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诗歌走向末日”,有人说“诗歌正在振兴”,你怎么看?

封护胜463


中国诗歌现在走向了末日了。

诗歌是一种梦想,一种追求,可以丰富人们的心灵,提高个人的修养,给人以特殊的精神享受。阅读诗歌能让人从忙碌的生活中慢下来,思考人生,寻找到安放身心的精神港湾,缓解疲惫的身心。写诗不是炫耀文采,无病呻吟,故弄玄虚,哗众取宠,更不为争名逐利,诗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八十年代,是中国现代诗歌最后的黄金时代。那时人们相对朴实无华,社会崇尚学习,学习的氛围很浓,因此出现了一批诗人,如白岛、顾城、海子等。他们很纯碎,一生为诗歌而生而死。

现在有诗歌吗?没有。有诗人吗?有,遍地开花。人人焦燥,只为金钱名利,已经没有内心精神世界。大多人已没耐心读书,只想怎么捞名捞钱快,恨不得一夜之间百万英磅。以至写出了:天上的白云啊,很白。这样的可笑词歌。

中国古典诗歌也看不到希望。最后一批国学传统人在清末民国,比如鲁迅,他的诗就写得极好。三四十年代出生的学者们,只有一半了。现在的学者们,可以说没有这个传统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大繁杂大多大难,一个人如果不穷尽一生去钻研苦读,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国学不是看几本书,背多少首诗词就可以出名的,要有传统,要有环境,要有吃得苦的人才。


我是伍洋


诗歌的繁荣时期,有两个时期:(一)正是民族与国家繁荣昌盛时期,(二)正是民族与国家最充满激情燃烧时期。这两个时期也正是历史长河这滚滚激流所激荡出最美丽浪花的时期,因为两个时期,正是民族与国家最充满自信与自豪的时期,这一点历史已得到验证。

从历史上来看,我国诗歌(诗词)的最繁华时期,是唐宋两代最繁荣时期,人们常言“唐诗宋词”的伟岸,常赞叹唐诗宋词的光辉灿烂,诗歌之所以在唐宋有这样的丰碑,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繁荣强大的时期,而北南两宋时期,虽然武功不振,但经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发达的国家。

再看近代,“五四运动”这一时期,虽然国家正处于积贫积弱时期,但这一时期各种新思想新思潮冲击着一些腐朽没落的沉渣,有着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们,为了民族的振兴,发出了一声声的呐喊,这正是有着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们激情燃烧的岁月,所以“五四”运动时期,现代诗歌出现了火山式的爆发与繁荣,出现了一大批天才般的诗人,创作出了如星星般灿烂光辉的诗篇。

可以明确说,中国诗歌正在走向振兴,因为中国正在走向民族复兴的光辉路上,当伟大的民族伟大复兴梦实现时,诗歌也必将会结出一朵朵美丽的一花朵。那么,为何现在诗坛给人一种好似衰落的感觉呢,这是因为,人们正走在路上,许多的人将目光盯在了经济上,盯在了钱上,这虽然并没什么错,但难免缺乏了情怀,缺乏诗意的情怀,诗歌也暂时处于不振的时期。要深信,当伟大的民族复兴完全实现时,民族诗歌定会光辉灿烂于世界文学之林。

没有诗歌的民族,总是令人感到沉闷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的诗歌光辉灿烂于世界。这不仅仅过去是这样的,将来更会走向繁荣。


春日之虎


如果目前占据诗歌主流的创作,不用人的语言,继续让多数文化人不懂,只分行不押韵,没有音乐美,热衷于一味自我丶下半身的创作等状况不紧急刹车,赶快改变,新诗的覆灭,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领袖诗人卢伟宗


中国诗歌走下坡路的主要因素是多媒体时代多元化的文化市场所冲击。网罗上一般写手写一首诗歌,一万两万阅读量以是好诗歌了。这个写手写一篇趣味性的悟空问答,出个十万(十)的爆文大有可能。

诗歌走下坡路是不挣的实事,尽管如此,很多很多的人在写诗,就笔者字不成型的诗歌网上发布了一千有余。由此可见,中国诗文化还正在青春岁月!



