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孫通的儒狗時光

叔孫通,字通,生卒年不詳,薛縣人(今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官橋鎮),初為秦待詔博士,後被秦二世封為博士。此人是一個典型的“投機家”,喜歡見風使舵,左右逢源,先後換了十幾個主子(這一點恐怕連五代的“長樂老”馮道先生都“自愧不如”),最後他才跟定了漢高祖劉邦。

在這裡,我們之所以稱叔孫通為“儒狗”,是因為他有狗一樣的嗅覺,就活像一條“哈巴狗”,對主人阿諛順從,諂媚討好,而且他身上還有一種“特異功能”:能夠隨時體察主人需要什麼,也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才能討得主人的歡心。

起初,他是在秦二世胡亥的手下做“待詔博士”(即候補博士)。當時,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關東各地英雄豪傑紛紛響應。可是,秦二世偏偏不相信,因為他只喜歡聽“天下太平”之類的吉利話。

這一天,胡亥親自召開“御前會議”,討論是否發兵討伐陳勝領導的起義軍。叔孫通知道胡亥的“脾氣”,便搶前一步,奏道:“先皇在世時,早就拆毀城牆,銷燬了天下的兵器。現在,上有明主,下有嚴明的法令,國家太平無事,誰會起來造反?陳勝這夥人只不過是幾個偷雞摸狗的‘盜賊’而已,地方官已經在積極追捕,請陛下不必擔憂!”

胡亥聽後,滿心歡喜,直誇叔孫通講得好,又問其他博士的意見。當時,有的博士比較機靈,也說陳勝是“盜賊”;有的比較老實,則說是“造反”。結果,說“造反”的都被皇帝治罪,因為說“造反”就等於說天下大亂,這簡直是在往皇帝的臉上“抹黑”;至於帶頭說“盜賊”的叔孫通,則成了“有功之臣”,胡亥賞給他帛20匹、錦衣1襲,還將他正式提升為博士。在這裡,叔孫通是一個典型的諂諛之輩!

後來,他去投奔劉邦時,穿的是儒生衣服。可是,劉邦素來不喜歡儒生,所以對他沒有什麼好印象。叔孫通靈機一動,馬上改穿小襖,劉邦見了,當然是“眉開眼笑”!

最讓劉邦開心的是,叔孫通為他制定禮儀,讓他嚐到了“天子”的快樂!原來,漢高祖打下天下之後,那些功臣們都仗著自己是“有功之臣”,當面跟劉邦“稱兄論弟”,沒大沒小。劉邦見了,很不痛快,覺得自己哪像是一個“皇帝”,所以他為此頭痛不已。

這時,善於察言觀色的叔孫通體會“聖心”,就“雪中送炭”為劉邦制定了一套朝儀。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在長樂宮舉行大朝會,第一次實行叔孫通制定的禮制,大獲成功。當時,群臣呼啦啦地跪下一大片,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然後,劉邦說了一句:“眾卿平身!”這真是一種痛快淋漓的“政治遊戲”!

從此,那些習慣於把酒狂歡的功臣們再也不敢胡鬧了,而大流氓出身的劉邦在馬背上打了大半輩子,什麼陣勢沒見過,就是從來沒有品嚐過這種讓他陶醉的“君臨四海”的感覺,所以他脫口說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對此,連司馬遷先生都對叔孫通非常崇拜:

“叔孫通希世度務,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大直若詘,道固委蛇’,蓋謂是乎?”

看來,司馬遷非但沒有看透叔孫通所制定的禮儀背後隱藏的“玄機”,及其對後世的惡劣影響,反而對他大肆吹捧,說他是“漢家儒宗”,是一位“與時俱進”的歷史人物!其實,這位“漢家儒宗”,也只不過是趴在漢高祖劉邦腳下的一條“儒狗”而已。在中國歷史上,他的最大功績就是:除了自己帶頭做“狗”以外,還制定禮儀,讓千千萬萬的人都做皇帝的“狗”!

說到底,這套禮儀是以美化、神化帝王,剝奪臣民的人格與尊嚴為前提的。自從叔孫通制定禮儀開始,帝王崇拜就成為中國皇權政治中一個無法根治的“頑疾”。

於是,天下臣民都成了專制帝王的奴隸,被剝奪了一切權利,聽任統治者踐踏、宰割。在皇權國家體制下,專制帝王“受命於天”,是天下的主人,依次而下構成臣屬關係,形成了一個一人為主,其他人均為臣僕的局面:除了皇帝擁有絕對的權力,“最自由”之外,其他人的人格都在不同程度上被扭曲,沒有一個人具有獨立的人格。

幾千年來,中國人就一直生活在一個皇權主導的社會里,接受的是專制統治者的愚民教育,而這種教育說到底就是要把人變成恭順的奴才,正所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就是中國古代皇權國家留給我們的最大“治績”——即使“治”到了這般已經“不成其為人”的境界,許多人還要對專制皇權頂禮膜拜,感謝“皇恩浩蕩”!這種帝王崇拜與世界文明的潮流真是“格格不入”!

可惜的是,許多人一直到今天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依然淹沒在對專制帝王的崇拜裡。君不見,這些年,各色各類的“帝王戲”、帝王小說一直在國內紅紅火火、長盛不衰?

追根溯源,這一切都是拜叔孫通所賜!

(李陽波,男,江蘇豐縣人,多篇散文入選各地中考試卷和年度散文選,現為《讀者》和《思維與智慧》簽約作家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