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公使德庇時讓軍艦在廣州停泊,說要為佛山受傷害英國人挽回權利

鴉片戰爭中大清國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後,各國紛紛要求與大清簽訂條約。到了1845年,美、法、俄等西方各國都基本上完成了條約的簽訂,就連不起眼的比利時都在這年的5月與中國簽訂了條約。按照有關條約的約定,道光帝覺得應該把定海收回來了,要不然將來真的無顏面對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但是有一個前提,與西方人來說,就是清廷應該准許外國人進城經商貿易。於是,中外雙方在這個問題上扯皮了多年,並最終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英公使德庇時讓軍艦在廣州停泊,說要為佛山受傷害英國人挽回權利

本文根據《晚清外交七十年》改寫

1845年,道光帝希望收回定海,繼璞鼎查之後成為駐華公使的德庇時卻耍起了老賴。原因很簡單,條約已經簽訂,為什麼中國人仍然不準英國人進入廣州。當耆英將這個消息報告給道光帝的時候。他真有些左右為難。1845年12月21日,他在給耆英的諭旨中說,恐怕實在不好答應英國人的要求,現在就是希望你保持清醒的頭腦,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其實可以告訴英國人,進城不進城都一樣。考慮到中英雙方貿易的大局,還請冷靜等待。

道光帝把皮球推給了耆英,讓他開動腦筋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既然最高領導人發諭旨了,耆英不可能沒有動作。他也表態說,外國人進城不進城都一樣,即便進了城,招致百姓的反對,弄得彼此尷尬,實在是得不償失。

英公使德庇時讓軍艦在廣州停泊,說要為佛山受傷害英國人挽回權利

英國公使的常用馬車,因為清廷規定外國人在中國是不準乘轎的

耆英這個表態,德德庇時不幹了,條約都簽訂了,為什麼不讓進城?嚷嚷著一定要進城,並表示不惜刀兵相見。耆英沒辦法,於1846年1月17日上書道光帝,說明廣州的情形。他在奏摺中說: “英官仍執前說,要求進城”,道光帝也知道民意不可違,讓他想方設法阻止英國人進城。他在給耆英的奏報上批示:英國人進城一事,條約上並沒有寫明日期……兩廣總督仍應耐心勸導。告訴英國人,即使他們強行進城,民意洶洶,恐怕難以和平相處。一旦發生不利於英國人的事情。到那時地方官也不好查辦,法不責眾嘛。

英公使德庇時讓軍艦在廣州停泊,說要為佛山受傷害英國人挽回權利

德庇時畫筆下的乾隆皇帝

道光帝的批覆,讓耆英很為難。也就在這個時候,璞鼎查說話了,他給德庇時寫了封信:關於交涉進入廣州城的問題,不論怎麼做都要考慮到避免傷害到耆英地位的事。現在的廣州人排外情緒激烈,如果我們一味地要求他,倘若耆英聽從我們的意志,他的處境將會十分困難。

德庇時看了這樣的信,決定作出讓步。他照會耆英:考慮到目前的情勢,他可以推遲進城的時間。德庇時並於1846年5月,令軍艦退出了舟山,但仍然沒有放棄進入廣州城的態度。退出舟山之前,德庇時與耆英達成了一個協議: “進粵城之議,中國大憲奉大皇帝諭旨,可以經久相安,方為妥善等因。此次地方官難管束粵城市民,故議定,一俟時形愈臻妥協,再準英人進城。然此一款,雖暫遲延,斷不可廢止矣。” [1]

英公使德庇時讓軍艦在廣州停泊,說要為佛山受傷害英國人挽回權利

德庇時筆下的中國官員

這個協議,表面上看,雙方關於進城的問題,都在採取冷處理的方式。但是,既然英國人不放棄進城的態度,廣州百姓又堅決反對,雙方的衝突就勢不可免。事實上,廣州百姓與洋人發生的糾紛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1846年7月,有一個水果商販在廣州商館附近叫賣,英國商人嫌叫賣聲吵鬧,就說華民擾亂了英國商人的生活,雙方發生了衝突,廣州百姓為此與英商理論,並有群眾向商館扔石頭,結果英商開槍射擊,致三名百姓死亡;此後的10月間,有兩名英國水手強行進入廣州城,被當地百姓毆打受傷。幸有守城官兵出面保護,才沒有被百姓打死。

