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刘备、孙权临终前,都留下哪些遗言?

文史砖家


应该从正史来看三人的遗言。

一、曹操遗令

正史是严肃的,《三国志》记载曹操的遗令是这样的:

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这里曹操交代曹丕关于他丧事的一些情况,还要求将领士兵不得离开驻地,各官员各司其职,以防止动乱。

应该说,曹操的安排是很常规的安排。

但是到了《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安排就显示出其“奸雄”本色了。毛宗岗曾批注道:“但言家事,而不言国事,是老贼奸猾处。”

更有设疑冢七十二,让人感叹“操真奸雄之尤哉!”

二、刘备遗言

陈寿《三国志》并没有记载刘备遗言,但是裴松之作注时引用《诸葛亮集》的记载:

诸葛亮集载先主遗诏敕后主曰:“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刘备给刘禅一道遗诏,嘱咐他一番,其中便有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同时也吩咐儿子鲁王一番。

这里面提的都是国事。

三、孙权

《三国志》中并没有记载孙权遗诏或遗令一事。估计也就是重申太子继位和大臣辅政的事情。

《三国演义》中也说得简单:“至次年四月内,病势沉重,乃召太傅诸葛恪、大司马吕岱至榻前,嘱以后事。嘱讫而薨。在位二十四年,寿七十一岁。”


微史春秋


汉末三国是一个尔虞我诈的时代,台上的帝王将相全都是“戏精”,鲜有说实话、真话的时候。然而“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无论他们生前再怎样虚伪奸诈,但在临死前往往会打开心扉,跟身边人说说实话,从而还原一个比较真实的自我。那么,作为三国建立者的3位雄主-曹操、刘备、孙权,他们的遗言都讲了哪些内容呢?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终年66岁。跟大多数开国帝王一样,曹操在临终前,照例要对自己的功业做一番总结,并对病榻前的臣僚们说道:“孤纵横天下三十余载,削平群雄、一统中原,只有西蜀的刘备、江东的孙权未曾剿除。孤死后,你们要尽心辅佐世子曹丕,以完成混一海内的大业。”臣属听完后,无不唏嘘落泪。


然而,曹操话题一转,紧接着又谈到自己的葬礼和众位妻妾的安置问题。对于葬礼,曹操希望在他死后实行薄葬,并能够“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见《三国志·卷一》),以此来压缩丧葬费用,尽力减轻国家的负担。至于妻妾的安置问题,曹操叮嘱她们道:“我死之后,汝等勤学女工,多造丝缕,卖掉换钱以自给。”这样做,同样是为国为民的考虑。



除此之外,曹操在临终前对长子曹昂(字子修)、前妻丁夫人倍感愧疚,常常对身边人讲:“我一生行事,自认为没有什么值得后悔遗憾的。假若死后还有灵的话,能让我感到遗憾的,便是子修如果向我要妈妈,我该怎么回答呢?”由以上史实看来,曹操的遗言基本上没有高谈阔论,有的只是以民为本、儿女情长,令后世之人读史至此,不禁唏嘘落泪。


刘备称帝后不久,亲率大军进攻孙权,结果在夷陵之战中惨败给江东将领陆逊。经此一战,刘备不仅断送收复荆州的梦想,几乎赔光全部“家底儿”,甚至连本人也差点儿被俘虏,可谓耻辱到极点。正因如此,战事结束后,倍感羞愤的刘备没有返回成都,而是退守白帝城永安宫,并在这里走完余生。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在永安宫驾崩,享年63岁。



刘备临终前,将丞相诸葛亮召至永安宫,并将幼主刘禅及军国大事全都托付于他。在遗言中,刘备先是称颂诸葛亮的才能比曹丕强十倍,如果由他来治理国家,必能完成匡扶汉室的大业。然而,刘备话锋一转,跟诸葛亮讲道:“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见《三国志·卷三十二》)


虽然后世对“君可自取”这四个字的真实含义多有争论,但如果仅从这句话来做分析,刘备似乎对诸葛亮无比信任。但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个事实,那便是刘备在临终前,并没有把兵权交给诸葛亮,而是让中都护李严主管军事,其真实意图不言自明。因此,我们可以说,跟曹操遗言的温情脉脉相比,刘备的遗言则充满虚伪与杀机,令后人读史至此,不禁毛骨悚然。



