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口罩風雲錄:原來我們在民國時,就愛戴口罩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爆發, 戴口罩與否,又一次被推上了話題的風口浪尖。

整個東方,從中國到韓國,日本...街頭巷尾的每個人都把自己的臉密密匝匝的遮蓋在口罩下。

但凡有一個人不戴口罩,所有人都避之不及,恐慌無比。

而反觀西方,意大利,美國,英國,法國...大家全都光著臉,一旦看到有人戴口罩,所有人也都避之不及,恐慌無比。

難道是西方人真的對新冠肺炎無所畏懼嗎?並非如此。

在意大利,超市的基礎食物已經被一掃而空。

民國口罩風雲錄:原來我們在民國時,就愛戴口罩

來超市搶購意麵,卻空手而歸的老人感嘆

在二月底,法國的民意調查顯示,民眾對於新冠病毒的恐懼,已經遠遠超過這些年所有的瘟疫,有61%的法國人對未來感覺到無奈。

既然民眾深感恐慌,為什麼他們依然堅持不帶口罩呢?

除了自身口罩儲備不足之外,將戴口罩這一問題放在更深層次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中考慮。也許會有更不一樣的思考和體驗。

其實,中國人對口罩的深厚感情,早在民國時期就已經萌芽了。

世界第一隻防疫口罩,誕生於中國

1910年底,在哈爾濱,一種奇怪的烈性傳染病悄然蔓延

患者得病後,很快便窒息死亡,死後皮膚呈暗色,死狀悽慘無比。這是當地自14世紀以來最大的傳染病。

這就是讓人聞風喪膽的鼠疫。

鼠疫在歷史上,有三次大爆發。在古羅馬拜占庭帝國,剽掠肆虐長達60餘年,約有1億人為此喪命。在中世紀,更是延綿長達百年,黑死病的恐怖名號讓人聞風喪膽。

他將中世紀歐洲人的平均壽命,從30歲,足足縮短到20歲。

而在中國,藉助防疫口罩的力量。伍連德僅僅只用了67天,就將哈爾濱肆虐的鼠疫徹底扼殺。

民國口罩風雲錄:原來我們在民國時,就愛戴口罩

1911年伍連德在哈爾濱第一個鼠疫實驗室裡

在確認了病菌傳播渠道為人際之間的飛沫之後,伍連德用兩層紗布,牢牢包裹住中間的吸水藥棉,製造了一款超級加厚的口罩,這就是當代防疫口罩的原型。

這種口罩簡單,而且容易製作,幾乎人人都能用得起。在伍連德的大力推廣下, 哈爾濱的大街小巷都帶上了他。

民國口罩風雲錄:原來我們在民國時,就愛戴口罩

哈爾濱的街頭,人人都帶上了這種簡易但有用的口罩

在嚴格控制了傳染源之後,哈爾濱的鼠疫,僅用了67天就完全退散。

這種易操作且隔離性好的棉布口罩,在之後各類傳染病肆虐時都被廣泛使用。中國飽受霍亂、天花、傷寒、瘧疾等疫情衝擊,那時最簡單且成本最低的防疫措施就是戴口罩。

直到2003年中國製定醫用防護口罩的國家標準,這類傳統的棉紗口罩才在醫療防護的主戰場中退役。

民國口罩風雲錄:原來我們在民國時,就愛戴口罩

非典時期,紗布口罩依然在民間廣泛使用

對於中國人來說,戴口罩體現的是過去一個多世紀逐漸發展形成的健康衛生習慣。

民國時期,口罩象徵著衛生和健康

民國時期,作為舶來品的“衛生”,同“文明”發生了密切的聯繫,成為“文明”的一個重要指標。

衛生概念的近代性意義不斷加強,社會各界通過衛生表達對國家改革和強盛的願景。公共衛生問題與強國健民緊密地聯繫起來。

而對衛生的重視,也反映在日常的生活中,人們爭先要去實現“衛生”“文明”的生活方式。

民國口罩風雲錄:原來我們在民國時,就愛戴口罩

民國時期的衛生用品廣告

於是,大量的“衛生”用品,伴隨著這場轟轟烈烈的衛生運動出現。口罩便成為了其中的重要代表。

上海灘的口罩盛行,還是在1929。

當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在上海爆發,居住在虹口的日本人處於衛生和健康考慮,率先戴上口罩。一時之間,上海灘頗為盛行。

