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宿州蚌埠最美12大古鎮古村,有你家鄉嗎?

1 龍城古鎮

皖北宿州蚌埠最美12大古鎮古村,有你家鄉嗎?


蕭縣龍城鎮是中國書畫之鄉和“龍城畫派”的中心和發源地。現在的龍城鎮由古蕭城和古龍城各自遷徙後合成,城中心有鳳凰山和明山,海拔分別為252米和290米;另有姬村山、龍山、老虎山、梅山、鶴山等。轄區有龍河、老岱河、新岱河、閘河,還有龍湖、岱湖、帽山水庫等。轄區附近有距今800餘年的聖泉寺,始建於北宋年間,鄉賢竇師道在此隱居,並修築拱翠堂,明清時期亦有修擴,歷來是遊人雅士流連之地。龍城鎮歷史悠久,人文底蘊豐厚,山水田園優美,交通便利,民風淳樸,發展勢頭強勁。


2 符離古鎮

皖北宿州蚌埠最美12大古鎮古村,有你家鄉嗎?


埇橋區符離鎮位於宿州市區北約十公里,具有2000餘年的輝煌歷史,曾為州、郡、縣三級政府所在地,是中國燒雞之鄉、白居易故里,206國道、101省道、302省道等高等級公路穿鎮而過,京福高速、泗永高速公路分別在鎮區西部、南部開口,符夾線、京滬線等鐵路在此交會。近年來,符離鎮因地制宜,依託深厚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農副業產品資源,大力發展工農業,加強城鎮化建設和管理,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成為皖北地區一顆璀璨的明珠。


3 泗城古鎮

皖北宿州蚌埠最美12大古鎮古村,有你家鄉嗎?

皖北宿州蚌埠最美12大古鎮古村,有你家鄉嗎?


泗縣泗城鎮歷史悠久,古名夏墟,又稱禹墟,傳說是大禹的封地。泗城鎮環擁泗城,地處泗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接新汴河,北依奎濉河,104國道縱貫南北,303省道橫穿東西,交通便捷。該鎮大部分村(居)委均有泗州戲、花鼓戲班或嗩吶班,演出深受百姓歡迎。該鎮的木板年畫、花鳥魚蟲剪紙、彩燈、風箏、吹糖、捏麵人等傳統文化藝術得到很好地傳承和發展,地方特色濃郁。


4 白土古鎮

皖北宿州蚌埠最美12大古鎮古村,有你家鄉嗎?

皖北宿州蚌埠最美12大古鎮古村,有你家鄉嗎?


位於安徽宿州蕭縣白古鎮,因地下蘊含豐富白瓷用的陶土而得名,在唐宋時是中國南北瓷業交流的重鎮。白土鎮是安徽省第三批千年古鎮,有天門寺、蕭窯遺址、花甲寺遺址、費村、馮樓漢墓遺址、西域遺址、宋墓遺址、蘇軾得石炭歌處等景點。


5 大澤鄉古鎮

皖北宿州蚌埠最美12大古鎮古村,有你家鄉嗎?

皖北宿州蚌埠最美12大古鎮古村,有你家鄉嗎?


大澤鄉鎮,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下轄鎮。大澤鄉得名於行道途中的一片低窪湖泊,是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的發生地。有涉故臺等景點。


6 閔祠古村

皖北宿州蚌埠最美12大古鎮古村,有你家鄉嗎?


閔祠村位於埇橋區曹村鎮,是孔子弟子閔子騫晚年生活的地方,修有祠堂閔祠,故而得名。閔祠村是中華孝文化之鄉,擁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閔子騫祠堂、閔子墓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臺寺遺址,具有發展旅遊業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


7 潼城古村

皖北宿州蚌埠最美12大古鎮古村,有你家鄉嗎?


潼城古時為一座古縣城——僮縣(現山頭鎮潼城村),始建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僮縣 以僮水為名。《水經注》曰:僮水首受僮坡水,東北流經古城北,屬泗水郡管轄。公元117年(漢武帝24 年)劃歸臨淮郡,2003年被泗縣人民政府立牌為潼城遺址。


安徽,蚌埠,別稱珠城。

史載蚌埠“古乃採珠之地”,素有“珍珠城”美譽。

這片皖北大地上,如今也遺留著不少古鎮老街,述說著悠悠千百年故事。

一起來看看有最美記憶的5處古鎮古街。

1 龍亢古鎮


皖北宿州蚌埠最美12大古鎮古村,有你家鄉嗎?


