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合併——“千古韓奸”李完用

日韓合併——“千古韓奸”李完用


前言

甲午戰爭次年(1895年)4月17日,中日簽訂了《馬關條約》,其第一款為“中國認明朝鮮國確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國。故凡有虧損其獨立自主體制,即如該國向中國所修貢獻典禮等,嗣後全行廢絕”,言辭有些拖沓,簡言之就是中國承認朝鮮獨立,終結了中朝上千年的宗藩關係。朝鮮名義上獲得了獨立,實際上卻被日本控制,一步步走向亡國的深淵。國家和民族在面對外部強權時,往往出現內奸,官拜大韓帝國總理大臣的李完用堪稱“千古韓奸”,把民族敗類演繹得淋漓盡致。


日韓合併——“千古韓奸”李完用

· 朝鮮賣國賊李完用


· 乙未事變 ·



甲午戰爭後,日本加緊對朝鮮半島的控制,扶植建立了親日的金弘集內閣,大幅改革朝鮮的內政、外交,國內的反日呼聲十分高漲。此時的沙皇俄國也覬覦著這塊遠東肥肉,通過駐朝公使韋貝爾對朝鮮的政治、經濟加以滲透,日俄兩國在朝鮮的對立和傾軋逐漸加劇。


日韓合併——“千古韓奸”李完用

· 表現朝鮮被日、俄兩國爭奪的漫畫


朝鮮王朝第26代君主高宗李熙的王妃——閔妃(閔茲映),意識到強大的俄國對日本有很強的震懾力,甲午戰爭後由“親華”轉向“親俄”,她成立了“貞洞俱樂部”,聯絡和拉攏以俄國為首的西方各國公使,同時糾合反日大臣,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貞洞派”。李完用早年接受美國教育且訪問過美國,又追隨閔妃,是“親俄親美”的貞洞派中堅人物。


日韓合併——“千古韓奸”李完用

· 閔妃(後追封明成皇后)的畫像與照片


閔妃在俄國公使的協助下逐步解散了親日內閣,建立了親俄政府。此時的日本駐朝公使井上馨在日本國內爭取大量資金,欲贈與朝鮮,拉攏朝鮮王室,但是議會沒能通過,因此對閔妃的懷柔政策宣告失敗。

井上馨又推薦了右翼軍人三浦梧樓出任朝鮮公使,日本任命一個毫無外交經驗的軍人,實則昭示了其對朝政策的轉變,但朝鮮並沒引起足夠的重視,閔妃還很看不起這個整日誦經(假裝)的日本公使。

三浦梧樓於1895年9月1日抵朝赴任,僅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策劃、製造了震驚世界的謀殺朝鮮王妃的“乙未事變”。他糾集在朝的日本浪人,聯繫閔妃的朝鮮政敵,尤其是因反日被日本廢掉的閔妃的公公興宣大院君,用以將事件推為朝鮮內部的宮廷政變。


日韓合併——“千古韓奸”李完用

· 三浦梧樓(左)與漢城新報社前參與乙未事變的日本浪人(右)


10月8日凌晨,三浦梧樓協同日軍漢城守備隊(約450人)與朝鮮訓練隊(約800人)攻佔朝鮮王宮宮門,隨後數十位日本浪人衝入景福宮,搜尋和暗殺閔妃。閔妃打扮成宮女的模樣,仍未能逃脫被害。據傳浪人們殺害閔妃後還對其屍體進行了姦汙,而後於後花園焚燒,毀屍滅跡。

日本就這樣公然謀害了朝鮮王妃。


· 俄館播遷 ·



乙未事變後,親日派再次回到朝鮮的權力中心,隨著乙未事件真相的進一步揭露,朝鮮國內反日的聲音日益高漲。

1896年2月11日,不堪忍受日本人和親日派脅迫的高宗,在李完用等親俄派的主導下,率王族出走俄國公使館,史稱“俄館播遷事件”。與其說是出走,其實更像逃竄,據說高宗抵達俄館時“面如白紙,戰慄不已”,一代國君如此狼狽。


日韓合併——“千古韓奸”李完用

· 身在俄館的高宗、太子和大臣


高宗到俄館後連下幾道詔書,罷免全部親日內閣大臣,逮捕以總理大臣金弘集為首的“逆賊五大臣”,其中金弘集等兩人被捕,李完用私自下令將兩人立刻處死,其餘三人通過日本公使館逃亡日本。

俄館播遷事件後李完用等親俄派上臺,朝鮮被強權壓榨的命運並沒有改變,與當年親日派如出一轍,親俄派不斷向俄國及其他歐美列強出賣國家主權,包括礦山開採權、鐵路敷設權等等,俄國還通過秘密協議控制朝鮮的軍事、財政權力。

1897年2月20日,高宗在俄公使館住了整整一年後才搬出,回到王宮。同年10月12日,高宗自稱皇帝,結束了朝鮮王朝,改國號“大韓帝國”。


· 獨立協會 ·



在朝鮮王朝末期,大韓帝國初期這幾年,朝鮮存在過一個由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組成的團體——獨立協會。協會由美籍朝鮮人徐載弼建立,旨在對內提倡政治民主與經濟建設,對外擺脫列強的控制。

