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節儉的道光皇帝,一個褲子補丁費銀三千兩,能否合理解釋?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道光皇帝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上最出名的地方並非是做出了多麼巨大的功績,恰恰相反,在他當政期間,中國簽訂了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開始了喪權辱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道光帝最出名的在於他的節儉之名。這在以奢侈為名的皇家中,堪稱異數。

按道理而言,皇帝是最不可能和節儉沾邊的職業。如果皇帝都要節儉,那麼讓普羅大眾還怎樣對皇位垂涎三尺,生出羨慕嫉妒恨的心情來?然而道光偏偏非要不走尋常路,上任伊始,便弄出個“勤由節儉敗由奢”的座右銘。

和諸多人只會空喊口號卻從不付諸行動不同的是,道光在節儉這件事情上確實是言出必行,只是行之卻未必得到了他想要的結果。

據《大清宣宗成皇帝(道光朝)實錄》中記載,道光可謂極盡節儉之能事,龍袍要穿上一個月才要換洗,舊衣舊服也從未一扔了之,真正實現了恪守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優良傳統。甚至穿破了都捨不得扔,而是拿去內務府去縫補後繼續穿。除了他對自己有著嚴苛的要求外,對於朝中大臣,同樣孜孜不倦的宣揚勤儉之道。以至於滿朝文武在他面前都不敢身著華衣貴服。更有甚者,剛做出來的新朝服需要先拿去做舊之後,才敢穿著上朝,以免引起道光不悅。

按道理而言,世間能有這樣的皇帝,當是黎民百姓之福。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有清一朝,皇宮內務中吃穿用度幾無鉅細全部交由內務府管理。內務府其實就相當於皇帝的帳房和採購。一切花費都要經由內務府之手。皇宮中除了皇帝、太后、一眾嬪妃,還有人數眾多的太監宮女。如此一來,每日的開銷便是一筆不菲的數字,而這些數字在內務府便化作白花花的銀兩,每日裡都有成千上萬兩的銀錠從此進出。有心之人稍加動動手腳,做做文章便能迅速中飽私囊。

而普通的商品經過內務府大小官吏的層層加碼,能驚人到何種地步呢?

在《清史稿》中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他從內務府得知一個雞蛋竟然需要二十兩白銀時,頗為感慨。一次偶然間問及一位大臣每日吃幾個雞蛋時,這個大臣一時未想其他,便說吃三四枚。道光聞之大怒,厲聲喝道,你每月俸銀不過數百,怎麼能每天都吃得起幾個雞蛋?嚇得這個大臣連忙伏地解釋,自己是因為身患重疾聽從醫囑才吃雞蛋,不然平時哪裡吃得起啊。聽到這裡,道光方才滿意。

按照當時的市價,區區一個雞蛋不過三五文錢,二十兩白銀幾乎可以買夠他一年的量。然而,經過內務府之手,小小的一枚雞蛋身價倍增,成了連朝中大員都吃不起的奢侈所在。

那麼一個補丁成百上千兩白銀,自然也就不足為奇了。畢竟那是龍袍,又是內務府監製,價格自然水漲船高,翻個數百倍也正常的很。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一生以節儉為座右銘的道光皇帝,死後諡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將勤儉二字寫進了諡號之中,數千年來的皇帝也未曾有幾,只是他僅知其表,不知其中,被內務府眾人欺上瞞下做了三十多年的冤大頭,雖然明面簡樸勤儉,實際上卻從未能改變多年奢侈浪費的積弊,令人不勝唏噓!


Crazy歷史


 如果穿越到道光朝,會發現出入紫禁城的人多數衣衫襤褸,破舊的衣服上打著整齊的補丁。他們不是來拍戲的群眾演員,而是掌握了大清政府重要權力的官員。他們之所以如此裝扮,是因為道光皇帝極為推崇節儉。道光朝的節儉風氣起到了怎樣的實際效果呢?

