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他们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中国工程院
院士黄旭华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

今天,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

其中最受瞩目的大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由两位老院士获得。

他们是94岁高龄的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研究员黄旭华,85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庆存

今天,他们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他们是今天最耀眼的“80后”“90后”!

今天,他们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今天,他们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据了解,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每年评审一次,根据《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三大奖每年授奖总数不超过300项。

经学科专业评审组、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委员会三级评审,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

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

其中:

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5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65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2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5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22项(含创新团队1项),二等奖160项。

10名外籍科学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分量最重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分别颁给了中国工程院黄旭华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

院士

他们才是最该追的星!

一起致敬

历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

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永坦:科技可以兴国

今天,他们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近平向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颁发奖章。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我国海域监控面积的

全覆盖提供技术手段;

40年坚守

带出一支“雷达铁军”……

他就是刘永坦!

刘永坦坚信

科技可以兴国,

他一定要实现这个最朴素的愿望。

今天,他们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钱七虎:我的使命就是为国铸造最强盾牌

今天,他们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近平向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颁发奖章。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他用毕生精力成就一项事业,

立起我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体系,

创立了防护工程学科,

引领着防护工程科技创新,

我国铸就固若金汤的“地下钢铁长城”,

他就是战略科学家钱七虎。

今天,他们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钱七虎说:

国家间的军事竞争就像两个武士格斗,

一人拿矛、一人持盾,

拼的是矛利盾坚。

我的使命就是为国铸造最强盾牌。

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王泽山:一条自己的路

今天,他们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近平向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颁发奖励证书。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他在火炸药研究方面的贡献

堪称“中国诺贝尔

60多年,他走一条自己的路,

他就是我国著名火炸药学家,

发射装药理论体系的奠基人王泽山。

今天,他们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王泽山说,

“用科学研究科学”

一条自己的路,

侯云德:认识实践再认识,直到无穷

今天,他们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近平

向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颁发奖励证书。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他与病毒“斗”了一辈子

他痛恨曾夺去长兄生命的传染病,

从小立志学医,不让“猛虎”伤人。道固远,笃行可至;

事虽巨,坚为必成。

他就是我国生物医学领域

杰出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

我国分子病毒学、现代

医药生物技术产业

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

主要奠基人侯云德

今天,他们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跟病毒搏击了一辈子,

侯云德从不懈怠。

“如果让我对年轻人说点什么,

就是要学点哲学。

哲学是规律的规律,在更高层次指导科研。

认识实践再认识,直到无穷。

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赵忠贤:力争提出新的概念、新的理论

今天,他们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近平向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颁奖。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有没有一项工作

能让一个人专注不移38年,

并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兴趣和活跃的思考?

对于赵忠贤来说,

回答是:当然有!

50多年来,除参加国防任务的几年外,

赵忠贤一直从事超导研究,

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今天,他们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赵忠贤说,

力争提出新的概念、新的理论

并且让外国人接受,

真正去引领世界超导研究的发展。

屠呦呦:荣誉越多,责任越大

今天,他们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近平向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颁奖。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带领团队发现了抗疟药物青蒿素,

中国

医药拯救了全世界数百万人的生命。

她曾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她也是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

首位女性科学家。

她就是中国中医科学院

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

今天,他们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

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

作为抗疟首选方案。

正是传统中医药的宝贵价值

和屠呦呦对于国家使命的忠诚之心,

让世界疟疾感染者免于病痛,

重获新生。

“荣誉越多,责任越大,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于敏: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

今天,他们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近平向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

科学院院士于敏颁奖。

他的名字绝密了28年

他和许许多多有名、无名的“核卫士”一道,

实现了“氢弹突破和武器化”,

挺立起新中国不屈的脊梁。

他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

我国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

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

19

99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于敏。

今天,他们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一个人的名字,

早晚是要没有的,

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

便足以自慰了。

于敏说。

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张存浩: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今天,他们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近平向获得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颁奖。

张存浩,著名物理化学家,

我国高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

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一位留美高材生,

国家最需要的时候,

毅然回到当时条件还十分艰苦的祖国

今天,他们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回国后,

做了这么多任务性科研,

有没有关注过自己的科学兴趣?”

曾有记者这样问他。

张存浩坚定而从容:

“从青年时代起,

为自己树立的最大科研人生理想,

就是报国。

国家的需要,

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程开甲:刻苦学习、顽强攻关、勇攀高峰

今天,他们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近平向获得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开甲颁奖。

50多年前,

中国西部的戈壁上空腾起巨大蘑菇云,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声东方巨响的背后

有一个传奇的名字——程开甲。

程开甲,我国著名物理学家,

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

1999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

今天,他们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程开甲曾在一篇文章回忆道:

我们艰苦奋斗的传统

不仅仅是生活上、工作中的

喝苦水、战风沙、吃苦耐劳,

更重要的

刻苦学习、顽强攻关、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

是新观点、新思想的提出和实现,

是不断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

今天,他们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科技星空

群星闪耀

我们铭记他们的名字

感恩他们的奉献

传承他们的精神

他们,才是最该追的星!