徐載弼是甲午戰爭前參與發動政變的“開化黨”成員,後被朝鮮宗主國——清朝鎮壓而流亡美國,入了美籍,還娶了美國太太,回國以“外臣”身份創立獨立協會,自認顧問。協會選舉安駉壽為第一任會長,李完用為二把手——委員長。

在短暫的存續期間,協會作了幾件大事,一是創立了《獨立新聞》報刊,完全使用朝鮮文字,不夾雜漢字,廣泛宣傳西方先進思想,對朝鮮的近代化啟蒙起到了很大作用;二是模擬巴黎凱旋門式樣在漢城建造了“獨立門”,其原址是始建於1407年,1895年被日本拆毀的朝鮮王朝迎接中國使臣的“迎恩門”,象徵朝鮮擺脫中國獨立,如今已成為首爾重要的名勝古蹟。


日韓合併——“千古韓奸”李完用

· 左:迎恩門;右:獨立門(可見其前保留的迎恩門柱基)


1898年2月獨立協會改選,李完用當選會長。不知是否因為國內反俄的聲音日益高漲,抑或獨立協會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李完用“棄俄親美”,他發表演講稱“朝鮮如果不依靠美國就會是波蘭的下場”,這引起了俄國的痛恨,施壓高宗將其調離了權力中心,獨立協會也因其在外部大臣任上出讓利權的賣國行徑將其開除。

獨立協會深入大韓帝國的政治生活,組織“官民共同會”,制定“獻議六條”的獨立綱領,妄想建立議會。高宗深恐獨立協會釀成“法國革命之亂”,1898年12月25日列舉協會11項罪名,宣佈取締。


· 日韓協約 ·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大韓帝國立刻宣佈中立,而日本在仁川登陸,佔領皇城,脅迫韓國簽訂了《日韓協定書》,強將韓國拉入日本陣營。

隨著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取得勝利,日本正式加入了列強行列,世界對日本刮目相看,失勢已久的李完用轉而投靠日本。《日韓協定書》中已有日本保護韓國的條款,戰爭勝利後,日本打算徹底將韓國變成其保護國。任伊藤博文為第一任韓國統監,赴朝與大韓帝國締結協議。


日韓合併——“千古韓奸”李完用

· 韓國獨立紀念館中還原的《乙巳條約》簽訂場景


伊藤博文花重金收買了李完用等人,最終促成《日韓保護協約》的簽訂,這使得韓國喪失了外交權,成為了日本的殖民地。協議在1905年乙巳年簽訂,韓國也稱《乙巳條約》,李完用等同意協約的5位大臣也因此被稱為“乙巳五賊”,協議簽訂第二天李完用家就遭人縱火。


· 逼退高宗 ·



如果說日本早就有意廢黜高宗,李完用卻是這件事的發起者與執行者。1906年底,他主動找到日軍駐朝司令長谷川好道,歷陳高宗性格“無法糾正”,以及伊藤統監“熱心盡力”仍“無法挽救”,提出廢黜高宗,且十分貼心地提議由其辦理此事,避免累及日本,僅是讓日本點頭同意,但當時日本認為時機尚早。


日韓合併——“千古韓奸”李完用

· 伊藤博文與長谷川好道乘車進入統監府


廢立一事雖暫時擱置,李完用卻因此更加獲得日本的賞識。次年,伊藤博文即逼迫高宗擢升李完用為參政大臣,並且廢除朝鮮數百年的議政府制度,仿效日本建立內閣制,就此李完用當上了大韓帝國首任總理大臣。

高宗對伊藤統監及李完用既深惡痛絕,又毫無辦法,只能稱病不見,整日以淚洗面。1907年7月,荷蘭海牙召開第二屆萬國和平會議,高宗提前派密使抵達,希望在這次會議上向全世界控訴日本的侵略暴行,收復韓國主權。結果事情暴露,高宗的委任狀和親筆信都落入日本人手中,伊藤博文勃然大怒,決定廢黜高宗。


日韓合併——“千古韓奸”李完用

· 和平會議對高宗三位密使的報道(此三人事後一人被判處死刑,兩人判處無期徒刑)


日本的做法自然是躲在幕後,指使李完用對高宗展開逼宮。李完用召開三次御前會議,夥同部分大臣逼迫高宗退位。高宗堅決不從,拍案大怒:“朕寧死決不退位!卿等將朕欲賣與統監乎!”。而後,日本派外相林董赴韓揚言宣戰,高宗無奈之下被迫下詔“將軍國大事委託皇太子代理”。

1907年7月20日,在位44年的高宗李熙禪位於太子李坧(純宗),當時逼迫高宗退位的七位大臣也被稱為“丁未七賊”,七賊之首的李完用在禪位儀式上被宮內府大臣樸泳孝等人撲殺,但因事情洩露沒能得逞。