跟刘备的情况相似,孙权在位的晚年,帝国同样处于风雨飘摇的危险境地之中。原来,在太子孙登去世后,孙权册立第三子孙和为储君,但与此同时却溺爱第四子孙霸,并让他享受跟太子一样的饮食起居标准,由此激起后者的争储之心。围绕着储位的争夺,孙和、孙霸的关系势如水火,而大臣们也纷纷“站队”,由此酿成激烈的党争。


储位之争让东吴陷入严重的政治动荡中,若不加以制止的话,必然会给国家带来大灾难。正因如此,孙权在犹豫数年后,终于在赤乌十三年(250年)出手,下诏废黜孙和为南阳王,将孙霸赐死,并大肆诛杀、贬斥他们的党羽。经此一劫,东吴朝堂近乎被清空。事后,孙权又册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局势至此才算是基本上稳定下来,但隐忧依然存在。



正因如此,神凤元年(252年)四月,孙权在临终前,将大将军诸葛恪、中书令孙弘等人召入宫中,委以托孤重任。虽然史书中并没有记载孙权遗言的具体内容,但根据常识来推测,他应当是勉励诸葛恪等人要消弭旧日的恩怨,共同辅佐幼主治国,务实的内容相当多。但让孙权没想到的是,等到他刚咽气,诸葛恪便诛杀孙弘、专擅朝政,孙权若泉下有知,不知该怎样想。



文史砖家


刘备、孙权二人因继任者年少,留下的遗言主要对政事的安排和对继任者的训导,曹操同这二人不同,曹操的遗言主要是对日常琐事的交待。

曹操的遗言说得是婆婆妈妈,怎么看都不像出自那个曾写过《观沧海》那样豪迈诗词的枭雄曹操之口,曹操的遗言主要是对他的葬礼、日后的祭祀、他的夫人们以及遗留衣物的一些安排。而对于朝堂之事,并没有做相关安排。这是为何呢?

在混沌君看来,可能是因为曹操生前大半辈子都在外南征北战,忽略了对家庭的照顾,因而死后更多的是对一些家庭琐事的安排。况且曹操的后继者曹丕通过多年历练,已经能够独挡一面,曹操也不用对政事太过担心,所以我们看曹操的《遗令》就像是一位家长对家里后事的安排。

刘备就同曹操的不多,刘备临死前,刘禅年仅十七岁,而当时经过夷陵之败,蜀汉的局势并不稳定,刘禅难以独挡一面,因而刘备的遗言更多的是对政事的安排及对后主的训导,政事的安排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永安托孤,以诸葛亮、李严为托孤大臣。而对于刘禅的训导,主要是对诸葛亮恭敬以及对自身的严于律己。

因为太子孙亮年幼,孙权担心自己命不久矣,在其染病不久,便召大将军诸葛恪入朝做了相关政事安排。因而孙权的遗言主要是对于太子孙亮的训导,孙权首先说了江东的基业归功于父兄,而后又阐明了孙吴的处境,孙吴无地势之险,却能够安然无恙,主要是因为魏蜀之斗,无暇顾及东吴,因而教导孙亮要“与贤者共忧乐,与民共乏困”,这样才会有机会保全孙吴。同时孙权也进行了自我检讨,说自己做得并不好,要孙亮“以孤为戒,发扬先祖之德”。

曹、孙、刘这三人的遗言,曹操的最接地气,就和普通家庭的遗言没两样。孙权的最长情,不但忆了父兄之功,同时还检讨了自己的过失。刘备的最具感召力,诸葛亮因此而对蜀汉鞠躬尽碎,死而后已。


混沌聊史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为了争霸第一,各路雄主各显神通,倾其所有,只为吞并他国,统一江山。只是,英雄也有死亡的时候。在临死前,三大雄主发表了遗言,其中曹操的最朴实真挚,刘备最虚伪圆滑,孙权最感人肺腑。


曹操掌权时,一直都是以大汉丞相的身份掌控皇帝和朝局,并未篡位,但是却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立国的基础。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谥曰武王。

曹操临死的遗言质朴柔情,犹如一个平民百姓对亲人的循循教诲。他对大臣表示,自己纵横天下多年,往后的江山再也与自己无关,而是留给大臣和自己子孙的事情。随后,曹操又对妻妾坦言,自己死后,希望她们能学学女工,做做纺织,以便自给自足,才好养活自己。


孙权在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后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在黄龙元年(229年)正式称帝,建立吴国。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孙权临死前留了遗言给儿子,说是自己死了最放不下的就是儿子,年纪轻轻却成了,左右又都是劲敌,只希望他当皇帝后,能与贤者在一起,与百祸共享,这样江山才能长久。言语之间,孙权对儿子的关爱淋漓尽致。