致敬!

今天,他们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黄旭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正是他带领我国一批科研人员隐姓埋名,刻苦攻坚,让中国人有了一柄不再受人威胁的“利剑”。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黄旭华“共和国

勋章”。

今天,他们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黄旭华 资料图

1926年,黄旭华生于广东海丰县。1958年,我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 黄旭华秘密赴京,被任命为核潜艇研制总工程师。

此后30年,他始终没有告诉家人工作内容,外界亲友更是完全不

知道他在哪,在做些什么。唯一的联系方法就是一个编号为145的内部信箱。直到2013年,他的事迹逐渐“曝光”,亲友们才得知原委。

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黄旭华曾顺道探视老母,95岁的母亲儿子对视却无语凝噎。此时距离他们母子分别已有30年,62岁的黄旭华也已双鬓染上白发。黄旭华的父亲到去世都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做什么。

今天,他们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黄旭华在葫芦岛试验基地(1988年3月4日摄)。

为了不受外国列强的欺凌,中国人必须研制出自己的核潜艇,但研制难度极大:没有人见过真正的核潜艇,他们仅有的实物材料是两只从国外带回来的儿童核潜艇玩具模型。

即便如此,科研人员也一丝不苟开始了研究。通过计算、对比,他们发现玩具模型与搜集到的媒体资料数据吻合,这让所有人都信心大增。研制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是一次挑战。当时没有电脑,所有数据只能靠算盘和计算尺。常常为了一个数据, 他们会日夜不停地计算,争分夺秒。

终于,在黄旭华和所有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下,1970年,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至此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在科研试验过程中,黄旭华经常身先士卒。1988年,某新型号的潜艇在研制最后阶段必须进行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深潜试验,风险很大,任何一条焊缝,一条管道,一个阀门, 若承受不起海水压力,都会造成艇废人亡。黄旭华不顾劝阻,执意要求一起进艇下潜。

核潜艇开始是以50米、10米下潜,后来陆续5米、1米慢慢越潜越深, 快到300米时, 潜艇顶壳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多个位置咔咔作响。这样的声音在水下300米深处令人毛骨悚然。黄旭华镇定自若, 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 直至最后胜利。

今天,他们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成功后, 黄旭华兴奋地拿起笔写了几个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如今,中国核潜艇已经劈波斩浪,遨游在深蓝的大洋之中,为保卫祖国和世界和平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气象预报事业“泰斗”曾庆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庆存是我国气象预报事业的泰斗,他在国际上首创了半隐式差分法,成功用于短期数值天气预报,开启了数值天气预报应用的先河。

今天,他们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曾庆存 供图:中科院大气物理所

如今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支持下,我国的天气预报整体准确率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大大降低了气象灾害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损失。因为杰出的成就和贡献,2016年,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授予他该组织的最高奖—国际气象组织奖。

去年曾庆存接受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专访,讲述自己成长和从事科研的心路历程。此次获奖前夕,他告诉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心情平静如常,又激动不已。平静的是“喜见国家强盛日,青灯伏案夜安心”,激动的是心血勤研对国家人民和大气科学的发展有些作用。他说:感谢党和

国家人民的栽培,感谢同志们对自己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帮助。

1935年,曾庆存出生在广东阳江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952年,他顺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之后又响应号召,改学气象学科。大学毕业之后,曾庆存被选派进入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学习,师从著名气象学专家基别尔。也是在这里,他取得了在气象领域开展数值预报的巨大突破。

今天,他们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曾庆存在锦屏水电站现场指导 供图:中科院大气物理所

当时,国外科学家们已经尝试开展数值预报,即根据大气动力学原理建立描述天气演变过程的方程组,输入观测资料作为初值,用计算机数值求解来预测未来天气。但预报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原始方程组包含需要计算的大气要素变量很多,例如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速等等,又包含有涡旋和各种波动的运动过程,计算非常复杂。

曾庆存几经失败,苦读冥思,终于悟通关键所在,首创出“半隐式差分法”数值预报。这项成果立即在莫斯科世界气象中心应用,预报准确率前所未有地提升到了61%。自此,数值预报才成为气象预报的主要方法。

回国后,曾庆存又在气象卫星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1974年他发表了长达30万字的专著《大气红外遥测原理》,为利用卫星进行气象监测打下了理论基础。直到今天,这一理论都没有过时,确保

我国的气象遥感技术处于全球领先的国家行列。

今天,他们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曾庆存正在作报告 供图:中科院大气物理所

如今,85岁高龄的曾庆存还坚守在科研一线。只要身体允许、没有出差,他几乎天天会去大气物理所的办公室,看看青年科研人的研究进度,听听他们的想法。他一直在关注青年科研人的成长,为他们取得的每一步成就而喜。

来源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整理:张小松 中国青年报·中青网 记者 邱晨辉 张茜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长安街知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