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遗物】遂宁市大英县:千年瑰宝 魅力卓筒

四川民生报道网讯 ( 罗国伟遂宁报道 )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卓筒井诞生于北宋庆历(1041-1048)年间,以"凿地植竹"为特点,开创了绳试钻井技术的先河。

【遗迹遗物】遂宁市大英县:千年瑰宝 魅力卓筒

在阳光浸润下,眼前出现了一幅幅北宋时期卓筒井的工艺流程图景,懒子(打井技术工)、打卤工、晒盐匠、烧盐匠他们用强健的身躯和精准的技艺,勘察出盐井的位置,他们将大钻头、小钻头刺进地心深处,那咚咚的打井声伴随着他们的劳动号子:"钻头对井眼罗嘛,阿一作劣!唉咳牙儿威一作劣......"在他们的劳作和歌声中一口宽十七八公分,深三四百米的卓筒井就从地心深处诞生,并神奇地放射出盐卤。打卤工欢笑着,他们相互拥抱,深情地望着深不见底的井眼,他们脚踩羊角车,手握刹车蔑,用长长的放蔑将吸卤竹筒缓缓放到几百米以下的地方,将盐卤水一竹筒一竹筒地提了上来。一挑一挑担在计量缸里。晒水匠见着一汪一汪的盐卤水,腿上更有劲了,将闪着玻光的盐卤水运送到天船上,他们放肆地洒落在晒盐架上,雨样的洒落声伴随着晒盐工的歌声,响彻在关昌村的上空,在晒盐工的劳作中和歌声中,散去水份的盐卤水从晒盐架上滑落下去,悠然流进设计好了的暗道,钻进烧盐房里的滤缸里。烧盐工见着盐卤水立即烧着大火,用热力将一锅又一锅盐卤水变成白花花的盐,将一锅又一锅盐卤水变成白花花的银子。满足着人类的需求,滋养着人类的肉体,富裕着人们的生活。

卓筒井的技术闪耀着祖先智慧的光芒。我们的祖先首创了冲击式钻井方法,首创了套管隔水法,首创了世界上钻井史中的第一只钻头,首创了提捞法采卤,首创了康盆低压采气。卓筒井的技术取代了人工挖掘方法,揭开了人类开发储存于地下深处的矿产资源的历史序幕。开创了西方近代绳式顿钻钻井方法的先河,堪称为"石油钻井之父"。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蜀盐说》:"自庆历、皇佑以来,蜀始创'筒井',用圜刃凿,如碗大,深者数十丈。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为井,以隔横入淡水,则咸泉自上,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为桶,无底而窍其上,悬熟皮数寸,出入水中,气自呼吸而启闭之,一桶致水数斗。凡卓筒井皆用机械,利之所在,人无不知。"卓筒井的伟大已经载入诗神的诗文中,它像条巨龙似的横卧在这半山腰上,放射着古文明的光彩,闪耀着祖先的无穷智慧,流溢着一地金光,扩展着深井技术的开发,壮大着大英。蓬基井应运而生,蓬莱盐厂随之崛起,似如中东死海的中国死海在大英的怀抱中吸引着中外游客。(来源:大英县文广新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