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故事:我的戰鬥天團

抗疫故事:我的戰鬥天團

一直想把每天抗疫的故事記錄下來,但是工作讓人疲於奔命,剛好逮住須臾空閒,又不得不改“邪”歸正,所以直到記憶散落成碎片。

2020/03/10

嘉陵區委報道組的抗疫戰鬥從農曆2019年除夕開始。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除夕中午區委、區政府召開緊急會議後,千鈞重任立即壓在我肩頭。新冠肺炎來勢洶洶,必須第一時間發聲,及時有效阻止人群聚集。

抗疫故事:我的戰鬥天團


(一)

抗疫故事:我的戰鬥天團


try to smile

抗疫故事:我的戰鬥天團


搶燒新年第一柱香,大年初一一大早就往景區湧,今年破天荒要打破這一習俗。

與時間賽跑,下好先手棋,必須立即調集人力,投入戰鬥,準備稿源。

抗疫故事:我的戰鬥天團


趙姐,2001年發生車禍,全身多處粉碎性骨折,從手術檯上搶救下來,算是保住了性命,但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她是單位上的“元老”。自從單位承辦官方微信公眾號“嘉陵播報”後,我就讓她專門負責圖文編輯,業務逐漸熟悉,工作有條不紊。當需要緊急發佈信息時,我首先想到她不可或缺,一是她日常工作專業,已經精通了圖文處理,二是她家的電腦上下載了編輯軟件,在辦公室或在家都能召之即戰。

“趙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來了,我們需要發佈信息,阻止人們今晚到寺廟燒香,明天去景區遊玩。”“哦!哦——要得嘛!”雖然在頭天的節前會上我已提醒大家作好戰鬥準備,但是任務還是來得太突然了,等她反應過來後便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天樂谷景區和總真山觀音寺等場所暫行關閉》《南充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給市民的一封公開信》《南充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專家訪談》三篇信息在除夕通過“嘉陵播報”搶先發布,告訴人們“狼來了!”“很危險!”“躲起來!”

微信公眾號每天一次的發稿權用完後,指揮部《致湖北返鄉親人的公開信》發佈迫在眉睫,只能搶在大年初一凌晨編輯。我一邊讓趙姐枕戈待命,先休息一會,一邊聯繫指揮部的定稿,劍拔弩張,箭在弦上。凌晨1時19分,稿件發出來了,我的大腦卻異常興奮。

到現在,採編工作不間斷地持續了一個多月,最晚的發佈時間是凌晨2時48分。為了稿件的時效性,很多箇中午同事們還餓著肚子在辦公室工作。正月十三,是趙姐的生日,沒有鮮花和蛋糕,沒有音樂與煙花,沒有慰問與祝福,默默地編輯到臨近中午13時才發稿,作為情況最為特殊的趙姐毫無怨言。

(二)

抗疫故事:我的戰鬥天團


抗疫故事:我的戰鬥天團


try to smile

脫下鎧甲,每個人都有柔弱的肉身。穿戴鎧甲,你看不到她傷痕累累。女人,需要保護,也最具有愛心去關心他人。

我的戰鬥天團在2020年正月裡,日以繼夜,廢寢忘食,不知疲倦地工作,他們中巾幗不讓鬚眉。

同事叫她霞姐,她是一位堅強的女漢紙,長期堅守在新聞採編工作第一線。

人少事情多,常年是旺季,節假日前工作更加繁忙,這是區委報道組主要的特點。即使在歷年的春節七天假裡,也不乏採訪報道任務,還要準備收假後南充日報、南充晚報“嘉陵新聞”和嘉陵播報的稿件,但慶幸的是期間總有幾天可以休息。霞姐是這樣想的,趁春節假期到綿陽,看望自己的大爸大媽,一對相濡以沫卻孤獨生活著的老人。

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她失望,做髮型的計劃落空,量身定製新衣的計劃落空,帶著孩子陪伴老人談笑風生的計劃落空……

任務從天而降之時,霞姐正在老家營山團年。她的父親10年前逝世,母親時常期待享受寒暑假裡孫兒繞膝的天倫之樂。我能猜測到,當霞姐說要放棄假期回單位上班時,她的母親是不理解不支持的,也必然會用言語極力阻撓的。

按照霞姐風風火火的性格,以及她對工作的熱愛及責任心,她母親的勸阻會無濟於事,也一定會妥協。不出意料,霞姐帶著對母親的愧疚,把兩個還在讀小學的兒子託付給老人家,隻身回到崗位上。

