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陽古城: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

日本友人引用之詩,蘊含了王昌齡當年怎樣的深情?

黔陽古城: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送柴侍御》


王昌齡

流水通波接武岡,

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


01

日本友人引用王昌齡詩句表情誼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前面,日本支援中國的抗疫物資上,寫有上面這些話,第一句來自《全唐詩》,第二句出自《詩經》,第三句為王昌齡所寫。此事一下引起大家熱議,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些話引起了我們內心的震動。

  這些源於中國的詩詞,優美而深情,可是,我們很多人都忘記怎麼使用了。但日本友人卻用得如此自然、貼切,給戰疫中的我們,送來了溫暖、撫慰,甚至讓我們感覺到了戰爭中的浪漫。

  日本民族不禁意間,流露出的深厚文化,讓我們很多人或多或少感到了汗顏。

  說實話,小時候,日本民族在我腦海裡,陰影面積無窮大。

  抗戰時期,在我們老家,湖南新化洋溪這個地方,抗日鬥爭十分激烈,日本人先是吃了虧,後是殺紅眼,實行三光政策,傳說中留下了萬人坑。

  我們兒時歲月裡,稍有不乖,大人就用日本鬼子來恐嚇。加上經常看抗日戰爭片,殘酷場面讓我心驚肉跳,經常夢見日本兵把我包圍,刺刀明晃晃地向我軟肋戳來……

  這次,日本捐贈物資,詩詞用得如此美麗,讓我對日本民族的恐懼與排斥,消融了一半,感覺親和了許多。

  這就是友誼與文化的力量吧!

  文章開頭提到的兩句詩:“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是唐朝詩人王昌齡送別友人時所題,穿越千年,深情猶在。王昌齡是我比較喜歡的一位詩人,不僅僅因為他七絕寫得很美,更在於他慈悲,有愛心,常替別人著想。

  王昌齡的故事,以前寫過兩次,這次推文,綜合舊文,與大家共享,再一次重溫此詩來龍去脈,向偉大詩人致敬。


黔陽古城: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中國紀念王昌齡的芙蓉樓有兩座,這是江蘇鎮江芙蓉樓。

黔陽古城: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是湖南洪江黔陽古城芙蓉樓。王昌齡那句詩“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即寫於這裡。


黔陽古城: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黔陽古城: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黔陽古城,當年的龍標。


  黔陽古城,處在湘西的群山環抱裡,明清建築整體風貌保存完好。此處,潕水、清水江、沅水三水交匯,環繞古城,蒼蒼茫茫。這座鮮有人知的古城,至今綿延2200 年,比同在湘西境內的鳳凰古城還早900年,是中國最具原真風貌的隱逸之都。

  這座古城,氣質淡雅,千百年來,寵辱不驚。

  今天,遊黔城者,多是奔芙蓉樓而去。芙蓉樓白牆青瓦,紅柱雕窗,古樸地矗立在高臺之上,周圍古木參天,深幽靜雅。芙蓉樓一樓門柱上題有一聯,很美:天地大離亭,千古浮生都是客;芙蓉空豔色,百年人事盡如花。二層再嵌一聯:樓上題詩,石壁尚留名士跡;江頭送客,冰壺如見故人心。


黔陽古城: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黔陽古城芙蓉樓上


黔陽古城: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02

詩人一生蒼涼


《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唐朝詩人中,王昌齡被公認為七言絕句寫得最好,被尊為“七絕聖手”。他的邊塞詩,字字鏗鏘,充滿英雄氣質,震撼人心,可為唐詩壓卷。詩歌史上,他發出了盛唐先聲,以七絕來論,李白都得讓著他。

  王昌齡仕途坎坷,最高只做到八品江寧丞,一生蒼涼。

  698年,王昌齡出生時,大唐還是武則天的天下。因為農民出身,王昌齡二十一歲前,都是在長安灞上的芷陽村鄉下,過著耕種垂釣的生涯。

   719年冬,他開始漫遊,直到727年,他二十九歲,才中進士第,補秘書省校書郎。這段漫遊時間裡,他去過當時的河南、河北、河東、河隴,頭頂塞外風,腳踏邊關土,身經古戰場,閱歷大增,見多識廣,寫出了大批視野開闊、襟懷激盪、氣勢磅礴的邊塞詩,強烈展示了盛唐精神。