  道光朝財政捉襟見肘,無奈奉行節儉

  在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不乏推崇節儉的皇帝,但真正奉行節儉長達一生的,只有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一人。道光皇帝給後世留下的印象是,很節儉、很摳門,勵精圖治但政績平平。道光皇帝推崇節儉與乾隆朝以來的政府經濟困境關係密切。

  清王朝到乾隆末期已經出現衰敗的徵兆。乾隆皇帝通過南巡、辦“千叟宴”,彰顯太平盛世,但也耗費巨大,致使財政虧空,社會矛盾尖銳。嘉慶皇帝登基後,政府財政狀況未見好轉。扳倒和珅這個大貪官後,政府也不過是解了燃眉之急。

  道光皇帝從上臺起,就要應對耗資巨大的平叛工作,財政上捉襟見肘。同時,由於官員貪腐成性,政府財政收入上不來,道光皇帝剛登基就面臨改革難題。為了改變現狀,他一上臺就啟動改革程序,希望革除朝廷弊政。

  清廷弊政的核心是官員貪腐。從順治朝開始,整個國家流行的潛規則是:各層辦事都要送禮,官商相互勾結,權力尋租嚴重。康熙朝雖經濟強盛,但吏治極為腐敗。雍正朝為整頓吏治,實行高薪養廉,但最終也沒能從根子上改變現狀。到乾嘉時期,社會風氣更加腐敗,各層無論辦什麼事都要向上暗中“孝敬”,不然寸步難行。

  據《晚清帝國風雲》記載,道光皇帝上臺後,下發很多指示,要求各級官員杜絕送禮,杜絕權力尋租。道光帝試圖通過吏治改革緩解財政壓力。此舉招致官員的一致反對。道光皇帝被迫收回諭令,並做公開檢討。改革受挫後,道光皇帝準備以身作則,躬行節儉,以圖改變官場風氣。

  皇帝樹榜樣大臣節儉

  《清宣宗實錄》記載,為將自己的節儉理念傳達給各級官吏,道光發佈《御製聲色貨利諭》。這道諭令倡導“重義輕利,不蓄私財;停止各省進貢;不再增建宮殿樓閣”的節儉理念。各級官吏討論學習後表示一定認真實踐諭令精神。

  道光皇帝以身作則,對自己嚴格要求。他把每年四十萬兩銀子的宮廷開支降了一半,改為每年二十萬兩。皇帝的日常用度一律從簡,筆墨紙硯全是普通品,而非特製。據《滿清外史》記載,道光皇帝的衣服每個月才換一次。除了龍袍,他的衣服破了,一定打了補丁繼續穿。

  不僅如此,他還規定,除了太后、皇帝、皇后外,妃嬪及宮廷工作人員,非節慶不得吃肉。妃嬪不得使用化妝品,不可穿光鮮的衣服。據喻大華《道光皇帝》記載,皇后過生日的招待會極為簡單,每人一碗打滷麵。

  工作日裡,皇帝每餐只四個菜,朝廷官員的工作餐也不得多於四個菜。外地官員進京述職時,對勤勉能幹的官員,皇帝會以賜宴表彰。但在道光朝,皇帝賜宴,僅是政治榮譽,被賜宴的官員領了榮譽後自己出去掏錢吃飯。

  道光皇帝以身作則奉行節儉,各級官員則效仿皇帝,大興節儉之風。

  據《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記載,皇帝的衣服舊了照樣穿,大臣們也都換上了舊衣服。皇帝的褲子破了個洞,打了補丁繼續穿。朝臣也為自己的衣服打上補丁。道光年間的朝會很像是丐幫大會。一眼望去,從龍椅上坐的到地磚上跪的,全是衣衫破舊的人,個個像叫花子。

  大臣之間見面不再說恭喜發財、恭喜高升等廢話,而是相互抱怨哪裡的菜又漲價了,生活如此窘迫,沒法活了,等等。一時間,朝臣都開始關心糧食和蔬菜了。有些官員更是將自己如何與小商販砍價,少花了一文錢的事,對外大肆宣揚。

  其中,將這種節儉精神貫徹得最為徹底的是武英殿大學士曹振鏞。據《晚清帝國風雲》記載,曹大學士朝會上穿的褲子,兩個膝蓋都打了補丁。道光帝的褲子只是一個膝蓋有補丁,每次看到曹學士,總是龍顏大悅。