刘备在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后,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为自己的基业打下了基础。此后,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后因结义兄弟关羽、张飞之死而执意与东吴爆发战争,最终被东吴陆逊击败,饮恨白帝城,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刘备在死前,特意叫来诸葛亮,说是诸葛亮的才华远胜于自己,未来必定能成大事,假若自己的儿子是个人才,那就劳烦诸葛亮多多辅佐,假若儿子是蠢材,那就希望诸葛亮自己称王,无须理会自己的儿子了。

诸葛亮听完刘备的遗言,惊恐不已,回想起来又是深深的感动。其实,刘备深知诸葛亮的人品,如此遗言只是为了让诸葛亮更加死心塌地地辅佐,确实很虚伪圆滑。

曹操临终前就像一个普通人交代后事一样;孙权的遗言不难看出,他最舍不得就是儿子;而刘备呢,表明上说的很感动,实际上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套路,诸葛亮本来就忠义,如此一来就更加忠于蜀汉。


江水趣谈


曹操: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只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孤今病危,不能再与众卿相叙大事,特以家事相托。(是。)孤长子曹昂,刘氏所生,不幸早年殁于宛城。今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

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曹植,然其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因而不能立;次子曹彰,勇而无谋;四子曹熊,多病难保;唯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众卿宜辅佐之 ,孤死之后,于彰德府讲武城外,建疑冢七十二座,勿令后人知我葬于何处。勿令后人知我葬于何处。

刘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孙权:二虎相斗,必有胜负,而吾必随之矣。





小胖论视频


曹操、刘备和孙权,这都是三国时期英雄一生的大人物。他们在临终之前,必然是有所嘱托的,那么他们到底有没有留存什么遗言呢?

01曹操的遗言一改秦汉厚葬礼仪。

曹操是三国最优秀的统治者,他打下的疆土是最辽阔的,也是后来司马家一统天下的基础所在。所以曹操的遗言一定有比较特别的地方。可惜事实上,曹操的遗言反倒是三个人里最简朴的一个。

  • 对托孤大臣:

晚年的曹操有四位比较信任的臣子,分别是司马懿、陈群、曹洪以及贾诩。他希望这四个人能够好好辅佐自己的儿子曹丕。

当时天下尚未安定,曹操已经驰骋了30多年,只剩下了东吴的孙权和蜀汉的刘备。这些都是重中之重。可惜这些事情已经不是他曹操自己的事情了,希望他们几个大臣,能够好好辅佐曹丕,建立功勋。

  • 对妻妾:

曹操一生所爱非常多,一般都是别人的老婆。不过这不妨碍曹操英雄的形象。曹操将她们安置在铜雀台,并且嘱咐她们。

等到曹操死了以后,他希望他的这些妻妾们,能够多学习一点女红,多织布卖钱,能够自给自足就很不错了。

曹操意识到,什么叫做人去楼空。这帮妻妾如果不能够自给自足,又没有靠山的话,日子是很艰苦的。

  • 对子孙:

曹操在子女教育方面是非常出色的,可以说三国各君主当中,唯有曹操的子孙是成才最多的。活着的时候教育好,临死前,曹操还是希望子孙能够学好。

所以曹操告诫自己的子孙,天下还没有安定,不要浪费钱给自己陪葬。不允许搞那些厚葬的仪式,不准拿金银珠宝给自己陪葬。

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三国志》

那些屯兵在外的人,也不允许他们回来奔丧,每个人都要负责好自己的工作。丧葬事宜一切都要从简,结束以后大家都要脱掉孝服参加工作。

看似是给自己的后事做安排,其实也是在教育自己的子孙后代。崇尚节俭绝对不是什么错事,曹操身体力行,成为子孙的典范。

02刘备的遗言,是三国君主中最了不起的。

刘备是个狠人,从一文不名的布衣,能够成长为一国之君,期间奋斗了20多年都没有什么成果,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大器晚成的刘备,最终还是走上了皇帝宝座,打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下。是非对错我们说了不算,因为我们都是旁观者。刘备给后世的遗言,是非常有意义的,甚至影响了后世千古。

  • 对诸葛亮:

