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唐山人不知道!開平這一地名是“移駐”來的

開平城是唐山歷史悠久的千年古鎮,留下了極為豐富的史料,然而,開平二字卻非土生原配,是從外地移駐過來,“開平”一詞源於何時?是什麼時間移駐過來的?今天,我們一起揭秘“開平”得名之謎。

太多唐山人不知道!開平這一地名是“移駐”來的


開平最早名標史冊是在漢朝


開平最早名標史冊是在漢朝,即《漢書》載:“高祖十二年,燕王盧綰反,使周勃,樊噲擊綰,破綰軍平定反叛,郝吏民與反者,立皇子建為燕王,設石城縣。”又有《中國曆代行政區劃》載:“右北平郡領九縣,石城、無終、俊靡、徐無、夕陽、昌城、土垠、平剛、廣城。”漢朝之後淹沒於史冊之中,均以右北平代稱。邑人留有《冒雨抵開平》一詩:“瘦馬隨飢僕,迢迢古北平,歧路回積水,寒雨入秋城,地僻炊煙少,年荒酒味更,客懷正無賴,愁見雁南征。”顯然唐之前這裡已有土城、酒家,是去北平途中的食宿之地。至大唐武德之年升為石城縣治,說明至唐朝時,今開平已是這一帶較大的聚落,最“繁華”的地方。《灤縣誌》載:“唐高祖武德元年戊寅,改平州郡為北平郡,臨榆縣東部入蘆龍,西部設石城縣。”


開平曾多次更名


此後至明朝的幾百年風風雨雨,朝代更替中石城縣也經歷多次變更,大唐貞觀十五年復改為臨榆縣,至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改臨榆縣為石城;至北宋宣和年間改石城為臨關縣,又稱臨閭縣;遼時劃入灤州,仍為石城;至金朝時仍為石城;元朝後期,又將石城入義豐,為義豐縣治。這時的開平一帶已更加富饒,有石橋酒店、金色糧倉、綠色瓜架、遍地棉花,邑人留有《秋日》一詩:“秫籬低護老農家,十里西風酒旗斜。秋水夕陽山數點,石橋疏柳路三叉。黃澄歲晚千倉粟,牽裙提衣採棉花。”


明朝時開平為重要的京東三衛之一


明朝時期,開平為重要的京東三衛之一,京東三衛是天津衛、開平衛、三屯衛。《灤縣誌》載:“開平中屯衛,洪武二十九年置於沙峪,永樂元年二月徙至石城,遂廢縣。”又載:“開平城,明之中屯衛也,原設口北寧沙岺,永樂元年,移置石城,元之義豐舊地。”沙峪即寧沙岺,在今內蒙古閃電河南岸一帶。由此可知,開平中屯衛是從內蒙古的北地移來,開平從此得名。


開平中屯衛寓意“開國平安”


朱元璋極為重視對元朝殘部的防衛,在北邊寧沙岺設開平中屯衛,寓意“開國平安”。明成祖為何將這樣重要的軍事駐地轉移到開平呢?原因有二:一是明成祖曾多次親率大軍追擊北元殘部,至明成祖登基時,北邊已經安定,北元已無力南侵;二是明成祖遷都北平,開平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建文帝登基之後,銳意削藩,在削平五王之後,直指時為燕王的朱棣。建文帝令其心腹謝貴任北平都指揮使,掌握軍權,命張昺為北平布政使,掌握行政權,並將燕王府的精銳護衛部隊調往開平,命宋忠率兵三萬駐守開平。


開平多地地名由來


這樣既控制了燕王的精兵,又對北平形成包圍之勢,此時燕王的處境危在旦夕。然而派往北平監視燕王的張信投向燕王,向燕王告密。正在途中的燕王和部下張玉、朱能率領僅能從開平駐地調動的八百士兵,星夜趕回北京起事,用計殺掉謝貴和張昺,所以在開平留下了燕王馬越唐溪的傳說,留下了如今越河的地名。之後,宋忠詐稱禁衛軍士兵的家屬已被燕王殺害,燕王聞訊後,讓禁衛士兵的家屬打前鋒。結果士兵們陣前倒戈,宋忠大敗,開平落入燕王手中。所以,燕王登基,遷都北平之後,極為重視開平,建立中屯衛,派重兵駐守,並在開平外圍設兩處駐軍點,作為開平的崗哨。因明朝時軍隊每甲為十人,兩處各駐兵六十人,因此在開平區又留下了大六甲和小六甲的地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