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漆橋孔氏家族概述

世運有變遷,詩禮無歇絕。

鳧繹雲勃興,雁湖波皎潔。

中原勢已傾,南渡疆復裂。

故鄉隔烽煙,回首空鳴咽。

我聞遊子山,曾留聖人轍。

棲皇適楚都,救世至今切。

爰居復爰處,俎豆幸無缺。

循牆守舊銘,子弟勤誦說。

耕稼餒在中,勿嘆謀生拙。

憂道不憂貧,飢寒勵豪傑。

高淳漆橋孔氏家族概述


這首詩名叫《卜居遊山鄉》,作者是高淳孔氏的始遷祖孔文昱。這首詩以“世運有變遷,詩禮無歇絕”為總領,追述了家族變遷史,指出了背井離鄉、遷徙輾轉及定居遊山鄉的原因,道出了自己持家的行為和主張,表達了自己對祖先的崇敬,對故鄉的思念,對孔氏家風努力傳承的願望。而經過幾百年的繁衍傳承,自明朝以來高淳漆橋孔氏都以“亞於闕里”著稱。

孔氏平陽派溯源

據《孔子世家譜》記載,後唐同光二年,唐襲封文宣公曾孫孔檜,遭逢孔末之亂,從曲阜逃了出來,到遠處避難。孔檜南下至吳越之地,以教書為生,就寓居在了溫州的平陽縣。孔檜生有三子:演、湙、泗。孔演:居平陽縣城,即平陽派長支。孔湙:平陽派二支之祖。宋元時期多居本縣昆陽鎮,後傳至五十四世前後,多有家於任所而外遷,大多在外做教諭、教授、學正之類的教職,二支分支繁多,是平陽派最興旺的一支。孔泗公:平陽派三支之祖,世亂隱居瑞安大曰。漆橋孔氏就是孔湙的後代,屬於平陽派二支。

家譜記載世系傳承如下:

三十九世 孔策 文宣公,子三振、拯、鬱

四十世 孔鬱

四十一世 孔述

四十二世 孔檜,平陽始祖,子三演、湙、泗

四十三世 孔湙,字晦堂,隱居平陽,傳家學,以尚書教子,子四汾、源、溢、和

四十四世 孔源,號浚齋,賜同學究出身,登封尉以憂棄官,累遷全椒曲阜二縣主簿,皆不就,以秘書少監致仕,遷居汝州,子一實

四十五世 孔實,字延範,號從齋,贈太常丞,子一會

四十六世 孔會,字宗元,號融齋,從仕郎處州麗水縣令,子一平

四十七世 孔平,字若矩,汝州教授,子二彥、逵

四十八世 孔逵,字景達,號迫齋,又名端逵,子一公志

四十九世 孔公志,歸徙溫州,建炎初教授濟州助教,紹興間上書抵和議,以會稽簿尋為令,五年侍帝改溫州,請依故宅而居,帝許之,拜奉禮郎,子一師古

五十世 孔師古,迪功郎,處州司戶參軍,子一元炳

五十一世 孔炳,字魯文,國學齋長,贈儒林郎,子一貴敬

五十二世 孔貴敬,字伯讓,國子補舉,寶慶二年進士,授國子監丞,奉詔進香闕里,子三漟孫、潼孫、淐孫

五十三世 孔潼孫,字宗善,號約齋,國子上舍,德祐末除建康路教授,著《五經四書正義》,子四文昇、文昪、文得、文昱

五十四世 孔文昱,字晦之,號遷邵,世稱五四解元,主奉採石書院祀事,遷居漆橋,為漆橋孔氏始遷祖,子五載賢、載良、載能、載正、載明

孔檜傳至十二世孔潼孫,因為做官,於宋德祐末(1276年)為建康路教授,因舉家金陵。“至元二十八(1291)年,以公事赴大都,卒於臨清驛,葬於驛之後。”長子孔文升以家貧不能復歸平陽,遂娶於溧陽沈氏。四子孔文昱便跟著大哥在溧陽長大。孔文昱長大後,離開溧陽外出遊歷,“厯胥河,吊楚城,踰綿山,尋古遺蹟。抵漆橋,愛其山水之勝,徘徊不能去,曰:林囗之雅,無踰於是。若擇裡而居是,真可以卜築也。”(《漆橋孔氏宗譜》)又娶者家橋諸氏,“乃復歸溧陽,辭兄告墓,奉譜以居”。當時漆橋還屬於溧水縣,直到明弘治四年,割溧水分設高淳縣,於是漆橋孔氏都成為高淳人,孔文昱就成為漆橋孔氏的始遷祖。而據考證,孔文昱遷居漆橋可以推測是在1315年前後。