白云3498


中国诗歌是否走向末路,主要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问题。诗歌是一种用言语(文字分行方式)来表达思想情感的文章样式。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诗歌又分为现代诗、散文诗和古诗词,其表现方式主要是用文字来描述,相对生涩难懂,对于缺乏想象力的人们无法形象化,导致了近代诗歌和古代诗歌缺乏了一定的吸引力。

而目前诗歌对于文化表现形式,目前以视频为导向西瓜、快手、抖音…已经逐步取代传统诗歌的抽象性,通常表现方式为;以图片、视频、讲解的方式对事物、景、文化、人文等直接的一个描述,会更加通俗化,民众化。

与其说诗歌走向了末路,不如说诗歌其表现方式上有所不同,通过以视频、图片为载体传递诗歌的方式上有了突破。所以诗歌并未走向过末日,而是通往振兴和发展的道路上。




槲柞栎


问:有人说“中国诗歌走向末日”,有人说“诗歌正在振兴”,你怎么看?

答:很显然,以上两种观点都陷入了极端的误区。

1、中国诗歌来自鼎盛,不至于走向末日。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一部《诗经》美了人间数千年,更不用说唐诗宋词元曲,古风古韵,修身养性,近现代诗歌也不乏佳作,只要世间仍有一颗热爱诗歌之心,诗歌便不会走向末日。

2、中国诗歌是否正在振兴,不是谁一句妄言可定的,有待时间论证。

我认为,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中国诗歌需要振兴,作为盛极一时的文学形式,新时代下,受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目前的诗歌婉转,徘徊都是正常的,一旦因素向好,或是经过转化向好,中国诗歌走向振兴,不是梦话。

3、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国诗歌亦然。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诗即美,为美学大成,需要更多热爱之人,提升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常怀一颗欣赏之心,才能领略万千别样风景!


天上的惊鱼


如果以“唐诗宋词”的文化高度,来评判当下的中国诗歌,是的,中国诗歌正走向末日。如果用“白话诗”的发展角度来看,也可以肯定,诗歌正在兴起。


一、“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是当时国盛民强的体现。唐诗,虽说发展伊始大概是供于皇室宫廷的娱乐和工具。但在文学艺术上,是文化传承发展途中崛起的明星。而宋词,更是在唐诗发展的基础上,推成出新的结果,她拓宽了唐诗的宽度,不受诗体格式的束缚,更进一步得将民风民俗、精神意趣融合其中。放到现在,拿去未来,都是一座高不可攀的高峰。

而相较于现代诗歌,唐诗宋词显然被赋予更多历史的浪漫。古代诗人词人随着时代背景的逝去流传至今,也被赋予了更加高洁的情操。文人品质的高尚,作品被时间认证的伟大。二者相结合下具备了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大部分人们的心里,已为古诗词加冕。


二、白话诗,也就是现代诗歌。虽不比古诗词多样的形式,和含义丰富的词藻。但却更贴近于普罗大众的生活,真真切切的从人民百姓中走出来的中华文化。她突破了古诗词“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与直率陈述。更能反应时代的“新生活,新思想”。我们就以两句现代诗歌为例进行探讨:

  1. 《乡愁》--余光中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浅浅的海峡”,在版图距离上分割两岸,海峡成鸿沟。而在盼望回家的思念情中,这鸿沟并非无法跨越,只是浅浅而已。现代诗能够用更加通俗易懂,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词汇造句。在三言两语间,便表达了“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1. 《雨巷》--戴望舒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这句诗歌给予读者的臆想,是多少男孩中学时期的美好愿望啊。这就是朦胧诗题材所带来的意义,用象征的意像,来营造抒情空间,既汲取了古诗词中的营养,又表达出和谐的音律美。更令人诧异的是,这是作者在经历了当时时代的政治白色恐怖之后,用朦胧的意象来表达内心失望与希望交错、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正是现代诗歌的魅力所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真真切切的去表述当下的生活乃至内心的情感。


综上所述两点,不论说是中国诗歌走向衰落或是正在兴起,都是正确的。要看每个人心中对诗歌这一题材的定义和浪漫追求,但我个人认为,中国现代诗歌正在兴起。


三天两狗


记得诗人余光中先生逝世之时,我曾颇感落寂的发过一条圈:

先秦过后

无人写出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唐宋之后

再无“落霞孤鹜”“长河落日”

再到明清

只劝天公抖擞降人才

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只是今朝我们还能看谁?