懷遠縣龍亢鎮俗名上集,歷史悠久。由於它處於淮河最大的支流渦河北岸,水運方便,經濟發達,漢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建龍亢縣。說起龍亢鎮,當地人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糾正外地人的發音:“龍亢”的“亢”不讀“抗”,而讀“缸”,意為龍的頸部。龍亢鎮名兩千多年不變,不難看出其在歷史上的戰略地位。還有,東漢初年,桓氏祖孫“三代御先生,五代帝王師”更是讓居民津津樂道。

這裡遺存著大量的歷史古蹟和地名文化歷史,如:桓傅故里坊、桓公墓、龍亢古城遺址、烈女碑、古象牙化石、新四軍淮上行署舊址等。

皖北宿州蚌埠最美12大古鎮古村,有你家鄉嗎?


皖北宿州蚌埠最美12大古鎮古村,有你家鄉嗎?


懷遠縣龍亢鎮新龍大街南,有一條小巷名火神巷,當年新四軍淮上行署舊址就坐落在巷內的一座小院裡。

皖北宿州蚌埠最美12大古鎮古村,有你家鄉嗎?


桓傅故里石坊位於懷遠縣龍亢鎮渦河北岸,是後人為紀念經學家桓榮所建的石坊。另有桓氏墓:位於龍亢鎮關廟村唐莊東南200米處,系東漢經學家桓榮家族墓。墓共兩座,俗稱雙崮堆。

皖北宿州蚌埠最美12大古鎮古村,有你家鄉嗎?


據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龍亢還只是一個小村莊,隨著居住人口增多,逐漸演變成集市。公元前137年,漢建元四年置龍亢縣。一條古官道在這裡縱貫,北通徐州,南達壽春,與自西向東穿境而過的渦河十字交叉,形成了便利的水陸交通運輸體系。


2 長淮衛古鎮

皖北宿州蚌埠最美12大古鎮古村,有你家鄉嗎?


皖北宿州蚌埠最美12大古鎮古村,有你家鄉嗎?


長淮衛古鎮,位於蚌埠市龍子湖區邊陲。

古鎮建於唐宋時期,是千年淮河的重要商貿、貨物集散地。明代朱元璋建中都鳳陽,將長淮定為中都八衛之一,取其名為長淮衛,與當時天津衛、威海衛統稱全國三大衛。它的由來,大有玄妙之處。史書記載,在隋唐時期,長淮衛僅是淮河的水中之洲,為南滄衛的一個汛地。隋朝末年,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相傳,楊林在南滄衛設武科場,四周佈下伏兵,邀約各路義軍前來比武,然後炮轟武科場,火焚南滄衛,迫使一些居民北移到淮河的水中之洲。因該洲細沙遍地,質輕色白,一遇風起,便成團飛舞。有人把水中之洲戲言為“粉團”洲。直到宋朝,南滄衛才正式改稱為“粉團洲”。

舊時的長淮衛,是鳳陽通往蚌埠及淮北各地的官路,淮鹽也通過長淮運往各地,一度商賈雲集,長淮街上擁有80多種行業。新中國成立前,這裡就有“小上海”之稱,是周圍縣區農副產品集散地。僅街北頭的淮河碼頭,就有“白天千杆桅,晚上萬盞燈”之說,並留下了“長淮八景”、“城隍廟”、“十王四妃墓”等名勝古蹟。


3 曹老集古鎮

從蚌埠城區北跨淮河,有一座千年古鎮曹老集。據傳為曹操打仗屯兵之處,故稱曹老集。

漫步淮上區曹老集,在古井幽深與斷碑殘字之間,常常會與曹操“不期而遇”,令人感受到一代梟雄的戎馬倥傯,也親眼見證那一度湮沒的富庶與繁華。

皖北宿州蚌埠最美12大古鎮古村,有你家鄉嗎?

明嘉靖年間編纂的《宿州志》稱:“曹老營距靈璧縣西南一百三十五里,三國曹操屯兵於此。” 當年曹操屯兵處,今日重點文物區。現有古鎮文物點18處如東郢古井、周臺村侵華日軍炮樓、大常郢村遺存、大常郢村窯廠墓葬群、廟東墓葬群顧溝沿顧氏家族墓、小臺子唐宋遺址、大臺村遺址、廟東臺地遺址等。這些文物點在時間上,從漢代跨度到現代。

皖北宿州蚌埠最美12大古鎮古村,有你家鄉嗎?