高淳漆橋孔氏家族概述

漆橋孔氏的繁衍與遷徙

自文昱公以來,子孫繁衍益盛。萬曆四十年(1612年)時,即有近四千漆橋孔氏族人。歷經明清鼎革之後,康熙六年(1667年)仍有五千餘丁,在康乾盛世之後,至嘉慶十年合族續修家譜時“已有族丁萬餘”(《漆橋孔氏宗譜》)。根據《高淳縣誌》記載,嘉慶十四年(1809年)時,高淳縣有人口156535人,按嘉慶十年的“萬人”計,孔氏族丁約為高淳縣嘉慶十四年人口的6.4%。可以說,在當時早已成為高淳的大姓了。

清末吳壽寬著《高淳鄉土志》記載,“全縣姓氏以邢、孔、趙、李、陳、吳、唐、孫、楊、夏、韓、魏、谷、張、劉、史、葛、王、卞、周等居多,其他姓氏為數較少”。則可見,清末孔氏為高淳大姓。 到1982年人口普查時,全縣總人口為391624人,有姓氏460個(單姓456個,複姓4個),孔姓有22650人,佔全縣總人口的5.78%,人口僅在陳、王二姓之下,主要分佈在漆橋鄉、固城鄉、古柏鄉、東壩鄉。 2008年經有關部門統計孔姓人口有23637人,佔全縣總人口424705人的5.57%,人口總數排名第三。

孔文昱遷居高淳漆橋,故被奉為高淳始祖。孔文昱的兒子則被奉為太祖。孔文昱生五子,長載賢、次載良、三載能、四載正、五載明。長子載賢后代譜載傳6世而絕。次子載良,載良長子希英一脈,傳至興字輩而絕。三子載能,載能之曾孫公亨移居太平採石。四子載正一脈,再傳三世而絕。

載良與載明的後代,傳至五世,分為十四派。分別為:孔公誠,行尚一;孔公誼,行尚二;孔公源,行尚三;孔公俊,行尚四;孔公達,行尚五;孔公能,行尚七;孔公智,行尚八;孔公禮,行尚九;孔公大,行安一;孔公謐,行安二;孔公約,行安三;孔公紹,行安五;孔公宥,行安八;孔公良,行定五。

傳說為文昱公卜陰宅時,曰:上三尺富貴雙全,代代有兒孫入朝為官;下三尺丁財兩旺,後裔有三鬥三升芝麻之數。公說,惟願人丁興旺。故選擇下葬三尺。葬日,突風雨大作,俄頃天晴,棺木無蹤,墓穴亦平,人皆謂之天葬。後子孫繁衍日盛,終至全縣有七十二村姓孔,如今子孫遷徙,又增至八十幾個村。漆橋孔氏的發源地在漆橋,故被稱為漆橋孔氏,而在早期就有人遷到固城居住,故後來的聚居的村莊主要圍繞在漆橋和固城兩地。經過歷代遷徙,如今散居在高淳的漆橋鎮、固城鎮、東壩鎮、古柏鎮、陽江鎮和椏溪鎮、溧水縣、溧陽縣、宜興市、安徽省無為縣和含山縣等地。

