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不信由你|能從無形中摸到皇帝的脈,真高手啊

明朝洪武年間,江蘇桃花塢鎮住著兩個年輕人,一個張百靈,一個羅新敏,兩人是拜把子兄弟。張百靈致力於經商,羅新敏卻愛走科舉做官之路。幾年之後,張百靈成了腰纏萬貫的大商賈,羅新敏也成了京城大官。

一日,羅新敏向朝廷告假回家為亡父辦理喪事。兄弟倆一見面,便親熱得不得了,相互問寒問暖之後,張百靈便問道:“羅賢弟在京城裡最近可有何見聞?”

羅新敏先講了些京城裡的軼聞趣事之後,又道:“洪武皇帝新近寫了一首詩。”他將那詩背誦了一遍;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猶披被。”

信不信由你|能從無形中摸到皇帝的脈,真高手啊


張百靈一聽,大驚道:“凶兆又露了端倪,皇上可能龍顏大怒,不久就會收拾一部分官員和江南富翁了。你我兄弟應未雨綢繆,採取對策方法!”

羅新教急忙道:“計將安出?望兄長教我!”

張百靈語氣果斷:“賢弟辦完喪辛回到京城後,每天都要早起,到皇宮裡去幫助御馬廄裡的官員去馴馬餵馬,自然便可避禍。至於恩兄我呢,也想好了妥善之策。”

信不信由你|能從無形中摸到皇帝的脈,真高手啊


羅新敏牢記張百靈之言,回到京城後,果真天天早起,到御馬廄去馴馬,梳理馬毛,甚至還打掃馬糞,一直忙乎到景陽鐘響起,才趕去上朝。在家鄉的張百靈仗義疏財,拿出金銀,修橋補路建學堂,還慷慨資助孤獨貧困人家,不到半年便把百萬家產疏散乾淨。

不到一年,朱元璋果真開了殺戒,朝中如李善長、藍玉等功臣元老多被誅殺,江南豪富大族一個接一個地被抄家滅門,而羅新敏與張百靈卻無災無難,安然無恙。

羅新敏很佩服仁兄張百靈的足智多謀,競從皇上的一首詩中嗅出了氣味,見機行事,真算得上是有遠見的了。

信不信由你|能從無形中摸到皇帝的脈,真高手啊


羅新敏由於處處謹慎,公務勤勉,被朝廷授為吏部尚書。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常在河邊走,難免要溼鞋。還沒出三年,由於羅新敏一時的疏忽,因一件小事觸怒了朱元璋,被罷官還鄉,成了一介布衣。

原來羅新敏任吏部尚書時,江南的地方官員都竭力奉迎巴結他,每年都給他送些禮物當作“歲敬”。可是,羅新敏削職還鄉之後,連當地小小的一個縣丞、主簿再也不瞅他一眼,對他不理不睬了。只剩下了個張百靈,還仍然如舊,常來常往,甚至於送些錢糧來接濟羅新敏。面對這種狀況,羅新敏慨然嘆道:

“當年尚書著烏紗,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大小官吏,都來錦上添花;

如今草民穿布衣,情全無,義全無,只有故友舊交,不忘雪中送炭!”

信不信由你|能從無形中摸到皇帝的脈,真高手啊


羅新敏每天唉聲嘆氣,甚至落下淚來。張百靈見了,知道這位賢弟還留戀官場,便關心地問道“賢弟呀,你還想回京城去做官嗎?”

羅新敏應道:“我一個讀書人,別無謀生之計,只有做官是唯一道路。舍此,我還能幹什麼呢?這樣下去,我不被這些勢利小人氣死、也會因不會生計而餓死呀。”說著又潸然淚下。

張百靈勸慰道:“賢弟不必傷感,依我之見,你若想官復原職,易如囊中取物耳!”說著,便湊上前來,附在羅新敏的耳邊,細細地交代了一番。

信不信由你|能從無形中摸到皇帝的脈,真高手啊


這一番話直把個羅新敏說得連連,點頭,破涕為笑,拍掌稱妙。羅新敏雖罷官被遣回家鄉桃花塢鎮,家眷卻還留在京城。他按照張百靈面授的機宜,寫了一封家信,由張百靈化裝成一個家人的模樣,將信送到了京城。張百靈到了京城之後,瞅準了吏部侍郎姜華文與眾位大臣上朝的機會,在午門前把家信呈給了姜華文,並請他轉交給羅新敏的家人。

信不信由你|能從無形中摸到皇帝的脈,真高手啊


姜華文得到書信,由於很多大臣在場,因而不敢隱瞞犯官的信件,怕引起懷疑,便啟奏了皇上。朱元璋拆開信看了,見信中充滿了羅新敏自我責備的言語,又追述了皇上對自己的恩德,告誡家人不可有任何怨言。朱元璋看了信,對羅新敏的忠誠十分感動,觸發了惻隱之心,下了一道聖旨,又將羅新敏官復原職。

通過“避禍”和“復職”這兩件事,羅新敏對張百靈佩服極了,他慨嘆道:“張百靈這個人太高明瞭,他是一個會摸皇上脈搏的人!”

信不信由你|能從無形中摸到皇帝的脈,真高手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