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沙溝老字號——張錦貴竹廠

裡下河地區不產毛竹,可水鄉人用竹子的地方卻很多,竹子的身影遍及水鄉人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蓋草屋的毛竹,撐船用的竹篙;小到篳葑幫漁民捕魚用的竹片,卡幫漁民張魚的崩卡。舊時,古鎮沙溝就有五家出售竹子及竹製品的作坊,水鄉人管它叫“竹廠”。其中有相當影響力的當數“張錦貴竹廠”和“石記竹廠”。


興化沙溝老字號——張錦貴竹廠


張錦貴竹廠的業主叫張洪寶,竹廠的字號用的是其父的名字,有錦上添花、榮華富貴之意。張氏祖先自明初“洪武趕散”,從蘇州閶門來到沙溝落腳定居,後經營竹廠生計。到了張洪寶的父親張錦貴開竹廠時,張氏竹廠已分兩爿,張錦貴的一爿竹廠有兩處經營點,一處在南大街的頂頭南河邊,一處在現在南大街42號處。另一爿由張錦貴的胞兄張錦榮經營,張錦榮的竹廠在柴行橋頭,即現在的南大街18號處。張洪寶從事經營竹廠,說來還有一段來歷,張洪寶小時侯生得眉目清秀,父親張錦貴不想讓他經營竹廠生意,經人介紹,送他去了興化一家棉綢店學生意,不料父親40歲那年突發喉病去世,張洪寶只好返回沙溝繼承父業。

興化沙溝老字號——張錦貴竹廠


張錦貴竹廠的貨源一般來自江南的張句、崑山、茅山和安徽等產竹區。春上,張洪寶要親自跑山內去訂貨預交定金,秋後對方按合同砍竹綁排發排,長長的竹排沿長江經大運河抵達沙溝。每次江南的竹排發回來,一眼望去彎彎曲曲的竹排像條長龍,從南河邊一直鋪到西塘河,連綿數里。竹排還未到沙溝時,江南人就派人上岸快步趕到張家中報喜,以備鞭炮夾河迎接竹排平安到家。


興化沙溝老字號——張錦貴竹廠

興化沙溝老字號——張錦貴竹廠

興化沙溝老字號——張錦貴竹廠


竹排到達沙溝碼頭後,竹廠的老闆夥計都開始忙碌起來。江南人交貨,竹廠這邊開始驗貨,驗貨後交清貨款。剛到碼頭的竹排裡有粗毛頭、毛篙,還有雜竹、竹尾和大扁篾。竹子粗細大小混在一起,只是賣家便於扎排隨便捆綁的。竹子分類後工作量最大的活是清洗竹子,由於產地的竹子砍倒後拖下山,沾滿了灰塵泥土品相不好。每當這時,竹廠都要臨時僱用多人清洗竹子,按件發給僱工報酬。竹廠內的加工活很多,像撐船的竹篙和罱泥的罱篙,要進行整形。這道工序叫做“抈(yuè)竹子”。竹子由一位師傅,一位幫手配合操作。操作檯很簡陋,下方是個橢圓形的木桶,桶邊有個彎形的鐵支架,支架旁有個火爐。火爐的柴火是用竹製品的下腳料燃燒,抈竹的師傅手持竹子,看準竹子上有彎的地方,將其部位在火上旋轉燻燒,等到一定的火候,將其放到彎形支架上,利用槓桿的作用,將其抈直,這時下手的一人迅速在竹子燻燒部位上水,使其冷卻成形,有時一次不成,還得重複一次。抈竹子這工序看似簡單,其實這裡面學問大著哩。首先要識竹,張句竹子皮厚,火功就要大些,茅山的竹子皮薄,火功要小。火大了會燒斷竹子,火小了又不能成形,所以要做到火候適中恰到好處。竹篙要筆直不能有彎,罱篙要上直下彎,全憑抈篙師傅心中掌握。罱篙下方有個大彎子,是夾住罱網形成張力和合力的關鍵要素,既要成形實用,又要結實不能抈斷竹子,這時的抈竹工藝水準,就顯出師傅的技藝高超非一日之功能達到的。


興化沙溝老字號——張錦貴竹廠

興化沙溝老字號——張錦貴竹廠

因為水路發達,加之經營有方,張錦貴竹廠的生意做到附近的幾個縣。每天上午是竹廠門市最熱鬧的時侯,農民來竹廠選購篙子、叉子柄,漁民們選購小罱篙、搗篙、魚叉竿、做籠罩的寬篾條,草農們選購五齒耙,市民們選購撐帳子的細圓竹、搭棚的架竹。下午門市業務稍閒,竹廠就開始做成品加工活。竹廠裡除了出售毛頭、竹篙和雜竹外,還常年加工一些竹製品,如掃地用的竹掃帚,劃草用的竹齒耙等。罱篙的加工有時要根據主人左右手的得力要求抈成大小彎子。

張洪寶不僅是有著全套竹製品加工工藝的師傅,更是一位精明的竹廠經營者。他本著切合顧客的需求,誠信經營,周到服務,力求讓每一個顧客都能選到稱心如意的竹品。


興化沙溝老字號——張錦貴竹廠


解放後經公私合營,“張錦貴竹廠”更名為“沙溝灰竹商店”,業主張洪寶先是擔任業務經理,後為職員直至逝世。

改革開放後,鎮上出現了幾家個體竹廠,他們的生意依然做得很紅火。跟以前的老竹廠不同的是,進貨不再從水路放排悠悠而下,而是改用大卡車經高速公路快捷而至;竹廠最基本的手工加工工藝還繼續沿襲著,只是出售的竹製成品大都是從外地進來的現成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