诸葛亮是刘备一生中最重要的伙伴,他帮助刘备从一穷二白一路走来,从来没有变节过。在刘备夷陵之战战败以后,诸葛亮也是在努力维持蜀汉集团的存在。

刘备告诉诸葛亮,他的才华强过曹丕十倍不止,一定可以安邦定国,成就一番大业。如果刘禅还过得去,可以辅佐那诸葛亮你就辅佐,如果刘禅不行,那诸葛亮你就可以取而代之。

这话把诸葛亮说得鼻涕眼里都掉下来了,托孤哪有这种托法的呢?这不是要人家玩命吗?诸葛亮本身就是忠义之人,一生跟随刘备从来没有后悔过。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三国志》

现在听了这话以后,就更加不可能再背叛刘备了。他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殚精竭虑12年,为蜀汉的稳定延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也因为如此,诸葛亮成为了千古名相,成为了忠臣们的表率。此后一千多年,诸葛亮始终都是大家所推崇的那种忠贞之士。没有刘备那番遗言,可能效果还真的没那么好。

  • 对儿子刘禅:

刘备这辈子有四个儿子,长子刘封是养子,因为丢了上三郡,从而被刘备给赐死了。次子也就是亲儿子刘禅,是刘备的继承人。此外入蜀以后又生了刘永和刘理两个儿子。

刘禅继位的时候才17岁,正儿八经的未成年。刘备当然是有嘱托的,他把刘禅拉到身边,告诉他将来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

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

此外刘备还给刘禅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话也就是坏事再小也不要做,好事再小也得做。

由此可见,刘备对自己的这个儿子,还是充满期待的。他认为只要诸葛亮能忠心辅佐,仁慈善良的刘禅,肯定可以建立一番大业。

03孙权的遗言,史书没有任何记载。

孙权的一生,是相对来说比较顺利的一生。天下不用自己打,守天下的时候也有一帮努力肯做事的文臣武将辅佐。

可以说孙权是三位君主当中,小日子最逍遥的一个了。所以他也足足活了71岁,在当时来说,算是非常高寿了。

不过很可惜的是,孙权晚年脑子不是很好,杀伐决断有点昏君的意思。不仅纵容两子相斗,为了权势也逼杀了不少忠臣义士。

吴非有大山绝壑之限,托于东海之上,然鲜有兵患,以魏蜀故也,两虎相斗,不暇于侧,使草类暂为须臾之欢,一旦胜负,而吾必随之矣。孤在位五十余年,内不能扶顺尔等,外不能接贤息民,方城之内,满目为墟,乃孤之罪也,汝立此颓垣,当以孤为戒,发扬先祖之德,切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与贤者共忧乐,与民共乏困,天或庶几成其德,不然,宗庙倾覆,社稷不享,汝之罪也。---《孙权遗言,来自网络》

他去世之前,应该是脑筋已经不怎么正常了,所以并没有留下什么遗言。不过网络上有这么一段他的遗言,是比较有意思的,基本总结了他的一生。

大致意思就是:

自古来成就帝王大业的人,很少有像他这种坐享其成的。吴国没什么天然屏障,之所以没什么兵患,是因为魏蜀之间互相斗争,没空理我们。

我孙权在位50多年,没什么太大的功劳,后世之君必须要引以为戒。天下不是你我一个人的天下,而是所有人的天下,应该与民同乐才是正道。

这则遗言颇有罪己诏的感觉,不过的确比较贴近孙权的一生。所以这一遗言也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基本代表了孙权真正的遗言。

总结:刘备的遗言是最有影响力的,也是最不可复制的。

刘备对诸葛亮的遗言,可以说影响了接下来近两千年的历史。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刘备创造了托孤的典范。

皇帝总有老的一天,而继承人没有经过历练,岁数再大那也是需要教导的。这里就涉及到了托孤的事业。

可以说历代托孤之所以很难成功,那是因为司马懿以后,权臣乱政的情况实在是太多了。大家都愿意学习司马懿,而不愿意学习诸葛亮。

由此可见,刘备的角色就很重要了。帝王要想托孤成功,必须得学习一下刘备,然而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刘备这种地步。

《三国志》


江湖小晓生


曹操

第一个是曹操。曹操临死的遗言质朴柔情,犹如一个平民百姓对亲人的循循教诲。他对大臣表示,自己纵横天下多年,往后的江山再也与自己无关,而是留给大臣和自己子孙的事情。随后,曹操又对妻妾坦言,自己死后,希望她们能学学女工,做做纺织,以便自给自足,才好养活自己。