  734年,36歲時,王昌齡再次參加公選,在博學宏辭科中超群絕倫,遷為汜水縣尉,九品。

  737年,喜歡直言而又執拗的宰相張九齡,越來越不得唐玄宗的歡心,奸臣李林甫大權在握,獨斷專行,在他攛掇下,玄宗罷免了張九齡。張九齡被罷相,朝廷之士很多隻管自保,少有勇敢直言者。王昌齡對張九齡被罷相表示同情,幫他說話,結果忙沒幫上,自己倒絆進去,遭貶嶺南。至739年,玄宗大赦天下,王昌齡才由嶺南北返長安。

  740年,王昌齡離京赴任江寧丞。

  一個有才、孤傲而沒有地位的人,註定是坎坷的。在官場混跡這麼多年,再才華橫溢,也只是在八品九品間徘徊,王昌齡肯定也會失意。失意之後呢,就是疏狂,放浪形骸,就是對權貴的蔑視,不買世俗的賬。這樣,他就很容易因意氣用事而授人以柄,遭到那種沒有才德者的嫉妒和陷害。於是,王昌齡應了細節決定成敗那句話,被扣上“不護細行”的帽子。

  因為歷史留下的資料很少,我們已經無從知道王昌齡在哪些事情上令當權者不滿,反正他在江寧是呆不下去了。748年,在他五十歲的時候,竟因不護細行、恃才傲物、直言犯上等罪過,被遠謫龍標,由八品江寧丞降為九品龍標尉。

  在偏遠的湘西,王昌齡一呆就呆到生命的最後。安史之亂髮生後,戰火紛飛,哪兒都不太平。根據《唐才子傳》記載,王昌齡惦記自己的親人了,就在756年,離開了龍標,踏上歸鄉之路。第二年,道經安徽毫州時,王昌齡因遭到刺史閭丘曉忌恨而被殺,為自己的人生打下最後一個令人悲痛的句號,時年59歲。

  閭丘曉殺了王昌齡後,得到了報應。

  河南節度使張鎬,同時督統淮南諸軍事,與王昌齡友善。張鎬率軍平叛時,一次,叛軍圍困宋州,守軍告急,張鎬命閭丘曉一同趕赴救援。閭丘曉很傲慢,看不起張鎬,又怕戰敗對自己不利,於是故意逗留,誤了軍期,致使宋州陷入敵手。張鎬大怒,欲殺閭丘曉。閭丘曉討饒說,家裡還有老母在,請求饒命。張鎬指著他說:你殺王昌齡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他的老母由誰來養?閭丘曉無話可答,遂被杖殺,張鎬替王昌齡報了冤死之仇。

 

黔陽古城: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黔陽古城: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王昌齡在黔陽古城留下的水井,今天依然清澈見底。


03


 王昌齡有情有義,朋友圈很強大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我們知道王昌齡,大部分人就是因為這首《芙蓉樓送辛漸》。那時,他正擔任江寧丞,也就是在今天的南京做個八品小官。他送六辛漸北上,從今天的南京送到鎮江,再一起飲酒到天亮,難捨難分。臨別時,還再三叮囑辛漸,帶信給洛陽的親朋好友,自己在江寧好著呢,玉壺冰心,不愧天地,大家不要擔心。

  無論到哪兒,王昌齡都很重情。所以,他的朋友圈很強大。李白、岑參、高適、王之渙、王維、孟浩然……當時,與王昌齡同時代的有名詩人,不管性格和地位如何,幾乎都與他有親密來往,郊遊、賦詩、對酒,逍遙於湖光山色。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喜歡與他相處呢?就因為王昌齡雖然蔑視權貴、不拘小節,但對真正的朋友,他卻是坦率、真誠而重感情。

王昌齡最有女人緣,他的邊塞詩豪氣幹霄,而他的女人詩又是柔腸百結。

  一個人,要獲得別人同情與善待,自己首先得同情和善待別人。王昌齡最有慈悲之心,他憐人勝過憐自己。女人心最敏感,她們不一定需要大富大貴,但一定需要愛與同情。王昌齡人帥、詩好、懂音樂,柔中帶剛,充滿正氣,細心體貼,是女人們最好的傾訴者,所以,在唐朝,他是各種小姐姐們的知音。