  曹大學士每天趕著一輛破舊的驢車上早朝。早朝結束後,他便脫下朝服,換上更為破舊的衣服,拎著籮筐到菜市場上去買菜。他經常為了一文錢與商販討價還價,每次都爭得面紅耳赤。

  曹大學士的種種節儉行為總能通過各種途徑傳到皇帝耳朵裡。皇帝也因此更加喜歡曹學士。曹學士踐行節儉獲得政治成功。在這個巨大的示範作用下,道光朝大臣節儉的極端案例層出不窮。

  節儉背後的奢侈

  在節儉之風的沐浴下,官員們使出渾身解數,力求與時俱進。

  據《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記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京城內的舊衣鋪子生意火得不得了,所有的存貨都賣得精光。起初,舊衣服的價格比新衣服低很多。隨著需求的旺盛,很快舊衣服的價格與新衣服持平。有的官員把新衣服拿到舊衣鋪子裡換取舊衣服來穿。

  後來,舊衣服的價格飛速增長,竟然高於兩件新衣服的價格。有錢的官員才能穿得起舊衣服。官俸低的官員已經消費不起舊衣服了,他們只好在新衣服上打上補丁,在袖子上抹上油膩的物質,以顯示與朝廷保持一致的節儉立場。

  在這之後,不僅舊衣服價格飛漲,給衣服打補丁的價格也漲了很多。官俸低的只好請家人自己動手給衣服打補丁。

  看到滿朝文武如此簡樸,道光皇帝龍顏甚悅,得意於自己治國有方。不過,道光皇帝奉行的節儉並沒有給朝廷省下什麼錢。有些人撈錢的手段極為齷蹉,例如內務府的人。

  內務府總管皇宮的事務,皇帝一家的吃喝拉撒都靠他們打理。這群人的生財之道是從採購和工程中吃回扣。道光皇帝把宮廷預算削減了一半,停掉了很多工程項目,這讓內務府的人非常不爽。

  混在皇宮裡的這群人自有辦法,那就是在皇帝的節儉中做文章。據《春明夢錄》記載,有一次,道光帝的褲子破了個洞,內務府安排人打補丁。皇帝看到內務府的賬目時嚇了一跳,原來這個補丁報賬一千兩銀子。

  在當時,三錢銀子足以買一條新褲子,但現在一個補丁竟然花了一千兩銀子!皇帝問責時,內務府總管解釋道,皇帝的褲子用的是上好的布料做的。這種布料只有蘇州才有,而在蘇州湊齊各種花色的面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此外,來回的路費和辦事人員的差旅費加起來,可不是小數目。內務府算了這筆賬之後,道光皇帝發現,原來一千兩銀子還是內務府報少了。

  皇帝在朝堂上的節儉行為和大臣的刻意模仿並沒有改變整個官僚機制的運作模式。道光朝,整個國家吏治極為腐敗,官吏、軍人吸食鴉片、聚眾賭博、嫖娼等行為極為嚴重。皇帝與大臣的節儉遊戲成了有組織有目的的乞丐服表演。

  道光帝奉行的節儉美德,最終成了皇帝與大臣默契配合上演的一出鬧劇。在這個過程中,唯有皇帝一人入戲了,其他的大臣則成了陪演和看客。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Zhang說歷史


道光皇帝是個守成之君,並沒有他們先祖的雄才大略,一個皇帝有節儉的行為也是非常難得的。道光皇帝曾經下過詔書:

“並躬行節儉為天下先。嗣位之初。即頒手諭。首戒聲色貨利。一切遊觀玩好。稍涉侈靡之事。禁絕勿為。此薄海臣民所共見。”

意思就是說,凡是有奢靡的遊玩、活動等全部禁止,這個跟他的爺爺乾隆簡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道光皇帝也是身體力行,做到節儉。

