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底气到底从何而来?

陶渊明,这个历史上很出名的人物,流传了几千年,从小学我们就知道他,读过他的诗词的人,都被他的自然性情所吸引。都想去做他一样的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人更是想远离城市喧嚣,隐居山林。陶渊明除了留给后人丰富的知识食粮——诗词,还留下了一种人人追求的精神——隐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可是陶渊明为何敢毅然辞官去归隐,他怎么会有如此霸气,没有了生活来源他怎么生存,他的家境状况又有多少人知道?

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底气到底从何而来?

这就要说,陶渊明也是出身名门,曾祖父陶侃是战功赫赫的两晋名将,死后追赠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

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亦为地方大员,母亲是名士孟嘉之女。家境条件如此优越,必是绫罗绸缎,山珍海味,享用不尽。陶渊明打自小就是一阔绰的公子哥,去做官也就是他生活得的调味品,代代为官,他不去做官,岂不是对不起祖宗,脸上无光。

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底气到底从何而来?

据记载,到了陶渊明这代,家境已经没落,所以他最早出仕当官为州祭酒,做州的文职公务员,乃为生活所迫,目的在于挣工资维持家用。然而很快他就受不了繁复的文书工作,辞职回了家。

之后的时间里,陶渊明反复辞职,可谓是辞职专业户,一生辞职多次,简直把官府当旅馆,每次都呆不了多久就挂印而去,不愧为辞职界的翘楚。

数年的仕宦生涯,辞职后没多久,陶渊明收到了彭泽县令的任命书,犹豫再三,他决定再尝试一次踏入官场。

然而很快,诗人发现自己还是不能适应那里繁杂的政务和森严的等级,在一次接待上级监察官督邮的活动中,他因不愿卑身事小人而发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豪言,任性地解印去县,并赋《归去来兮辞》表明心志,表达了对自己过去屡次身陷碌碌仕途的否定和追悔,决心从此以后归心三径,不问世事。

这就是历史上陶渊明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事件,有多少文人志士敬佩他的精神,效仿他的行为,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底气到底从何而来?

敢在职场上这么玩儿?陶渊明底气真是太足了。在魏晋时期,辞官之后的陶渊明家里依然良田百亩,家境还算优越,这就是他的底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