族人居址

尚一公房:漆橋鎮:漆橋村、走馬埂、硯瓦宕、早御巷、曹村、夏家塘

東壩鎮:厚村、柏村、孔家、小莊

固城鎮:劉家隴、梅詩墩、下莊

其它:孔家莊、段頭、丁檀村、正覺寺、椏溪,溧水縣孔家、沙河村、唐邵村

尚二公房:居上莊

尚三公房:居李家莊

尚四公房:固城鎮遊山村、後幹東村、田家村,漆橋鎮後皋村,上岙村、莊裡村

尚五公房:漆橋鎮界墟、保城、古樓巷,固城鎮上莊

尚七公房:溧水章山下,漆橋鎮油榨村、後皋村、保城,固城

尚八公房:漆橋鎮曹村、嘶馬村、油榨村,定埠、溧水楊家橋、溧陽箬帽墩、安徽含山孔村、安徽無為

尚九公房:漆橋村、固城鎮小汪家

安一公房:固城鎮三莊、中村、下城埂、雙河口、周崗、南圩村、江林村、煤場、垟屋、沙灘頭、殷家崗、前幹東村、橋頭

安二公房:固城鎮瑤園、紫羅城、限馬宕、垟屋、周家莊、北莊、馬埠墩、路西村、漆橋(彥倫公)、陽江鎮孔家拐、古柏孔陽村

安三公房:東壩鎮山凹、八房頭、胡家碾、洪村、新村,宜興大浦鎮

安五公房:固城茶壺灣

安八公房:陽江鎮獅樹村

定五公房:陽江鎮孔家拐

漆橋孔氏宗譜

後唐同光二年(924年)平陽派始祖檜公遷居溫州平陽,其後三百年間,也有簡單的譜牒記錄世系子孫。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五十一代孔煥深感記錄缺失嚴重,於是輯續家譜,版於家塾。其後五十四代孔文升自遷居溧陽後,又於大德三年(1299)續修家譜,並請趙孟頫作序。元至治三年(1323年)平陽五十五代孔林續修家譜。原先溧陽和漆橋共有譜牒,但五十五代之後世系缺而未續,漆橋孔公約、孔彥倫曾有志修譜,但未成。漆橋孔氏家族真正意義上的編修家譜實際上始於明朝成化年間,從明成化算起,至今共進行了七次大修。

一修,明成化辛丑譜。成化十七年(1481年)六十代孔承敏自武陵任上還,與孔承諒、孔承瓚完成了修譜之事。而正好溧陽孔彥季也續修了家譜,於是兩處合參,刊為一本,補充了這其中一百八十二年之缺。而這成化譜則是漆橋孔氏的第一部譜牒。

再修,明嘉靖丙辰譜(1554年)。七十五年後,由於擔心家譜散亂丟失,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孔宏沂與孔貞慎、孔貞戩、孔貞忱才又謀劃續修家譜。嘉靖譜於譜制上更為完備,在歐陽衢作的序中寫到這次譜牒的內容:“於遷溫則表其系之曰溫,於遷淳則表其系之曰淳,以別其支派之分流,而自漆橋十二世,凡長幼、親疏、嫁娶、姓氏、生年、卒葬罔不備書。”

三修,明萬曆壬子譜。萬曆四十年(1612年)修的萬曆譜距嘉靖丙辰譜又有五十六年。萬曆三十八年,孔貞言首先倡議修譜,而在孔聞聘、孔尚可、孔尚望、孔尚謙、孔尚質的幫助下經三年才完成。此次修譜由於得到了孔文升手編的《類稿》,而使遷溫列祖的事蹟得到了豐富。

四修,清康熙甲申譜。而在九十多年後,歷經了朝代的鼎革,漆橋孔氏族人已有七千多人,族人繁盛,僅次於曲阜。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孔興楷、孔毓儀二人赴曲阜拜謁林廟,衍聖公孔毓圻給劄付,委任二人為族長,命他們負責修家廟、續譜牒。康熙四十年開始籌備修譜,至康熙四十三年而功成,是為康熙甲申譜。康熙四十二年,孔毓儀寫信請平陽派江陰支的孔毓璣來協助修譜。在孔毓璣的幫助下,編次世系及傳記雜文,補其缺遺,訂其訛謬,歷經五月而告成。這次孔毓璣又負責撰寫了大部分的人物傳記,彌補了缺少以前人物事蹟的缺憾。康熙甲申譜續修的參與人數有二十六人之多,領導有方,分工明確,修得甚為完備,還請到了衍聖公孔毓圻為之作序,奠定了後來家譜的藍本。雍正十一年(1733年)衍聖公委任衍志公抵漆橋清查丁數聯合大宗,正值三十年小修之季,二公又續以草譜。

五修,清乾隆乙亥譜。乾隆二十一年(1755年),族人又慮日遠日疏,乃由孔毓駒與孔繼年任主修,聯合各房三十多人共同完成於乾隆二十五年(1759年),是為乾隆乙亥(1755年)譜。

六修,清嘉慶丙寅譜。嘉慶十年(1805年)春,孔毓申、孔廣英等赴曲阜呈請遵照舊規修纂支譜,次年而修成嘉慶丙寅譜。至此則“子姓相衍,萬有餘丁”。

七修,清光緒丙子譜。同治十三年(1874年),孔廣漢、孔昭雲等為修譜事赴曲阜,蒙賜宗規條規,光緒二年(1876年)家譜修成,是為光緒丙子譜。

民國十七年,孔族中人倡修合族大譜,幾經籌備,於民國十九年在孔廟開館,正式進行。全譜成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十一月,由孔德成任總裁,歷時七年而成。而漆橋支則由孔繁明等參加赴山東曲阜謁孔廟代表團,並受到了衍聖公孔德成的接見。在四五十年代各房又各自續修了草譜,可惜最終並未得以刊印成支譜,而且後來流失嚴重,至今存世不多。