道光帝有條褲子,褲子的材質是江南一種叫”湖縐“的絲織品。穿的的時間久了,磨破了,下面內務府的奴才肯定積極的讓道光皇帝換條新的。道光皇帝對自己也挺摳門的,堅決不換,而皇家的體面總是要維護的,只能讓下面的人去修補。修繕之後,道光皇帝看到的費用有三千兩之多,簡直讓他抓狂,馬上責問內務府。內務府的人各個都是人精,一群伺候皇帝、妃子的人心眼很靈活。皇帝責問之後,馬上誠懇的說,皇帝的褲子是叫”湖縐“的絲織品。考慮到皇上褲子的花紋、花色,為了修繕的天衣無縫,前前後後裁剪了有幾百皮”湖縐“的絲織品。為了辦好差事,花三千兩已經非常節約了。

內務府奴才的巧舌如簧,讓道光皇帝啞然無語。

很明顯這是內務府慣用的伎倆,高高在上的帝王也不可能問這麼瑣碎的事情。內務府也是有兩個賬單,上報的稱作“花賬”。相當於現在的陰陽合同,簡直是異曲同工。內務府的奴才掌握著公共資源,有大把的機會中飽私囊。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已經暴漏出制度的不完善。

在光緒皇帝時,一個雞蛋都要十兩銀子,以當時的市價一兩銀子能買700-800個,內務府中飽私囊腐爛的程度已經由來已久,令人悲嘆,這是清朝滅亡的一個原因的縮影。

上面帝王無論想標榜怎樣的形象,下達詔書總是要下面的人來做,治國先治吏。一個好的制度,總是需要官員去執行。不能執行或者曲解執行都不會有好的結果,從古到今,這樣的事情不在少數,好的制度,更需要考核和監管。

清朝就像得重病的老頭,積勞成疾,難以治癒,毀滅只是時間問題。

我是曹城少年,願你順心康健。


曹城少年


內務府小人貪汙,

道光帝位高無助。

清朝人在筆記中經常有內務府貪汙之弊的記載。清人何剛德《春明夢錄》中說,道光皇帝非常節儉,平常經常穿的湖綢褲子的膝蓋處破了個洞,仍然是不捨得扔掉,便交給內務府去縫補一下。誰知後來花了三千兩銀子,比買一條新的褲子貴太多了。道光皇帝記氣得七竅生煙責問為何這般貴?內務府回答原因,皇上的龍褲是有花的湖綢,剪了幾百匹湖綢才找到對應相配的圖案。

  鄧友梅先生的小說《那五》裡兩句話謔稱:“房新樹小畫不古,此人必是內務府。”說的是如果簇新的大宅子裡,樹是剛植上的,牆頭沒有些個蒿草,書畫也是今人手筆,便很可斷定其業主是新貪汙暴發的內務府內官員。

我們現在都知道,母儀天下的皇后在過誕辰之時,也是宮中大事,而且在古代叫做“千秋節”,每到這個日子,都要大擺特擺宴席,請到朝廷內文武百官,普天同慶。

但是道光皇帝卻認為這樣太過鋪張浪費,花銀子太多,完全沒有這個必要,不過流傳下來的習俗,千秋節又不得不過吧,於是道光帝就挖空心思想到了一個方法,在千秋節的這天,請所有大臣直接吃了一碗打滷麵,更讓人想不到的是甚至連一道菜都沒有上。這個事情讓很多大臣頗為憤慨無奈,但是皇帝和皇后都吃的這個,也只有硬著頭皮吃完,這下知道道光皇帝到底多節儉了吧!相信在歷史上我們再也找不到這樣節儉的皇帝了。

  清朝內務府的中飽、舞弊、貪汙的事,當然不止這一兩件,很多可以寫成厚厚的一本書。清庭皇室的用度,因為內務府太監及官員從中牟利,虛耗費用高的實在是驚人



人生賽後宮獨孤求勝


我是方程讀史,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從表面來看,號稱節儉的皇帝花三千兩銀子補褲子,這是明顯矛盾的。其實不然,這兩者之間是一體的,甚至可以說“花費三千兩補褲子”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皇帝節儉的原因。