皖北宿州蚌埠最美12大古鎮古村,有你家鄉嗎?

東郢古井位於曹老集鎮周集片南郢村東郢組東北200米,磚結構,口徑71釐米,相傳為三國曹操屯兵於此地時所掘的七十二井之一,是考證曹操屯兵淮河流域的重要資料。古井幽深,似映射出一代梟雄的戎馬倥傯;斷碑殘字,正見證了一度湮沒的富庶繁華。

4 西崗古街

坐落在蚌埠市懷遠縣荊山腳下的西崗古街,擁有久遠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和獨特的建築。

古街在懷遠老城西南的西門崗,長約500米,南北走向,北接衙后街老含美學堂,南至荊山名勝古四眼井。街寬4米,街心並排鋪有三行一米多長的花崗岩條石,沿街兩側多為清末民初的古民居。


皖北宿州蚌埠最美12大古鎮古村,有你家鄉嗎?


高大的門樓、拱形的過街天橋、房頂一色的魚鱗小瓦、路旁殘留的古牌坊……一切都在訴說著昔日的興盛與繁華,漫步古街,回味無窮,老街的古韻、靜謐、繁華等都值得品味。

沿古街最有特色的建築,當數原租界區含美學堂、民望醫院和民康醫院的古建築群。這些歷經百年滄桑的古樓,雖只餘十數棟,但那雕樑畫棟、飛簷翹角間,無不展現出中國氣勢恢宏的民族建築風格。

步入古樓內部,又是一片天地:醒目的壁爐、轉梯、連通門、百葉窗、地下室,張揚著歐式建築的風韻。它們是皖北地區保存較好、規模最大的中西合璧的古建築群。


皖北宿州蚌埠最美12大古鎮古村,有你家鄉嗎?


樓與樓之間曾廣種名貴花木,其中現存百年以上的銀杏、石楠、松、柏、樸、桂、臘梅等30餘株。據說,迎曦樓旁的古銀杏不僅歲歲果實累累,樹中還曾生出碩大的樹乳。“知桂軒”古樓旁的百年金桂、銀桂,根深葉茂、生機盎然,每年花開二度,清雅幽香不絕。有人說,懷遠花鼓燈歌裡“一年兩季桂花香”,唱的其實就是這裡的古桂樹神。

古街中段有條“三山巷”,深約50米,盡頭是一眼古井。該古井是西門崗千餘居民的公用水井。這裡的井水清冽,大旱不竭。清末洋人圈地時,把古井也圈進了租界,並多次修砌院牆,居民屢毀。最後,洋人的院牆不得不拐了個“u”形的彎,放棄了霸佔古井。因井在死巷子內,三面靠山牆,故稱“三山井”。


皖北宿州蚌埠最美12大古鎮古村,有你家鄉嗎?


古街南首的四眼井,是淮上聞名遐邇的古井。據清《懷遠縣誌》載:“四眼井在察院前,泉出荊山,邑人將井鑿四孔,以便汲取,泉味甘冽,官民利之。”


皖北宿州蚌埠最美12大古鎮古村,有你家鄉嗎?


漫步在歷經百年滄桑的街道,追尋歷史的光影,用心體會古街西崗靜謐與繁華交錯的魅力。

5 谷陽古城


皖北宿州蚌埠最美12大古鎮古村,有你家鄉嗎?

谷陽古城,現為遺址。位於固鎮縣城南一公里,澮河南岸,京滬鐵路西200米,屬連城鎮前臺村。距今兩千多年,主體為四方土城,每邊城牆長約1000米,城有四門,且都居各邊正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谷陽城建於西漢初,唐顯慶元年省谷陽入蘄縣,其間多次更名,北魏太和年間,改谷陽城為谷陽鎮,俗稱谷鎮,後逐步演變為今名固鎮。谷陽城遺址比周圍高出約3米,城牆殘高平均3.5米,上寬20米,基寬30米。城內文化層厚度達3.5米。遺址地表遍佈漢代碎磚瓦、碎陶片等,還出土過陶拍、陶豆、石礎等器物。遺址內現大部分為耕地,北部有一所谷陽小學和一些居民房。想了解更多,請關注順風愛旅行,我們下期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