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代皇帝退位后,历史上那么多的地方官都去哪里了?

梦想努力乐观


你好,我是笑猫,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博一采取了优待的政策,皇帝的尊号不变,也就是说别人见到他,还得叫他皇上,允许他们住在皇宫里每年从国家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博仪等人的生活费。

后来张勋兵变,12岁的宣统复辟,很多的一老一少回到他的身边,可惜皇帝只做了12天就被段祺瑞等人赶下了台。之后住在皇宫的冯玉祥控制了北京,把博仪赶出了皇宫。

满清灭亡后,有的人仍不肯善罢甘休。郑孝胥怂恿溥仪前往东北投靠日军,溥仪也接受了他的意见,没想到投靠了之后,却成为傀儡。

在溥仪靠日军的选择上,溥仪的师父是极力的反对,但是反对无效,一气之下回到了老家,在老家开办起教育。

段祺瑞把溥仪赶出皇宫后,那些前清的遗老遗少一部分跟随溥仪工作了很多年,还有一部分回家做了财主,只有少部分年轻的中低级官员投入到了北洋或者革命党的阵营中。


笑猫历史


说起来很气人,皇帝换了,但是,地方官很多都没换。

清朝灭亡后,只有皇帝和部分满清贵族被撤职了。而那些原来的汉族地方官,大都留在了原任。

例如,江苏巡抚程德全在辛亥革命时,“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然后,摇身一变,成了民国政府的江苏都督。这件事,鲁迅也曾写文章讽刺他。

满清最后一位直隶总督张镇芳,成了河南都督兼民政长。

当然,也有清朝死忠,四川总督赵尔丰,被处死了。陕甘总督升允,带兵和革命党死磕,失败下野了。两广总督张鸣岐,失败跑路了。

不过, 以上都是总督级别的高级官员。而中下层官员,能留在原任的,大都会选择留下来。哪怕是换个职位,也会继续给民国政府做官。毕竟,民国本来就是革命党和守旧势力一起建立的。只要不反革命,就算是八旗遗老,也能留下来继续当差。

例如:民国的陆军上将荫昌,满洲正白旗人,在清朝出任过很多大官。民国国史馆总编辑赵尔巽,曾任清朝的东三省总督。

而且,袁世凯在当总统后也下令了,各省官员必须响应革命。也是因此,大家都一起摇身一变成了民国官员。知县变县长,学政变教育局局长,知府变市长,等等。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清代皇帝退位后,大部分清朝官员改头换面成为了民国要员,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袁世凯了,他成了中华民国总统。他手下的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号称北洋龙虎狗的三位转瞬成了民国官员,其中冯国璋还做过总统,段祺瑞当过总理。辛亥革命只有极少数的清朝官员被杀,比如山西巡抚陆钟琦全家被阎锡山灭门。还有官员是支持辛亥革命的,比如江苏巡抚程德全在苏州宣布独立,山东巡抚孙宝琦宣布山东独立。总之,清帝退位后,前清官员大部分摇身一变成为民国要员,一部分下野,只有极少数被杀。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大多如此,官员们换个主子一样做官,有些甚至比跟着就主子干发展的更好。



国家网文化


树倒猢狲散,各有各自的出路。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在清朝灭亡后,原来清朝各级的官员在公司倒闭之后,也是各自找各自的出路。

借势闯荡

聊一聊走这条路的代表性人物——袁世凯和张作霖。


袁世凯可以说是清朝末期的大臣,在清朝灭亡的时候,站到了革命的一方,最后成为了大总统,混的风生水起;张作霖张大帅,虽是军阀,但早年间的时候做过土匪,后来被清政府招安,清朝灭亡之后,张作霖崛起于东北,一步步走向权势巅峰。


也有铁杆儿

作为晚清时期的一任总督,张勋在清朝灭亡之后,仍然是清朝的铁粉,还率领着自己的“辫子军”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复辟”,想要把破产的公司挽救回来,但是,现实告诉了张勋,这个公司破产的彻彻底底,死灰复燃是不可能的了。在后来复辟失败之后,这位“清朝铁粉”也彻底的离开了政治舞台。




选择退休

当然,还有选择退出官场,不过问政事的,安安稳稳的过着退休生活,不趟浑水,之前有些家底儿的,还能过过富家翁的生活。



总结

人生百态,清朝灭亡的之后的原班官员们,自然也各有各的活法,有借势继续留在官场的,也有孤注一掷的,也有钻空子的,亦有退场的。


說与山鬼聽


至道光年间,清朝国土疆域辽阔,管理者自然也是个庞大的数字,若是要一个个细细调查,确实是工作量不小。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先介绍一下清朝的官职系统,再以点带面,以地方官员最高级别的总督做代表总结灭国后官员的去向。


清朝官制大体承袭明制,但也有一些变化,总的来说皇权更加集中,权臣势力进一步削弱,到康熙、雍正时期逐渐稳定。分为中央管制和地方管制两大类,所有官员均有品级,按官阶大小分为九品十八级,每一品有正、从两级。

