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互助計劃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意義

互助型保險是現代保險業發展的鼻祖,但近十年,全球互助保險市場出現萎縮,商業保險成為主流。與此同時,在數字經濟的浪潮下,插上了互聯網翅膀的互助型保障服務在中國市場出現,並且成為社會保障體系中一支不可忽視的新生力量。

近日,支付寶上的大病互助計劃——“相互寶”參與成員數超過1億人,一年時間累計救助1萬多重疾患者,引發各方廣泛關注。在全球範圍內,醫療保障供給模式主要都依靠國家基礎醫保、商業保險來滿足。網絡互助模式的出現,意味著新增了一條滿足健康保障需求的路徑,可以看作是我國醫療保障體系的一種創新。

網絡互助計劃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意義

一、網絡互助計劃是保險領域的普惠實踐

2018年10月16日,信美相互和螞蟻保險聯合推出了一款新型的網絡互助型保險產品“相互保”,產品上線兩週就吸引了近2000萬人參與。由於相互保險超出了現有《保險法》的管理框架,監管部門在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的情況下,明確“相互寶”並非保險產品,屬於一種網絡互助計劃。

目前,“相互保”已經更名為“相互寶”,保險公司也不再參與其中,而是由螞蟻金服單獨運營。雖然經歷了產品轉型,但卻抵擋不住“相互寶”的快速發展。經過一年的發展, “相互寶”已經吸引超過1億人的加入,相當於每13箇中國人中就有1位是“相互寶”成員。在這一年的時間裡,這1億人總共救助了約1.1萬名重病成員,給出了近19億元的互助金。隨著“相互寶”影響力的擴大,其他大科技公司或互聯網公司也紛紛效仿,上線各自的網絡互助計劃。

之所以能夠吸引大量的用戶加入,除了互聯網獲客能力和客戶體驗等優勢外,更重要的還是網絡互助計劃正在填補商業健康保險無法覆蓋的空白,成為了居民基在醫保、商保之外的新選擇。

根據最新披露的數據,相互寶的1億用戶中,近六成成員來自三線及以下城市,其中超三成來自農村和縣城。這與商業保險的區域、目標客群存在明顯的差異。同時,相互寶成員的整體年齡結構也較為年輕,以80後、90後社會中堅力量為主,佔比58%。而傳統商業保險的既有客群主要以80後、70後為主,逐漸向90後轉移。

南開大學對4.2萬名相互寶成員的調查顯示,10%的相互寶成員沒有醫保,30%相互寶受訪者的年收入低於5萬元,為經濟條件中等偏下的人群,也是因病致貧的風險人群,這些低收入人群也非傳統商業保險的潛在客戶。從這一維度看,相互寶為代表的網絡互助計劃,可以說是保障領域的普惠型產品。

網絡互助計劃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意義

二、網絡互助計劃是社會保障供給側的創新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到2018年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三項,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覆蓋了13.5億人,基本醫保參保率達到了95%,基本實現了全民醫保。但是,隨著經濟增量和人口結構的變化,醫保基金面臨巨大的收支壓力。而老百姓對於健康保障的需求卻是在急劇增加的,這與經濟發展、城鎮化和老齡化的到來以及疾病譜的改變密切相關。另一方面,儘管隨著新醫改的啟動,商業健康保險在大病保障等領域進行了諸多探索,但商業保險的認知門檻和價格門檻還是把很多老百姓攔在了外面。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商業健康保險整體覆蓋率依舊非常低,不到10%。

而網絡互助計劃做到了一些商業健康保險做不到的事情,降低了健康保障的准入門檻,改變了保險保障的運作機理,減少了居民基本醫療的負擔成本,激發了老百姓的保險保障意識。更重要的是,成為社會保障體系供給側改革的一種嘗試或創新。目前看,以“相互寶”為代表的網絡互助計劃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降低了加入基礎醫療保障的門檻。不同於傳統的商業健康保險和需要繳納保證金的網絡互助平臺,“相互寶”實行“0元加入”,只要綜合信用良好便可以免費加入,不再需要用戶預先繳納任何費用。“相互寶”實現了 “先保障後分攤”的模式,大大降低了准入門檻,並且去除了保障產品的中間環節降低了成本。經過實際運行,2019年“相互寶”的人均分攤金額只有30元左右,遠低於商業保險的價格門檻。

二是,實施保障費用及時均攤的收費規則。“相互寶”最吸引人的亮點就是“一人生病 眾人分攤”模式,這使得每個加入的用戶都可以享受到保障,並且把管理費以外的每分錢都直接用於救助賠付。而商業保險以保費收入和盈利為目的,保費收入在扣除運營成本和理賠成本外,成為保險公司的利潤。

三是,引入新科技技術實現高效透明的運營。保險產品是保險公司與顧客之間的私人契約,保險公司對於理賠案件無需公開。而“相互寶”是基於參與成員之間的共同約定,會對規則變化、救助案件、分攤金額都予以公開。每月7日、21日,“相互寶”會公示案件接受社會監督和舉報,保持透明運行的狀態。這樣的運作方式,能夠提升平臺的信任度和健康度。

四是,建立了線上+線下的風險控制機制。保障產品的本質是運營風險。“相互寶”有嚴格的案件調查機制,每一個互助案件,都會由專業的調查機構進行嚴格的實地調查。調查內容包括申請人疾病和就醫情況、申請人既往就醫記錄,確保用戶符合“相互寶”的健康要求和互助條件。同時,藉助支付寶的大數據風控能力,“相互寶”可以在線上對報案用戶進行身份風險、帶病投保風險、欺詐風險。而這個能力,是傳統保險公司很難實現的。

網絡互助計劃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意義

三、引導網絡互助計劃的規範發展的六點建議

作為新生事物的網絡互助計劃,正是由於以上的優勢,在短時間內吸引了大量的會員加入。但在行業爆發式發展的同時,也有一些問題值得注意。現有的網絡互助計劃經營主體並沒有獲得牌照並納入保險監管或民政管理範疇,部分經營主體的業務模式也存在不可持續性、相關承諾履行和資金安全難以有效保障等一系列的問題。引導網絡互助規範發展,筆者有六點建議:

第一,建議銀保監會、民政部等監管部門加強對網絡互助計劃的研究,確定其業務主管部門,通過業務產品備案等方式,避免監管真空。第二,建議業務主管部門儘快出臺網絡互助計劃的監管辦法或實施細則,並指導組建行業自律組織。第三,確定網絡互助平臺的准入門檻,只允許具備相應能力的公司開展此類業務,避免再次出現“百團大戰”。第四,在網絡互助計劃的基礎上,通過監管沙盒等創新監管方式,探討保險公司與網絡互助平臺進行合作,疊加成熟的保險機制促進網絡互助的規範發展。第五,引導網絡互助平臺進一步迭代產品設計,在充分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基礎上,實現商業模式上的可持續發展。第六,鼓勵其他單位或機構參與或共建網絡互助計劃,更大的發揮網絡互助對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作用。(尹振濤,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室副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