2003年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在南京召開了蘇南地區續修工作籌備會議,隨後高淳地區的續譜工作展開。2004年9月高淳地區完成登記表交接手續,有族人二萬三千多人,共登記族人一萬四千九百九十四人。高淳地區族人眾多,由於民國譜沒有按村落分敘,而民國時期一沒有地方支譜修成,給本次接續帶來極大困難,故在新修成的《孔子世家譜》中,平陽派二支高淳部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由於部分村莊及族人對敘譜不積極,故在新譜中只收錄了65%的族人,二是列入待考支的族人眾多,很多家庭沒有能和上代接敘上。

高淳漆橋孔氏家族概述

漆橋孔氏宗祠

漆橋的孔氏宗祠名叫至聖家廟,又稱闕里分祠、至聖孔子廟、孔氏宗祠等。在高淳縣漆橋村漆橋老街中路西向。

自從公元1292年孔文昇離開金陵寓居溧陽後,由於離曲阜道遠,跋涉艱難,其子孔克齊與父親孔文昇便在溧陽以家產創建了家廟,以便春秋祭祀。

在孔文昇四弟孔文昱遷居高淳後(約公元1305年),孔文昱的五個兒子孔載賢、孔載良、孔載能、孔載正和孔載明也在漆橋草創了家廟,並按時率子孫拜謁,聽取約束。孔載良曾對子姪後代說:“聖祖林廟遠在闕里,溫祖墳墓遼不可致,所以致孝亯報本始者,惟是爾,汝等其世世守之,勿替。”

正統年間(公元1436-1449年),孔公大去世後,家譜等事項由孔公約管理,孔彥傑與叔孔公約自備木料,準備重建家廟,但沒多久孔公約也因病去世了,建家廟一事暫時作罷。後孔彥傑於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起自備工料在固城建家廟,可惜固城家廟建成不久後也傾圮。

後來孔承諒以漆橋為發跡之地,故決定在漆橋建造家廟。孔公約的兒子孔彥瑛便在漆橋捐宅一座、銀六十兩修建宗祠。之後孔承敏、孔宏璋、孔宏度、孔貞慎、孔貞忱、孔貞言、孔衍隆等相繼經營,但也只是“寢室初成,規模未備”。

順治十二年(1655) 第66代衍聖公孔興燮在續修甲午小譜完成後,擔心流寓各支,遂派人四出清查各個支派。孔衍孟被派在江南一塊。康熙六年來到高淳漆橋後,見人口繁衍昌盛,已有五千餘丁,但又感嘆到:“太可惜了啊!祠堂太簡陋了!”。於是召集族人商議修建祠堂之事。漆橋孔氏族人也都感到建造家廟一刻也不能耽誤了,於是大家爭相捐錢捐料、出工出力,分工協作。而孔衍孟則作為總負責人,協調調度。自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閏四月十一日開工,歷經三年,於公元1669年漆橋孔氏家廟的規模就基本成型了。後來家長孔衍旭、孔毓麟又繼續修建,更顯宏偉。監察御史孔衍樾赴廣東任時,道經南京,特地到漆橋來,參觀後感嘆道:“向之所稱亞於闕里者,特其子姓爾,今觀其廟貌,率亦稱是洵乎。流寓諸支未有盛於漆橋者也,……”

後來,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又組織了一次修家廟,咸豐十一年(1861年)修了一次大成殿,光緒年間又在大成殿後增建了戲樓。

可惜漆橋孔氏家廟在1944年11月的抗日戰爭中毀於戰火。後來高淳地區的一位區長,也是高淳孔氏的最後一位族長孔慶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孔金甌之父)有意重修家廟,當時已經購置了一些修建祠堂用的基石準備動工,因故作罷。

漆橋孔氏宗祠除了祭祀的功能外,另外一個重要的功能是學堂,專門教授本族子弟讀書之處,在祠堂被毀前其中的南廳就是學堂的場所。而在1966年,地方政府將孔氏宗祠僅剩的崇禮堂和崇聖殿拆掉,改造成漆橋小學,為漆橋公社、漆橋鄉、漆橋鎮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後來由於漆橋小學遷新址建設,原址逐漸破落,直至現在。

漆橋的孔氏宗祠為高淳縣四大宗祠之一,佔最大者,佔地十餘畝,其他為淳溪鎮的“陳氏宗祠”最高(計12米許),肇倩的“邢氏宗祠”最堅實(楠木柱,柏木樑,柱圍2.2米),河城的“趙氏宗祠”最花(雕樑畫棟,四壁繪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