中央官制:主要有中枢部、佐理部、帝室部三大部分组成。

地方官制:按照行政区域可以划分为省、府(州)、县三级,对应的官职为总督、巡抚、知府、知县,类似于今天的省长、地级市长、县长;同时每一级均配置有辅助官职。

接下来,以清朝末年全国的九大总督为例简单介绍地方官员在清帝逊位后的去向。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武昌起义后,他在奉天设立保安会,阻止起义。民国成立后,初任清史馆总裁,主编《清史稿》,后段祺瑞政府时期,任善后会议议长、临时参议院议长,1927年卒。所以这个人继续从政当官,清朝的灭亡也不太影响他的仕途。直隶总督张镇芳,河南项城人。清朝灭亡后,改头换面,继续从政,但是仕途不顺,再后来弃政从商。袁世凯时期,任河南都督兼民政长,后被撤职;1917年,参与张勋复辟,失败后被抓入狱,此后保释出狱,从此不再参与政治,从事商业。两江大总督:张勋此人不懂顺应潮流,但尤为效忠清廷,是个顽固保守派。辛亥革命起义后,时时刻刻都想着复辟旧制。1917年7月1日,率领5000辫子军,潜入皇宫面见溥仪,还通电各省,宣布已“奏请皇上复辟”,史称张勋复辟。12日被皖系军阀段祺瑞的“讨逆军”所击败,后逃天津德租界,1923年卒。孙中山评价他:“清室逊位,本因时势。张勋强求复辟,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自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

两广总督张鸣岐,辛亥革命成功后,逃往日本。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公开投靠日本。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民众的一片声讨中死去,结束其罪恶的一生。闽浙总督松寿,效忠清室,战死沙场。满洲人,武昌起义爆发,福建新军发动起义,松寿率八旗顽固抵抗失败,后吞金自杀。湖广总督瑞澄,临阵脱逃。,武昌起义爆发,瑞澄弃城而逃,先逃至上海,不久闻听清朝政府欲治其罪,遂再逃日本,清朝终结后返回上海,后不久病死。陕甘总督长庚,归隐,远离朝堂。宣统三年,末代黄帝宣布逊位,长庚将总督印交布政使赵惟熙而离去,4年后卒。四川总督赵尔丰,发动兵变失败。武昌起义爆发后,四川宣布独立,由于局势不稳,赵尔丰发动兵变,后被临时军都督尹昌衡抓获处死。云贵总督李经羲,李鸿章的侄子,辛亥革命爆发后,被蔡锷礼送出境,后拥护袁世凯,1925年在上海病逝。


总结:

对九大总督的梳理,我们可以大概知道,清末的官员,一部分人能够看清历史的发展趋势,参加革命,或者成为地方军阀,也有一部分旧官选择忠于旧主,战死沙场,还有一部分人选择罢官,或是弃政。

希望我的回答您能喜欢 ,码字不易,感谢各位阅读、评论、关注。


钧州小哥说史


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溥仪采取了优待政策,皇帝尊号不变,也就是说别人见他还是要叫他皇帝,允许他们住在皇宫。每年从国家收入里面拿出一部分作为溥仪等人的生活费,他也保留了一个有相当人员的小朝廷,溥仪仍在宫中用宣统纪年,有内务府、宗人府、慎刑司,有内监,触犯王法者由慎刑司处治,民国政府不过问,外人不能随便进入皇宫,由袁世凯的部队保护皇宫。1917年7月1日张勋兵变,12岁的宣统复辟,很多遗老遗少又回到了他身边,可惜皇帝只做了12天就被段祺瑞等人赶下了台,仍然住在皇宫,一直到1924年冯玉祥控制了北京,把溥仪赶出了皇宫。至于那些前清的遗老遗少一部分跟随溥仪在“小朝廷工作”了很多年,还有一部分回家当土财主了,只有少部分年轻的中低级官员投入到了北洋或者革命党的阵营。基本上没难为他们。




怀恋不如XJ


清宣统皇帝逊位后,封建王朝自始皇帝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开始,至公元1911年武昌起义结束,长达两千多年,那么清朝灭亡后,那些清朝官员干什么去了?

一、有的官员思想进步,也明白历史前进的车轮不能阻挡,也有的有自知之明,倒向革命党,总之这部分官员依然在新政府做官。比如:北洋政府的官员之前就是清朝的官员!

二、还有一部分清朝官员在清朝灭亡后,为向爱新觉罗氏表忠,以前朝遗老自居,回归故里!

三、在当时的政局下,国民政府通电全国,但是有的地方依然不在政府治下。有的清朝官员拥兵自重,形成武装割据!比如:辫帅张勋!


南山以北


基本上还是在地方上任职,当时的各省总督在辛亥革命后都发表声明拥立革命,然后换个马甲继续为官。因为就算辛亥革命成功了,你也不能一下将所有的官吏开除,那国家还要不要运转,再说也没那么多备用的人啊。


锅盔饼子


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1912年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清朝的灭亡遗留下来的官员怎么办呢!去那里了呢!在当时历史社会背景下很多人利用人脉和职权变成了革命军的官员;有的做官的经商有的回家养老有的加入复辟组织。


徐徐风来


大部分成为了地方一派,有些成为了国之栋梁,还有的选择另立门派,比如袁世凯,他谋权篡位之后来个复辟。当然还有一部分就被处死或者从此默默无名,隐姓埋名,寄居他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