  全唐詩人中,王昌齡是把女人寫得最動人的一個。他流傳下來的180餘首詩歌中,有25首寫女人,細膩、生動,饒有趣味,成為他詩歌的一大亮點。他筆下的女人,有皇帝妃嬪,有達官貴婦,也有平民百姓。王昌齡總是選取其中一個細節著筆,委婉曲折,小中見大,獨闢蹊徑,形象生動。作為男人,來寫女性,沒有很好的女人緣,絕對寫不出那麼情韻悠長的女人詩來。

  比如,他的《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深受女子喜歡的王昌齡,在江寧任職時,也曾經到今天的紹興旅遊,與姑娘們打成一片,偷偷地過了一段放懷暢達的好日子,每一天都充滿著自由、美滿與幸福。只是,這美好,太過短暫。你看當時寫的詩歌《採蓮曲》: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王昌齡來越地時,心情應是無奈的、孤清的、灰色的,可是他筆下的詩歌,卻罕見地呈現出純情、快樂、唯美的節奏,對比鮮明,十分難得。

  一個人,只有眼裡有美,心中有美,筆下才會有美。顯而易見,紹興沒有虧待王昌齡,他在這兒偷著樂了好一陣子。


黔陽古城: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黔陽古城

黔陽古城: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黔陽古城: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黔陽古城: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04


 在龍標很接地氣,走後讓人懷念


被貶龍標後,王昌齡生活很清苦,他曾經和老僕人撿拾枯枝敗葉,來燒飯當柴燒。他為官清廉,為政寬仁,對老百姓的優惠政策比較多,很受老百姓愛戴。在洪江任上七八年間,老百姓暱稱他為"仙尉",慕名造訪者終日不絕。直到今天,古城坊間還流傳著"苗女聽歌""遮道乞詩""昌齡補靴"等動人傳說。

王昌齡有一首詩,叫《龍村野宴》,寫自己與老百姓打成一片,怡然自樂:

  沅溪夏晚足涼風,

  春酒相攜就竹從。

  莫道絃歌愁遠謫,

  青山明月不曾空。

 

在王昌齡的詩中,流露真性情送別朋友的詩歌,佔了很大一部分。有名的《芙蓉樓送辛漸》,我們仔細一讀,細節上就能輕易找出王昌齡對朋友的真摯來。你看,他是從南京開始送辛漸,一直送到鎮江,難捨又難分。在芙蓉樓上,也許他們就是通宵達旦地喝酒,話別,直到辛漸第二天拂曉登舟而去。辛漸臨行時,王昌齡還不忘叮囑:如果洛陽的老朋友問起我的情況,就告訴他們,我胸懷澄澈,一片冰心,從未更改,要老友們不要擔心。

《送魏二》《送高三》《送任五》《送譚八》……到龍標後,王昌齡與長安的高朋貴們接觸得少了,與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接觸得多了起來。王昌齡對待這些小人物,依然情深似海。他曾寫過一首絕句,叫《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岡,

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首詩寫得耐人尋味,我們能體驗到王昌齡的至深用情。王昌齡在詩中對朋友說,哎呀,我們兩個一水相通,還是很近的,我這裡颳風,你那兒也會颳風,我這兒下雨,你那兒也會下雨,我這兒明月當空,你那兒也就明月當空,所以與你相別,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難過。

話是這麼說,但畢竟是遠隔兩地,難於見面了。王昌齡並不是真的不難過,也許是朋友先難過了,所以他強壓內心別緒,積極地寬慰朋友,這既蘊涵了彼此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味道,更體現了王昌齡體貼入微的深情。

王昌齡體貼朋友,朋友也給了他同樣的真情回應。李白聽到王昌齡被貶龍標時,正在揚州漂泊,心情也不好,但他立即寫詩安慰老友:


楊花落儘子歸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君直到夜郎西。


只是,沒想到,誰知一語成讖,多年後,李白還真被遠放夜郎。

王昌齡一生,仕途一直屈居下僚,生命的結局更是讓人悲傷,但他的煌煌詩卷,彪炳千秋,以一種歷史的大美,展現著盛唐的精彩。今天,日本友人引用他的詩歌,來表達跨越國界的深情,我覺得,也是一種動人心絃的懷念!

黔陽古城: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從黔陽古城芙蓉樓上望去,山高水長。

古古閣 生命如此美好,我們有情有義相守

講述最有情懷的故事推薦最有歷史的風景歡度最有味道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