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芽繪本|當你的孩子“不聽”時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白熊實驗”: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韋格納對17名參加測試的本科生說:“在接下來的5分鐘裡,請不要去想白熊。”結果發現,受試者越叫自己不要想白熊,就越無法控制地想起白熊。當人們試著不要去想某事時,反而會想得更厲害,韋格納把這個效應稱為“諷刺性反彈”這大概也能解釋,為什麼大人越叫孩子不去做什麼事,孩子越想做。


父母們對小孩子最常見的抱怨之一,就是被稱為“我的孩子不聽”的神秘的聽力下降。孩子之所以不回應大人的指令是有很多原因的—很少與他們的聽力有任何關係。


閱芽繪本|當你的孩子“不聽”時


3歲的布里安娜正在打她的玩伴,並且當老師讓她停下來時她幾乎一下都沒停。格雷戈裡的爸爸告訴他該離開公園回家了,沒有得到任何回應——直到他提高嗓門,抓起格雷戈裡的胳膊。在進商店之前,梅甘的媽媽平靜而清楚地告訴她,今天不會買任何吃的或玩具,當問她是否明白時,梅甘點了點頭,但是,當她們在收銀臺前等著結賬時,梅甘卻大聲哭喊著無論如何要買糖果。


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我們又似乎無能為力。


既然你既不能讓孩子聽,又不能讓孩子服從,那你能做什麼呢?你可以先傾聽,從而給孩子做出傾聽的榜樣。理解孩子的性情和與其年齡相稱的行為會有幫助;避免喊叫、懲罰和嘮叨也會有幫助,這些方式只會引起權力之爭。另外,要儘量讓孩子合作,而不是堅持要其服從:“地板上有些玩具。你願意和我一起撿起來,還是你自己撿?”當孩子感到被賦予選擇的權利時,他們通常就會合作。


1. 用“可以”代替“不可以”


否定性的語言不僅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還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如試試用正面的語言引導孩子,給出一些建議,更容易得到孩子的認同。比如“不要在牆上畫畫”可以改成“可以在紙上畫畫”。


2. 讓孩子做選擇


與其一味地對孩子說“不”,不如把後果告訴孩子,讓孩子自己做選擇,這種權利的下放,會喚起孩子的自尊感和責任感,讓孩子感覺自己被信任,慢慢地就不會以身試險,偏要去做危險的事。


3. 該出手就出手


遇到孩子怎麼說都不聽,就該出手制止。比如孩子看了很久的動畫片,這時與其在他耳邊大聲說“不可以看這麼長時間”,不如說“時間到,要關電視了”,等待一會兒,如果孩子不願意,就過去直接把電視機關掉吧。哭鬧發脾氣是會有的,等她冷靜下來就好了。


閱芽繪本|當你的孩子“不聽”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