發流程中仿真價值最大的環節,在此凝聚正確的仿真資源,特別是人力資源。”

安世亞太詮釋仿真驅動研發的真諦

仿真體系模型

把事情做正確是戰略落地的保障,是現代企業的第二項重要能力。這種能力具體在仿真體系中,就是“讓人力資源在關鍵環節高效正確應用仿真技術,獲得穩定的仿真結果,成為設計依據。”仿真標準是把仿真做正確的保障。仿真標準的根本目的是“保持計算結果的一致性”,是解決“大拿的困惑”的途徑。只要遵守同一個標準,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不同的軟件,仿真得到的結論都應該是一致的。標準所規定的方法未必是最優的,但結果是可重複的,可以被重現和追溯的結果才是最可靠的,才能作為設計依據。

仿真體系的價值歸結為一句話就是“系統化提升仿真效益”。依據該原則,安世亞太設計了仿真體系建設路線。

安世亞太詮釋仿真驅動研發的真諦

仿真體系建設路線

綜合來講,安世亞太提出,要從企業現狀出發,根據企業戰略和研發戰略選擇適應的仿真戰略。根據產品需求和研發流程,結合仿真戰略對設計流程進行仿真化改造。通過分析該設計流程,結合行業規範形成仿真規範,結合試驗驗證建立仿真標準。在組織建設方面,進行任職資格、人員培養和考核激勵制度的建設。在裝備建設方面,進行軟硬件的規劃與選型,搭建企業仿真雲。在仿真體系建設過程中,根據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原則,逐步建設綜合仿真平臺。仿真平臺是整個仿真體系的信息化載體,將流程、標準、規範、知識、數據、組織以及軟硬件集成起來,形成企業仿真的協同工作環境。

具體來講,安世亞太認為,仿真體系建設內容、過程及其帶來的價值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盤點企業現有的仿真資源,發現仿真體系存在的問題及需求,提出針對性的建設方案;

2. 基於仿真成熟度評估,參考國內外同行最佳實踐,明確仿真戰略,對仿真的定位既不超高也不過低;

3. 通過設計流程的仿真化改造,實現仿真驅動研發。同時建立一整套仿真規範,確保必要的時候做正確的仿真,不會遺漏,也不會重複;

4. 編制仿真標準,沉澱仿真知識和經驗,形成企業最佳實踐。仿真標準可以提高仿真應用效率和可信度,逐步替代傳統物理試驗。利用仿真模板固化仿真標準,形成點擊即用的仿真APP,通過知識的軟件化,保證標準執行不折不扣;

5. 建立或完善仿真中心(科室),培養一批仿真人員,並完善組織結構和相關工作制度,理順設計與仿真的相輔相成關係。進行人才梯隊建設,給予價值認可,付出合理薪酬,有助於挽留人才,發展梯隊,人盡其才;

6. 形成持續的仿真軟件建設規劃,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補充短板。開展面向產品的多學科聯合仿真,充分發仿真對創新設計的驅動作用;

7. 建設高性能硬件系統,大幅提高計算效率。科學的硬件選型確保投資正確。建設仿真雲,使計算設備物盡其用,既不冗餘,也不缺鈣。

8. 建立綜合仿真平臺,整合仿真技術,管理仿真相關的軟件模塊、數據知識、仿真任務及過程等。綜合仿真平臺通過信息化手段保障仿真體系得到落地執行,避免人為因素阻礙體系的執行。

總之,仿真體系需要平衡推進,以確保所有的新投資(人力和經費)不會浪費,過去的投資得到保護。

建設仿真體系的前提是需要正確認識仿真。安世亞太高級副總裁田鋒在其即將出版的《仿真苦旅》中討論了中國企業仿真應用存在的各種誤區。這些誤區阻礙了仿真在企業的效益發揮。通過前文論述,安世亞太可以助力企業就這些誤區做糾正如下:

誤區一:要想搞好仿真,就要買好的軟件,買對的軟件。其實,選擇一個具有體系建設思路和能力的合作伙伴比買軟件更重要;

誤區二:好馬配好鞍,軟硬件要先進。其實,單純購買領先於體系成熟度的仿真軟件,並不能提升仿真能力。仿真體系推進不能有短板,不要在某些維度上盲目推進。

誤區三:能用起來的軟件才是好軟件。其實,仿真體系是唯一能保障仿真真正用起來的手段,仿真軟件本身並不具有這個屬性;

誤區四:仿真是工具,是工程師自己的事。其實,仿真是特殊工具,需要體系化保障。體系建設是組織的事,不是幾個工程師就能搞定的;

誤區五:搞綜合仿真平臺就是搞信息化。其實,仿真體系建設是信息化平臺的基礎,體系的欠債遲早是要還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