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獻“燕雲十六州”,給宋朝帶來多大的麻煩?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包括:幽州、薊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順州、新州、媯州、儒州、武州、雲州、應州、寰州、朔州、蔚州,大概是現在的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

公元936年,中國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後唐河東節度使)舉兵叛變,反唐自立,後唐派兵討伐,石敬瑭被圍困時,採取了桑維翰出餿主意:割地賠款向契丹稱父以取得其支持。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後晉,不久,石敬瑭便受契丹冊封為大晉皇帝,認契丹主為父,自稱兒皇帝,然後向後唐都城洛陽進軍,不久,後唐末帝李從珂於公元937年自焚,後唐滅亡。

天福三年(公元938年),石敬瑭按照此前與契丹約定的條件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因為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後,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權感受威脅持續長達160多年。

石敬瑭獻“燕雲十六州”,給宋朝帶來多大的麻煩?


為了收回燕雲十六州的統治權,在後晉之後的朝代如後周、北宋都為之付出了無數的努力,灑下了數不清的鮮血,犧牲了無數的生命,但是,都沒有能夠將燕雲完全收復。

後周世宗柴榮對於燕雲十六州未能歸入後周版圖一直耿耿於懷,他跟根據王樸的《平邊策》,制定了“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戰略,準備逐一收復領土,統一天下。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柴榮親自率軍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水陸並進,一個多月內收復瀛、莫、寧(天津靜海縣南)三州,以及益津關(河北霸縣)、瓦橋關(涿縣南)、淤口關三關。只可惜,柴榮英年不壽,在當年的五月,柴榮準備攻取幽州(今北京)時,突然病重不得不班師回朝,六月十九日,卒於東京(今河南開封)。

柴榮的遺憾同樣也是趙匡胤的遺憾,趙匡胤在“陳橋事變”之後獲得政權,建立宋朝,不過,他取得政權後,並沒有趁著兵力聚集北方而繼續進攻契丹,反而從北方撤了回來,先往南收拾了吳越、荊南、南漢、後蜀和南唐等地。趙匡胤認為契丹兵力太盛,在沒有統一南方諸國時,貿然進攻契丹極有可能無功而返,因此,他的策略是先南後北,將南方諸國收入囊中再慢慢收拾契丹,只是,他未能等到那一時候,因為他只當了7年皇帝便離奇去世了。

石敬瑭獻“燕雲十六州”,給宋朝帶來多大的麻煩?


雖然趙匡胤沒有馬上進攻契丹,但是宋朝面對遼朝(契丹)鐵騎由燕雲十六州疾馳而至的威脅,也採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在汴京附近廣植樹木,以圖抵擋契丹軍;他還曾在內府庫專置"封樁庫",打算用金錢贖回失地。後來,宋朝還在河北南部興建"北京"大名府和遼國對峙。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師幽州,試圖一舉收復燕雲州郡,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宋軍和契丹軍展開激戰,此役宋軍大敗,宋太宗還中了一箭,乘著驢車逃走。

之後北宋與遼進行了幾數次戰爭,但依然無功而返。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北宋真宗抵澶州北城,後與遼國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史稱"澶淵之盟",之後宋遼邊境有了一段相對穩定的時期。

石敬瑭獻“燕雲十六州”,給宋朝帶來多大的麻煩?


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宋金訂立"海上之盟",約定聯合滅遼後,金歸還宋燕雲十六州,北宋預置了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把遼天祚帝趕到燕山以西之後,於公元1123年二月把太行山以南的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薊州如約歸還。

但完顏阿骨打死後,金國以張覺事變(張覺原是遼朝官員,後來降宋時被宋官員王安中所殺將人頭獻給了金國)為由攻打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二月金兵又佔領燕京地區。第二年金國大舉南下,俘虜了徽、欽二帝,佔據了中原地區,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公元1127年,宋舊皇室趙構衣冠南渡,宋高宗趙構建立南宋偏安政權,後來遷都臨安(杭州)。

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遼朝)以後,中原失去了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天然和人工防線,使得契丹的鐵蹄肆無忌憚地直入中原腹地,使得中原百姓長期遭受到了契丹的掠奪與摧殘,幾乎顛覆了大宋王朝。所以,也怪不得後人罵石敬瑭是“賣國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