刘备

第二个是刘备。刘备在死前,特意叫来诸葛亮,说是诸葛亮的才华远胜于曹丕,未来必定能成大事,假若自己的儿子是个人才,那就劳烦诸葛亮多多辅佐,假若儿子是蠢材,那就希望诸葛亮自己称王,无须理会自己的儿子了。诸葛亮听完刘备的遗言,惊恐不已,回想起来又是深深的感动。其实,刘备深知诸葛亮的人品,如此遗言只是为了让诸葛亮更加死心塌地地辅佐刘禅,确实很虚伪圆滑。

第三个是孙权。孙权临死前留了遗言给儿子,说是自己死了最放不下的就是儿子,年纪轻轻却成了皇帝,左右又都是劲敌,只希望他当皇帝后,能与贤者在一起,与百姓福祸共享,这样江山才能长久。言语之间,孙权对儿子的关爱淋漓尽致。

孙权

这三人都是一代雄主,曹操临终前就像一个普通人交代后事一样;孙权的遗言不难看出,他最舍不得就是儿子;而刘备呢,表明上说的很感动,实际上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套路,诸葛亮本来就忠义,如此一来就更加忠于蜀汉。





北漂V小祁哥


不知道孙权的遗言是什么。

但曹操弥留之际倒是在和家人讨论家长里短,聊自己的老婆,聊自己的儿子,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是对家人的愧疚之情。令人唏嘘。

刘备呢,临终托孤白帝城,《三国演义》电视剧里面是一个重要的章节,包括让诸葛亮好好辅佐刘禅,如果刘禅无能,就取而代之。也让刘禅要像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

此外我还想补充的一点就是,刘备在遗诏里面有教导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小学时候学习到这句话,记得老师说过这是刘备对刘禅说的,就好奇,为什么一个皇帝要给自己的儿子交代一些这么浅显的道理,而不是治国大略。

后来才懂,大道至简,刘备这句话,是值得一生去遵循的。



一点热爱


1.孙策的遗言

孙策的孙家江东集团真正的奠基人。他依靠自己老爸孙坚的旧部白手起家,消灭了江东的各个军阀,最后统一江东。但孙策处事不慎、好勇斗狠,最终在丹徒狩猎中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在临终前他先找来张昭嘱托道:”如果孙权不能胜任,请先生取代他的位置。

又叫来孙权,亲自给他配上印绶,说:“率领江东兵众,决战两阵之间,,横行争衡天下,你不如我;但举贤任能,使其各尽其心,用以保守江东,我不如你。”说完当夜就去世了。孙策的遗言对张昭其实就是托孤,甚至说出了张昭可取代孙权这样话。可见孙策虽然肯定自己弟弟的才能,但是多少还是不放心把江山交给弟弟。

2.曹操的遗言

曹操是三国乱世的奸雄。所谓奸雄自然是奸诈无比的。但是曹操的临终遗言却是如此的朴实,就好像邻家大叔去世的说的话一样。他首先像托孤的大臣说道:“我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只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当然这个已经不是我的事情了,这是留给你们和我的子孙的事情。

我的夫人卞氏有四个儿子,唯有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你们专心辅佐他的就是了。然后曹操又对自己的妻妾说:”我死之后,汝等勤学女工,多造丝缕,卖掉换钱以自给。曹操的遗言没有什么高谈阔论,更多的是和普通人一样交代一些儿女情长的事情。这让我们难得看到了奸雄的柔情的一面。

3.刘备的遗言

公元223年,从夷陵之战败退到白帝城的刘备终于忍受不了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一病不起。他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于是从成都招来了诸葛亮和李严等大臣准备交代自己的后事。他把诸葛亮叫了进来对他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大惊失色,他没想到刘备会说这样的话。心中又是惊恐,又是感动。后来刘备又把刘禅叫到身边,然后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表面上刘备的遗言是对诸葛亮的信任,其实刘备明知道诸葛亮的为人,这么做是为了让诸葛亮彻底的对他老刘家死心塌地。后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要多亏刘备的这个遗言呢。





老郭看历史


应该说曹操孙权死前的遗言并没有见诸历史,因为与刘备的比起来,完全是两个数量级的差距,刘备的遗言可以说对任何遗言都是降维打击。

毋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短短14个字,道尽了人生态度和哲学。网上常说人狠话不多,放到这里也是如此,这14个字,说来简单听着也简单,但谁又能一辈子做到呢?刘备,从社会的底层起步,一步步建立了一个国家,看透了世事,阅尽了人生,留下这14个字,告诉别人,你们细品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