當時的口罩還沒有投入工業化的生產。全是民間自己製作。還有文人在報紙上刊發《口套賦》,藉以調侃此舉。

這場最終在全國爆發的流行病,也成為了政府開展公共衛生、個人衛生和預防傳染病教育的契機,同時,也帶動了一場提倡全民戴口罩的大規模防疫行動。

當時,南京的鼓樓醫院就專門備有充足的口罩,供給政府機關、高校等機構使用,也提供給普通民眾購買。

民國口罩風雲錄:原來我們在民國時,就愛戴口罩

在浙江平湖這樣的小縣城,除了開設專門的防疫診所外,也向各界民眾分發口罩。

衛生部更是下命令,要求擔任清潔隊的伕役也必須戴上口罩工作。

大小報紙、專業醫刊更是紛紛以此為題,發表諸如《防腦膜炎簡便的兩法:帶紗布口罩,不到人多處》《談談防疫口罩》等文章宣傳口罩的功用。

但在民國時期,口罩多是以墨色棉布製作而成,十分顯眼。即使報紙一再宣傳,普通民眾處於雅觀的考慮,對口罩依然接受無能。

民國口罩風雲錄:原來我們在民國時,就愛戴口罩

媒體人為呼籲民眾戴口罩,特地創作“口罩”漫畫

於是,各路媒體人大展所長,從不同角度加以論證口罩的合理性,甚至把它和“時尚”聯繫到了一起。

民國著名報人嚴獨鶴在當時的《新聞報》上,以“最時髦的春裝”為題,探討了佩戴口罩的重要性。

民國口罩風雲錄:原來我們在民國時,就愛戴口罩

當時的報紙刊文

在當時,上海的一眾摩登女性因為美觀的考慮,一直拒絕戴上口罩。針對這種情況,作者在文中疾聲呼籲:戴口罩是為衛生起見,以“生命”和“雅觀”兩件事比較起來,到底哪一件來得重要呢?

作者還在文中笑談道:假令個個人戴上一個口罩,似乎戴口罩的,又反覺得時髦了。

嚴獨鶴大概也不會想到,在九十一年之後的今天,全中國已經出現了人人戴口罩的場面。但是,在疫情嚴重的今天,戴口罩已經和時髦沾不上邊了,而是出於自身健康和安全的考慮。

民國口罩風雲錄:原來我們在民國時,就愛戴口罩

當時的宣傳漫畫

同期有不少文章指出,女性佩戴口罩,是一種自己“知道衛生”的象徵,也即表明自己屬於有知識的上層社會人士。

《家庭週刊》《三六九畫報》等刊物還教主婦們編織毛線口罩,方便冬天使用。

愛美的上海人,對於當時普遍使用黑布製作的口罩並不滿意,甚至開始暢想能採用絲綢、皮革製造口罩,更可以採用不同的顏色來大膽設計。還有人建議可在口罩上畫上一部分鼻子和嘴唇,以期遙遙望去依舊面目姣好。

在當時的摩登女性心中,口罩不僅是防疫用品,更是精巧的裝飾物。

民國口罩風雲錄:原來我們在民國時,就愛戴口罩

當時與口罩有關的漫畫

不過,口罩在衛生用途之外,還有一個最簡單的用途——隱藏身份。

1928年的上海某租界公園,禁止華人入內。但外國人的孩子在進入公園時,不得不需要中國奶媽照顧。

園方給出的解決方案是:請奶媽入園時戴上口罩,以隱藏自己的華人面孔。

戰爭時期,口罩是生與死的防線

1937年到1938年10月,國民政府安排製作了100萬件防毒口罩下發部隊,用來防禦可能發生的化學戰爭。

同時,為了讓中國軍民有效防護日軍毒氣,國民政府軍工部兵工署還編印一本《簡易紗布防毒口罩製法》下發各省,對簡易紗布口罩製作作出了具體指導:

民國口罩風雲錄:原來我們在民國時,就愛戴口罩

當時編印的《簡易紗布防毒口罩製法》

以雲南省為例,當時雲南省政府共收到250冊《簡易紗布防毒口罩製法》

省政府主席龍雲立即下令分發各地、各局遵照執行。當時的五十三兵工廠開始製備這款口罩。在日軍的細菌戰中,這批口罩挽救了許多抗日將士的生命。

戰後,口罩也成為了後人收拾殘局不可缺少的東西。

衡陽保衛戰後,因為屍臭難忍,部隊“令人備辦紗布口罩,遍灑香水”後來,在塋葬時,竟至香氣四溢,已不再有任何臭味”。

1946年2月,師長葛先才懷揣蔣介石所撥兩千萬元,重回衡陽收集第十軍將士骨骸,他也戴上了口罩,掩鼻擦淚,送同生共死兄弟最後一程。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本書,彙集散見於數十種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出版物刊載的文人原創作品,從自然韻語到民間採風,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筆觸細膩,語言洗練,別有一番妙處。

閱讀全書,在作家筆下瑰麗多彩的世界玩味不可複製的民國風,體悟獨一無二的民國氣質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