單位同事眾所周知,她的身體虛弱,2017年曾在醫院檢查出危險的疾病信號。兩年多來,我擔心她的健康,但在工作上從未給予特殊照顧。單位需要每個人持之以恆地付出,她在工作中能夠達到忘我境界,工作可以讓她忘掉煩惱和不安。

在聞令而動的戰鬥中,霞姐有90%以上的天數在加班,加夜班到21時後也成了家常便飯。她不僅對新聞工作充滿了激情,深入疫情防控一線採寫了《一場分秒必爭的鏖戰》《探班一線,揭秘醫務人員抽樣送檢工作》《網格員——流動的“逆行者”》等大量鮮活的新聞,而且因為有過在電視臺工作的經歷,凡是有需要拍攝、剪輯視頻的任務都交給她承擔。

“過去想吃方便麵,現在看到方便麵就傷胃,一週吃的比過去一年吃的還多。”為了趕進度,她常常一日兩餐方便麵,吃厭了方便麵就用麵包充飢,中午困了打個盹繼續工作,忙碌時顧不上喝一口水解渴。

(三)

抗疫故事:我的戰鬥天團


try to smile


抗疫故事:我的戰鬥天團


其實,我最不願意記錄男同志,否則會讓文字囉嗦,二來男同志天生就應該作拼命三郎衝鋒陷陣,三是因為面對疫情盡銳出戰之時男同志確實當仁不讓,無一人甘拜下風。但是,在這裡有必要記述幾件令我感動的小事才能構成“兩個女人與七個男人”的完整故事。

樊俊的故事很豪邁。晚婚、晚育,2019年國慶節前喜得貴子,至2020年新春佳節時他的兒子僅4個月大小。他本想春節假期呆在家裡好好照顧妻兒,結果天天起早貪黑和大家共進退,很多箇中午堅守在辦公室校對嘉陵播報文稿,以致自己的親媽都在質疑“工作上哪有那麼多事?”由於小孩生活習慣未形成,晚上睡得遲,他還得熬到凌晨0時左右等孩子入睡後才能休息,連續戰鬥了1個月時間。

蔣旭輝的故事很悲壯。病危、病危、病危……這是我最不願意聽到的一個詞彙,它預示著某個人可能告別熟悉的世界,預示著相親相愛的人可能從此分割,預示著可能留下子欲孝而親不待的遺憾。但是,在2020年春節前,蔣旭輝的母親罹患胰腺癌晚期,那時候工作上正需要人手。忠孝兩難全,上班時他在崗位上忙碌,下班後直奔醫院去照顧母親。我內心是酸楚的,特地告訴他:你母親需要照顧的時候你就留在她身邊,不需要照顧的時候你再來上班。其實我再清楚不過,病危中的老人隨時需要照顧。但是,他把白天照顧母親的任務託付給七大姑八大姨,工作從未落下過。春節期間,疫情來襲,又將影響到他盡孝。我幾乎每天打電話以問工作為由關注他母親的病情,看看有什麼需要同事臨時幫忙的,正月初二赫聞他母親去世的消息時,心中頓時湧起滾燙的悲傷。“我需要來上班嗎?”正月初五,蔣旭輝辦完他母親喪事的第二天,便打來電話問詢工作需要,再次讓我感動。

向榮和杜成澄的故事很英勇。1月27日,在區委領導的交辦下,我們策劃了《疫情防控·嘉陵第一線》欄目,稿件以文字和圖片相結合的形式反映疫情防控全民戰爭一線工作,我將這份工作任務分派給向榮和杜成澄共同負責。第二天,《疫情防控·嘉陵第一線(1)》與粉絲見面了,收穫閱讀量5000多。《疫情防控·嘉陵第一線》每天推出一篇報道,他倆連續負責了13期,每天從數千張照片裡面選擇近百張有用的,每天所寫的文字稿件需要創新,他們成功應對了這個高難度的挑戰。

何濤和張權的故事很浪漫。從《疫情防控·嘉陵第一線(14)》開始負責欄目稿件,二人分工合作,輪流負責收集圖片和撰寫文稿,以詩歌的形式展示戰“役”工作,給沉悶的新聞報道工作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有一種力量叫逆行,有一種責任叫擔當,有一種使命叫堅守,有一種情懷叫奉獻……”頌揚抗疫戰士的文字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充分展示出新聞工作者樂觀陽光向上向善的積極心態。

(嘉陵播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