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臨沂文化系列|老宅子 李家大院(下):那些年的“康寧”樓

核心提示: 明朝初年,李氏祖先遷居此地,這就是後來的萬村。  李氏祖先並不是帶著富貴而來。他們也經歷了幾代的奮鬥期。村民李興道說,至七代祖前後,李氏家族先後有入庠成才者,貢生、廩生、太學輩出,家族逐漸興旺。萬村的明清民居,就是從那時起代代累建。幾百年風雨之後,留下來的只剩下村東西兩塊群落。  位於村東南的院落,據說為清中後期李氏十六世李繼思修建,由門樓和3座院落組成。現存較完整且還有人居住的,僅有李思遠一家。


「原創」臨沂文化系列|老宅子 李家大院(下):那些年的“康寧”樓

「原創」臨沂文化系列|老宅子 李家大院(下):那些年的“康寧”樓

明朝初年,李氏祖先遷居此地,這就是後來的萬村。  


李氏祖先並不是帶著富貴而來。他們也經歷了幾代的奮鬥期。村民李興道說,至七代祖前後,李氏家族先後有入庠成才者,貢生、廩生、太學輩出,家族逐漸興旺。萬村的明清民居,就是從那時起代代累建。幾百年風雨之後,留下來的只剩下村東西兩塊群落。   

位於村東南的院落,據說為清中後期李氏十六世李繼思修建,由門樓和3座院落組成。現存較完整且還有人居住的,僅有李思遠一家。

「原創」臨沂文化系列|老宅子 李家大院(下):那些年的“康寧”樓

「原創」臨沂文化系列|老宅子 李家大院(下):那些年的“康寧”樓

“福壽”已去,“康寧”安在   


李繼思的李家大院,東西50米,南北22米,佔地面積約1100平方米。   

門樓座東向西,東西長5米,南北寬4米,由青磚砌成,兩側上有弓形石樑,上掛青磚刻制的蓮花石雕,一側尚鑲嵌有“康寧”二字,另一側石樑已殘缺,村主任李興法說,上面原先嵌有“福壽”字樣,後被人摳走。   

門框兩側的青磚上,留有很多孔狀凹洞,李興法說,那應該是當年打仗留下的彈孔。


「原創」臨沂文化系列|老宅子 李家大院(下):那些年的“康寧”樓

「原創」臨沂文化系列|老宅子 李家大院(下):那些年的“康寧”樓


被善待的地主   

進入“康寧”門樓,為東西通道。通道北為一進三院。村民李思遠家住在較為完整的西院,中院與東院已無人居住。   

西院內尚有正堂主屋5間,為“明三暗五”式,房屋為磚木結構,硬山式屋頂。西側仍有舊時通往外面的門口,現已封堵。   

這座院子,住過李思遠家的幾代人。在李思遠住進來之前,這裡當過木匠鋪、大隊辦公室,又安過小學,“抱過雞”。   

在他家堂屋的大門底部,仍留有幾個窟窿。李思遠說,門上那幾個洞,是專門夜裡用手電照進去觀察小雞孵化進程用的。   

如今的李思遠兩口,做著攤煎餅的生意,過著平靜的日子。而幾十年前這所“康寧”門樓內的李家大院卻並不平靜。   

李思遠的祖輩是地主。到了爺爺那代,趕上土改,村裡其他的地主都因此遭了殃,而他爺爺卻安然無恙。   

李思遠說,在戰爭年代,他們家是立過功的。   

國共鬥爭時期,有兩名被追殺的敵後武工隊員曾逃到他家,幸被正在攤煎餅的奶奶藏匿起來,才得以逃脫。建國後,被救的兩人每年都要來他家言謝。   

正因為奶奶的這一善舉,李思遠的爺爺在批鬥中被善待,家裡的宅院也得以保存下來。而為了重新住回這所宅院,李思遠也費了一番周折。


「原創」臨沂文化系列|老宅子 李家大院(下):那些年的“康寧”樓

「原創」臨沂文化系列|老宅子 李家大院(下):那些年的“康寧”樓


小宅院裡的大人物   

在戰爭年代,李思遠家的宅院還派過大用場。   

李思遠說,家裡曾經當過陳毅的指揮部。   

在李家大院屋後不遠,有一片水汪。村主任李興浩告訴我們,那是“軍汪”,為當年陳毅的部隊駐紮在村裡時所挖,最深處足有10米,現在已幾被填平。


「原創」臨沂文化系列|老宅子 李家大院(下):那些年的“康寧”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