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為何會形成天皇制度?


天皇制是日本政治制度的標誌。從古代天皇制到近代天皇制,直到今天的象徵天皇制,作為日本政治制度史上貫穿始終的天皇制,對日本社會的影響在持久性、獨特性、重大性方面居於首位。為什麼同屬中亞的日本會“進化”出這種獨特的君主制度呢?

日本人為何會形成天皇制度?

圖/德仁天皇即位,改元令和

01.先聲-邪馬臺國

公元2世紀開始,日本列島在經歷了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大陸文化的逐步浸染之後,已經逐漸步入階級社會與國家的萌芽期。分佈在列島上的大大小小的部落經過長期的兼併戰爭,逐漸走向部落聯盟和部落國家的準備狀態。第一個建立在階級分化基礎上的地域“大國”,就是出現在北九州地區的邪馬臺國。邪馬臺國由近30個部落小國組成。

日本人為何會形成天皇制度?

圖/九州列國

所謂的“大國”其實也只是一種鬆散的聯邦體制,作為核心的邪馬臺中心國家通過“大率”來對周邊小國進行監督管控,而作為組成部分的小國在邪馬臺國出現王位繼承危機時,也可以通過戰爭與協商的方式參與中樞決策。後來被曹魏政權賜封為“親魏倭王”的卑彌呼女王就是被“推舉”產生的領袖。

這一君主體制下,“事鬼道,能惑眾”的宗教權威女王主導了整個國家,而後來的繼任者也從女王的宗族中挑選,標誌著王族親緣繼承成為了當時日本社會認可的方式。為了方國部落社會的穩定,日本社會逐漸形成了一種親緣與宗教為權威的權力認可。而這種權力雖然看似強大,實際上也只是一個“共主”的身份。

日本人為何會形成天皇制度?

02.堅持萬世一系

公元3世紀後期,日本列島的本州島中部出現了一個比邪馬臺國更強大、發展程度更高的地域國家——大和國。大和政權的最高統治者稱“大王”,他憑藉實力東征西討,“東征毛人五十五國,西服眾夷六十六國,渡平海北九十五國”,大約到 5世紀時,已經統一了日本列島中的九州、四國與本州的大部分地區,基本結束了列島上紛亂的狀態。

然而,“大王”所統治下的日本其實依舊是列國林立,各為其政的狀態,“大王”並不具備中國郡縣時代君主的絕對權力,其實是依靠強大的武力與政權權威對列國統一的維繫。

日本人為何會形成天皇制度?

這時大和朝廷的政治結構是蘇我氏、物部氏、大伴氏等強勢氏族的聯合體。作為共主的“大王”雖然具有尊位,但是更多的是在貴族的集體決策中充當協商主辦的角色。當時的“大王”王位繼承已經逐漸趨於穩定,依靠血緣關係在固定的親族中傳承,這種方式也得到了貴族的認可。

5世紀末,在位的武烈大王死後,沒有留下子嗣,近親中也沒有合適的繼位人選。在這種情況下,為數眾多的貴族並沒有在相互攻殺中角逐新的大王人選,而是從遠方找來了應神大王的五世孫來繼承尊位。這種日本貴族默認的政治底線,為後來日本天皇制的傳承定下了基調。

日本人為何會形成天皇制度?

圖/學習唐朝的日本蘇我氏貴族

03.天皇出山

到6世紀末7 世紀初,推古女王時期,日本開始出現“天皇”這一稱謂。推古對皇統譜做了進一步的加工,除了續寫欽明大王以來的皇統譜之外,一個最大的舉措就是確立了皇統的源頭,將公元前660年的所謂“神武天皇”定位日本皇統的肇始,也為日本王室創立了高傲的出身(此處是根據當時中國流行的哲學思想——讖緯學,認定辛酉年國家要發生大變革)。

公元607年和608年,在日本對華交往的兩封國書中,先後寫道:“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東天皇敬白西皇帝”。這一舉動意在向國內外宣告天皇的統治權威。

日本人為何會形成天皇制度?

圖/遣隋使來華

所謂的日本天皇制度孕育於日本島國社會的特殊土壤之中,早期的神道宗教與列國林立的社會局面,讓日本君主無法做到中華帝王的絕對統治,反而讓天皇製得到了協商妥協中的萬世一系,並在中國文化的浸染中誕生了所謂的“天皇”。

參考文獻:

1. 武寅:《天皇制的起源及結構特徵》,《歷史研究》,2012年第3期。

2. 《三國志·魏志·倭人傳》,《二十五史》第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