日韓合併——“千古韓奸”李完用

· 高宗李熙與純宗李坧


高宗退位後僅4日,伊藤博文又脅迫李完用簽訂了第三次日韓協約——《丁未七款條約》,解散大韓帝國軍隊,“乙巳五賊”中其他人不願再次充當賣國賊,李完用就以內閣總理大臣的身份單獨在協約中籤了字。漢城市民對李完用的賣國行徑忍無可忍,搗毀了他的宅邸,焚燒了他祖宗的神位,李完用一家被迫逃往日本聚居區。


· 日韓合併 ·



李完用在國內人人喊打,日本對他給與的待遇卻越來越高,除了金錢,還授予其“旭日桐花章”,李完用更加死心塌地效忠日本,唯命是從。

這一時期韓國反日的呼聲極其高漲,但日韓也都出現了“合邦”的論調。1909年4月10日,日本首相桂太郎拜訪韓國統監伊藤博文,探討日韓合併的問題,伊藤表示贊同。7月6日日本內閣決議通過《對韓政策之方針》,決定“合併韓國使其成為帝國版圖之一部分”。10月26日,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在哈爾濱槍殺了伊藤博文。


日韓合併——“千古韓奸”李完用

· 筆者攝於旅順日俄監獄舊址的安重根遺言及其被關押的牢房


1910年7月,新任韓國統監寺內正毅赴任,他深諳賣國賊的本性,略施小計就加快了韓國的滅亡。他抓住李完用與宋秉畯(組建親日團體“一進會”,鼓吹日韓合邦的韓國二號賣國賊)的矛盾,放出話去,一旦李完用在日韓合併上有微詞,立刻將其撤掉,由宋秉畯組閣。聽到消息的李完用嚇壞了,他的家人勸他辭職,他說道:“我為國民怨府久矣,退則有禍,寧始終依日以自保也”,於是拖著病體立刻趕往漢城與寺內正毅密商。

李完用對寺內正毅提出的合併條款完全接受,象徵性地提了兩條要求:一是想要保留韓國的國號;二是將純宗與高宗封為公爵。寺內正毅說日本內閣已經決議使用“朝鮮”,不可更改,至於純宗與高宗,不止封公,可封王。

密商的結果得到了日本內閣的同意後,李完用在韓國內閣會議上公開討論日本提出的條款,不料學部大臣李容稙誓死反對,沒能通過。李完用十分慌張,他拜見純宗告知合邦之事,純宗自知無法挽回,含淚同意。李完用又找到高宗,高宗平靜地說:“我是個不能參與政治的人,對合邦不便發表意見,一切皆由皇帝和大臣們商量吧”,李完用欣喜若狂,他剛一離開,高宗就仰天長嘆、痛哭失聲。

1910年8月22日,朝鮮王朝召開了最後一次御前會議,日本除派人監視會議外,也對漢城全城實行了戒嚴。李完用故意沒有通知誓死反對合邦的李容稙,他在會議上說明日韓合邦已不可避免,內閣全體大臣一致贊成。李完用拿著純宗皇帝的委任狀迅速趕到統監府,以大韓帝國內閣總理大臣的身份在合併協議上籤了字。


日韓合併——“千古韓奸”李完用

· 《日韓合併條約》


整個《日韓合併條約》可謂日本指使、李完用一手包辦,宣告了朝鮮五百餘年李氏王朝的滅亡,也開啟了朝鮮半島長達36年的殖民時代。

日本為了紀念其吞併大韓帝國,於1912年設立了“韓國併合紀念章”,用於獎勵直接參與吞併,或起到輔助作用的日本與韓國官員及相關人士。


日韓合併——“千古韓奸”李完用


紀念章正面上部為代表日本皇室的十六瓣菊紋章,紋章下方是底部交叉的兩條樹枝,分別為代表日本的桐樹枝條與代表韓國的李子枝條,樹枝上長滿樹葉與盛開的花朵;背面由頂、中、底三部分自右至左的文字組成,頂部文字“明治四十三年”,即日本吞併大韓帝國的年份;中部分兩行刻有“韓國併合”與“紀念章”;底部文字“八月二十九日”,此處非簽訂《日韓合併條約》的“八月二十二日”,因二十九日為純宗頒佈《讓與詔書》、宣佈退位的日子,同時公佈了明治天皇《合併詔書》和《日韓合併條約》,韓國的國號也是自這一天改回“朝鮮”,因此“八月二十九日”視為真正吞併的日期。

當年的“榮譽之章”,如今已成為最直觀的歷史罪證。


· 結語 ·



李完用可謂四姓家奴,屈服於強權,投機善變搖擺於俄、美、日之間,最終完全葬送了自己的祖國。其為人也十分無恥,他的兒子李升九因為他作賣國賊而羞憤自盡,李完用非但沒有警醒,卻轉而霸佔了他的兒媳。

李完用對日本是唯命是從,毫無異議、毫無廉恥的積極賣國,從他的名字來看是否也有隱喻,“李完用”倒過來為“用完李”,冥冥之中預示“李完用”完結朝鮮“李氏王朝”。


(注:本篇封面圖使用當年的明信片,最右側照片實為宋秉畯;明成皇后的照片也有專家質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