要知道其中原委,首先要了解“三千兩銀子補褲子”的故事

道光皇帝的一條褲子穿了很久,以至於褲子都磨破了一個洞。道光皇帝不捨得換新褲子,就命令內務府把褲子上的洞補上。內務府也順利把褲子縫補好送還給道光皇帝。

道光皇帝

後來,道光皇帝意外得知內務府縫補褲子,報賬金額竟然高達三千兩。道光皇帝責問內務府,內務府回答說為了讓補丁與褲子的花紋完全吻合,內務府用了幾百匹同樣的布,所以花了三千兩。這就是“三千兩銀子補褲子”的故事。

“三千兩銀子補褲子”故事背後,實則是清朝的腐敗的縮影

內務府的解釋看似有理有據,其實是糊弄道光皇帝的鬼話,要掩蓋的真相是內務府的腐敗,這也是清朝吏治腐敗的縮影。

身處“火坑”的道光皇帝

為何這麼說呢?

因為內務府是管理全部宮廷事務的,當然也包括宮廷的用度開支。一旦有了權,同時又經手錢,就很容易出現貪汙腐敗。清朝以來,內務府就是這樣。內務府的官員經常通過報高一些支出項目的金額來拿回扣,甚至設立虛假項目私吞銀子。道光皇帝三千兩補褲子就是虛報支出金額的現象。

正因清朝積重難返,道光皇帝帶頭倡導節儉力圖挽救清王朝

清朝到了道光皇帝這裡,王朝積累的問題已經很多了,其中腐敗現象是其中重要一項。道光皇帝在位期間,整頓吏治、大力發展貿易、整治鹽政,想通過自己的一系列措施挽救行將倒塌的帝國大廈。帶頭節儉,就是其中一項措施。

鴉片戰爭油畫

從內務府縫補丁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道光皇帝的帶頭節儉並沒有形成“上行下效”的風氣,由此可以推測其他改革也是應付糊弄道光皇帝,下面官員難以貫徹執行。

在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爆發,清廷戰敗。隨後,清王朝內憂外患日益嚴重,最終走向滅亡。


方程讀史


歷史,並不是掩上的書卷,而是標示前路的指針。

如果無法從歷史中吸取教訓,以史為鑑,有所變革和改動,那麼,社會就很難上升,歷史就容易循環。

歷史,和所有的事物一樣,既有它的大脈絡,也有它的小細節。弄不清小細節,就看不清歷史的真實;抓不住大脈絡,就找不見未來的方向。

這裡,就來說一說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道光皇帝的逸聞。

關於道光皇帝的詳細史料,可以看正史、讀實錄,此處,只對他做簡要的介紹:

愛新覺羅·旻寧(公元1782年~公元1850年),原名綿寧,即位後改為旻寧;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六位皇帝;年號道光(公元1821年~公元1850年);清朝唯一一位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嘉慶帝第二子,母為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

旻寧在位期間,整頓吏治,整釐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叛亂,嚴禁鴉片,力行節儉,勤於政務,但其時社會弊端已積重難返。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廷戰敗,被迫於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此後八年,大清王朝內憂外患日益嚴重,太平天國運動已在醞釀之中,清廷陷入危機。

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旻寧駕崩,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諡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慕陵,傳位第四子奕詝(即清文宗咸豐帝)。

介紹完道光帝,話需從他的節儉說起。

一、關於道光帝的節儉,先看看他自己是怎麼說的:

《大清宣宗成皇帝(道光朝)實錄》實錄67中,道光帝的遺詔中有:

“並躬行節儉為天下先。嗣位之初。即頒手諭。首戒聲色貨利。一切遊觀玩好。稍涉侈靡之事。禁絕勿為。此薄海臣民所共見。”

也就是說:

道光帝躬行節儉,在天下人之先,希望自己能帶領一朝的風氣。在他即位之初,他就頒佈了諭旨。諭旨中提出,首先要戒除的就是聲色之娛,戒除對錢財、私利的貪妄;凡是一切遊戲、觀賞、玩樂、嗜好等等物事,只要是稍有涉及奢侈靡費,全都禁絕而不使用。這一切,也是天下人所共同看到、可以一起見證的。