今天过后,你在里头,我在外头

民国后,文字的通俗化,确实对普及汉语汉字贡献巨大,让今天我们阅读,写作,学习,办公都能畅通无阻。试想一下,一个初中生可以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感受到美好的意境,但如果去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就会觉得生涩难懂了。

题主所说的诗歌振兴,在这样的背景下,确实可以有更多人投入创作,其中也不乏大量精品。但也许是我主观的偏见,我始终觉得现代文字与古文相比,美感是有所折扣的。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现在流行的所谓新成语:十动然拒,人艰不拆,喜大普奔,不明觉厉…都是从现代语法里再简化而来,可以说是毫无美感,作为调侃逗趣无妨,但有人竟提议收入汉语词典… 按这个逻辑,我只想说一句,此语何鬼—这些成语是什么鬼~再怎么通俗化都好,老祖宗传承千年的精粹希望我们这一代还是少糟蹋的好。

古人做学问谓之求道,今人做学问,多为了养家糊口,追名琢利。心境不同,境界也就不可同日而语。

先秦以天地为道,大道至简,亦至真,文字里大气磅礴,浑然天成

唐宋以社稷为道,家国情怀,江山社稷,都在诗歌中得到最巅峰形态的展现

明清以来,文人的精力更侧重于政治,诗词歌赋也再难达到唐宋的高度…

以上信口妄言,多属主观,只是作为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一些肤浅的感受,希望有机会与大家探讨学习。



蕉蕉


答: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为什么?

我们知道我国有,五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而优秀诗词文化是在,一次又一次,文化革命中,推尘岀新,优胜劣态,传承到现在的。

每个朝代的诗词文化,都是在原古老的诗词文化中,吸取正确,正能量的东西,根据时代特色,来创新发展起来的,所以说诗歌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兴衰过程。

就近代来说吧,现在的诗歌文化,都有五四新文化革命,时代的影子,如果,五四运动,不推行白话文,我们还继续学习,古代文言文,甲骨文,现代白话文诗歌,也不会兴起。

如果兴不起来,也就不会普及到我们,这些百姓中来,并且,还会继续掌握在,哪些文人墨客手里。

如今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在头条上发表自己的诗歌,对联,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诗歌文化的自信和进步,这时候有些保守一点的文人墨客,感觉到不适易,并提岀了中国诗歌文化,已经走向末落,这也是正确的。

因为,以上我说过,诗歌都有时代特点,我们认为的末落,指的是五四运动以来,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时间,发展起来的诗歌文化,如今已经末落。

因为,实行教育改革以后,中国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学习英文变成了,学生的主要任务,中国诗歌文化几乎不学,诗歌文化就岀现了,时代的断接,80和9O后这些青年,不会写诗歌,他们创作的诗歌,根本不按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格律去写,谁也看不懂。这就是中国诗歌如今走向末日的原因。

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岀了我们要建设文化强国,我们可以看到,唐诗三百首,都从小学生开始普及,这就是诗歌正在振兴的最有效办法,我相信,再有十年或二十年,诗歌文化肯定会重登文化舞台,重新在普通百姓中兴起。


老头156934080


近年来,中国诗坛可谓可圈可点的不在少,诗歌走向未日,主要针对现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都急功近利地去追求市场经济下的金钱效应,唯利是图才是一个人真正的必经之路,生活中不需要文化,生活中需要财富物质的滋润,而不是文化的浸润。诗歌走向振兴,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来也会吟”。加上这几年对诗歌的商业炒作,诗歌有了一点大众基础,纵观中国作协的领导,能写小说的能有几个?都是以写诗歌出名的居多,所以,诗歌也就振兴起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