英公使德庇時讓軍艦在廣州停泊,說要為佛山受傷害英國人挽回權利

德庇時筆下的中國官員

事後,英國駐廣州領事向英國首相巴麥尊報告稱:英國船隻“瑪麗·巴納廷”號船的兩名水手被一夥暴民騙到后街,遭遇了襲擊,他們遭到了毆打,並被利器刺傷,一個投河逃走,另一個躲進了商鋪裡。

英國首相巴麥尊看了報告後,做了很嚴厲地批示:“我必須訓令你要求中國當局懲罰襲擊英國人的罪犯;而且你必須直接了當地通知中國當局,英國政府對於英國人一落到中國暴民手裡便受虐待而暴民卻不受懲處,是不能容忍的;倘若中國當局不願行使他們自己的權力來處罰和防止這樣的暴行,那麼英國政府將不得不自行處理,倘若在這種事件上有無辜的人被連累而受到懲罰的話,那就不是英國政府的過錯了。”[2]

英公使德庇時讓軍艦在廣州停泊,說要為佛山受傷害英國人挽回權利

中國的罪犯

1847年3月,在佛山也發生了類似事件。這些情況,使德庇時感到進城的問題不能再無限期地拖延下去了。1847年4月,他突然率領十餘艘軍艦,載著千餘名士兵開進了廣州河。德庇時先是讓軍艦在十三行灣停泊,然後讓士兵佔領了炮臺。並從炮臺一直行進到廣州商館。口口聲聲要為3月間在佛山受到傷害的英國人挽回權利,並聲言要親往佛山洩憤。德庇時的兵臨城下,耆英慌忙出來與之談判,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談判桌上,德庇時提出懲兇、租地、進城等七項條件。這樣的要求,耆英有些為難,他說:除了進城,其他的事情都好商量。但德庇時卻不答應,一個核心的目標就是要進城。耆英沒有辦法,只好答應了德庇時的要求,表示:以1847年4月6日為起點,兩年之後,為英國官民進廣州之時。

英公使德庇時讓軍艦在廣州停泊,說要為佛山受傷害英國人挽回權利

巴麥尊書信

耆英答應了英國人的要求,可是並不代表廣州百姓答應了英國人的要求,更不代表道光帝的態度。他在廣州百姓的反對聲中,給道光帝上了個奏摺,奏報了此事。耆英一廂情願地答應了英國人的要求,雖然沒有怒罵,但在奏報中批示讓耆英迅速佈置,嚴密防範,並讓他告訴德庇時,進城一事,需要時間,不能操之過急。道光帝還告誡耆英做事不能太過張皇。

言外之意,道光帝並不主張外國人進城。再者,廣州民情洶湧,耆英知道眾怒難犯,從這時候起,他便想著調離廣州這個是非之地。1848年2月,道光帝調令他回京任職。幹了這麼長時間的夷務,總算是平安軟著陸,耆英如願以償,再也聽不到廣州百姓罵他“漢奸”了。取代他的是新任兩廣總督徐廣縉和廣東巡撫葉名琛。

英公使德庇時讓軍艦在廣州停泊,說要為佛山受傷害英國人挽回權利

被英國人俘虜的兩廣總督葉名琛

徐廣縉與葉名琛到廣州後,對待入城問題會是一種什麼態度呢?應該說,徐廣縉未到任之前,英國人是抱著很大希望的。但是,英國人很開發現,徐廣縉和葉名琛在外國人入城的問題上做的更過分,可以說是一概拒絕的,這樣,中英雙方最終爆發了衝突,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李書緯根據作品《晚清外交七十年》改寫,今日頭條原創首發,詳細內容請參看《晚清外交七十年》,轉載請註明出處。

————————

參考文獻:

[1]茅海建:《關於廣州反入城鬥爭的幾個問題》,《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6期。

[2](美)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第1卷,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第435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