二、道光皇帝的諡號為: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其中有“儉勤”二字,所謂“儉”,便是不能解釋為“節儉”,也可解釋為“不奢侈、不鋪張”;所謂“勤”,即“勤於政務”。帝王諡號或有溢美之嫌,但是,也是有規制、有考量、有論議的。

三、再來看一看對道光帝的歷史評價:

《清史稿》卷019《本紀十九·宣宗本紀三》中,史書對道光帝的評價中有:

“宣宗恭儉之德,寬仁之量,守成之令闢也。”

《清史稿》的評價中,首先提到的,就是道光帝的“恭儉”。所謂“恭儉”,就是恭敬簡約;當然,這裡面也有節儉、不放縱的意涵。另外,還需要指出,所謂的“令闢”,指的是賢明的帝王。

簡單總結一下《清史稿》對道光帝的這一句評價:

清宣宗有恭敬的態度、節儉的美德;他寬宏大量、仁慈愛人;他是一位守成之君、是一位賢明的帝王。

當然,關於道光帝節儉方面的記述與評價很多,除了清人的記述與評價外,甚至還有朝鮮人的記述與評價,這裡不一一列舉。

下面,說一則關於道光皇帝節儉及其相關的事情,希望大家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一看皇室的節儉與浪費。

其實,這裡要說的關於道光皇帝的這件事情,在不同清人的筆記中,有過多次記述。而且,關於道光皇帝的這件事情,後人在引述之時,要麼以懷疑、猜疑、質疑的態度來面對,或以非笑、譏笑、嘲笑的方式來表現。不過,就我的觀察和判斷,這件事情,還是蠻有深意的。在對比各家的記述之後,我還是覺得,曾任京官、在京師部署就職十九年的何剛德的文字最可取。

這裡,就以何剛德《春明夢錄》捲上為依據,來說一說道光皇帝節儉及相關的事情。

這件事情,還需從清廷的內務府說起。

話說,清廷內務府和其他衙門一樣,都有各自的事務:

其他衙門的事務,一般稱之為庶務;所謂庶務,舊時指部會、機關所主管的各項事務;

內務府的職事,有點像是通常所說的賬房。

既然清廷的內務府有似於通俗所謂的賬房,那麼,普通賬房的弊病,內務府也會有,而且,內務府的弊病比普通賬房的更放大、更驚人。

普通賬房在做事時,會有折價、會有回扣;內務府也有,並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普通賬房存在花賬現象,內務府也不例外。所謂花賬,指的就是虛報不實的賬目。

內務府之中,到處都是弊端。這些弊端,比起普通賬房來,要用程度來描述的話,那就是:

內務府的種種弊端,是普通賬房的百倍以上。

說到清廷內務府的弊端現象,須知:

這並不是清廷一家獨有的事體,自其而上、由其以下,各個朝廷都有,只是,嚴重程度不一樣而已。

而且,須知:

此類弊端的嚴重程度,也不見得就是近不如遠、今不比昔。

還有,須知:

這類弊端,在同一朝代之中,也不僅限於某個帝王主政時期,而是每個主政者都會有。

綜合以上,需要說明的是:

監督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對那些掌握公共資源的人。而且,一定要先假設,那些掌握公共資源的人,肯定是會鑽空子、尋漏洞的,既知如此,然後,要從制度和律令上,來進行監督、制止、杜絕。

根據以上種種,可以推知,內務府的弊端,在以節儉著稱的清宣宗道光時期,當然也不可能絕跡。

據說,道光帝非常崇尚節儉,而且一直宣揚節儉的美德。

道光帝平常所穿的衣物,材料都是湖縐[zhòu]。

湖縐呢,是浙江湖州出產的一種絲織品。這種絲織品,在練染之後,表面會起明顯的皺紋,稱之為縐,縐以湖州所產為佳,所以,號之曰湖縐。

因為道光帝簡樸節約,所以,他的一條褲子穿了很久,都不捨得換新。

據說,道光帝的褲子穿久之後,褲腿的膝蓋處,就會磨破了一塊。侍候的人,要給皇帝換一條新的褲子,道光帝堅決不肯,他大約說是:

這條褲子還好好的,就膝蓋破了那麼一點點,縫補一下,還是可以穿的。

而且,道光帝一直堅持,不願意做新的。

當然了,皇帝是不能穿著褲腿膝蓋破掉的褲子到處走、不能這樣破破爛爛地去上朝、去見滿朝的臣工吧?於是,侍從就按照皇帝的旨意,命令內務府,負責對他的褲子進行縫補。

內務府得了差使,馬上執行皇命,對道光帝的褲子進行了縫補。

縫補之後,內務府在向內廷報賬時,縫補費用開價,竟然是紋銀三千兩。

道光帝看到賬單之後,大怒,道是:

這不是糊弄朕嗎?

縫補褲腿膝蓋處一個小小的破洞,竟然報賬三千兩銀子,這不是拿朕當傻瓜嗎?

大怒之後,道光帝嚴厲詰責內務府: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內務府負責縫補褲子的主管回答道:

“皇上所穿的褲子,不是普通的湖縐,而是屬於有花的湖縐。為了縫補妥帖,為了花樣、花色能夠和皇上褲子一致,為了縫補得天衣無縫。內務府執行縫補的差役,在縫補過程中,找了很多湖縐,很少有可以和皇上褲子膝蓋磨破處的花頭恰好匹配、彌合無痕的,前前後後,一共剪了幾百匹的湖縐,才把這個差使辦好。所以,花三千兩銀子,還是節約著來的!”

這樣的回答,一般人聽了,大約都會覺得是合乎情理的吧。

想來,對此解釋,皇帝也會無話可說吧。

至於這個事情怎麼處理,沒有詳細的資料,也就無從得知了。

由此事件,可以簡單看出,其實:

一來,標榜是一回事,實際情況又是一回事;

二來,上面的宣傳是一回事,下面的執行又是另外一回事;

三來,上面無論如何制定規則,下面都會想出對策;

四來,最重要的是,上面要抓大事、明世情,才不至於闇昧;下面才不會絞盡腦汁想法子應付、或者做表面文章、或者搞形式主義;

五來,一切的問題,最終都是體制和制度的問題。

清宣宗道光皇帝縫補褲腿的事情,只是一個小小的例子。由此推想,當時的其他事情的狀況如何,大概也就可想而知了。

話說到這裡,再延伸一下。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帝時,有一次,光緒帝在書房與其師傅翁文恭(翁同龢)閒談。閒談之間,光緒帝問師傅道:

“師傅每天早上起來,進內廷的侍候,吃的是什麼點心啊?”

翁文恭回答道:

“每天早上吃三個果子(即雞蛋包)。”

光緒帝接著說道:

“師傅每天早上的點心,要花費九兩銀子啊!”

光緒帝之所以這麼說,大概是因為御膳房報賬時,一個雞蛋報價三兩銀子。

簡單查閱資料,據有人推算,說是清光緒帝時期,一兩銀子可以買750個雞蛋。此可作參考,不知道這個結果準不準確。

話說,那個時候,內廷基本上都是由孝欽太后(慈禧)掌管的。孝欽太后是生長在寒門的,民間的瑣事,她都知道得清清楚楚。就這樣,內務府都敢矇蔽。

看來,內務府的弊端,已經積重難返了。

看來,大清王朝的弊端,也已經積重難返了。

(全文結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謝謝大家關注!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道光算是清朝中平庸但不昏庸君主,他和歷史上其它紙醉金迷的皇帝不一樣,甚至可以說是反其道而行之,節儉到摳門的地步,這是並他瘋了,而是他也認識到國家正在衰敗,他也想力挽狂瀾,但他不是從長遠考慮,不是從根源上考慮,而是想通過節儉,自己能省就省,能多存點錢在國庫就多存,希望以自身節儉帶動大家一起挽救這個國家的衰敗。

還有就是道光從小跟著嘉慶學習瞭解列祖列宗,道光十分敬崇他們,這讓道光養成了節儉吃苦耐勞的品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