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個人能力定江山?其實不然,且看魏蜀吳在兵種上的優劣性

東漢末年,王室解扭,中原大地上湧現出無數梟雄。從漢末亂局到三國鼎立,後代學者在研究這一時期的戰事興衰時,往往總習慣聚焦於個人之上。

誠然,曹魏有曹操、蜀漢有劉備與諸葛亮,東吳有孫權與大都督,這都是能影響時局的存在。但不可否認的是,一人之力難敵燎原之勢。

而事實上,決定三國盛衰的不僅是個人行為,更重要的還在於它們所擁有的兵種優劣性。

三國時期個人能力定江山?其實不然,且看魏蜀吳在兵種上的優劣性

三國時期地圖

一、三大兵種溯源

嚴格意義上來說,漢末三國之際這段歷史,應當屬於漢朝的一種變相延續。因此三國不僅在制度禮法上承襲了漢代,就連當時作戰所用的兵種,也源自於東漢。基於此,三國兵種可分為步兵、騎兵與水軍。除此之外,也有少數車兵用於運輸。

(一)步兵

步兵,即步軍、徒眾,是基數最多,也最重要的兵種。從總體來看,步兵能夠適應各種環境下的戰鬥。無論是惡劣環境,還是紛繁複雜的地形,負責指揮的大將都能令其化整為零,從而熟練運用自己的戰術。

三國時期個人能力定江山?其實不然,且看魏蜀吳在兵種上的優劣性

《三國志》

曹操賴以成名的軍隊,便是赫赫有名的青州軍。《三國志·武帝紀》記載:"(曹操)追黃巾至濟北。冬,受降卒三十萬,男女百萬餘口,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事實上,步軍不僅僅能用於作戰,還能實現曹操的屯田計劃。

三國時代的步兵,還分為重裝甲步兵與輕裝步兵。前者身披盔甲,後者則很少披甲。呂布麾下大將高順,便有一支重裝步兵,號為陷陣營,曾正面擊敗過夏侯惇、關羽等大將。

《三國志·呂布傳》注引《英雄記》說:"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鬥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陳營。"

三國時期個人能力定江山?其實不然,且看魏蜀吳在兵種上的優劣性

三國時代的步軍

袁紹手下大將麴義,也有一支重裝步兵,名曰先登死士。從界橋一戰中能看出,重裝步兵往往配合重弩使用,方才能發出強大的殺傷力。換句話來說,重裝弩兵也是剋制騎兵的唯一手段。

(二)騎兵

三國時代的馬匹本就稀少,因此騎兵的數量也遠不及水軍與步軍。儘管數量少,往往幾千成一軍,但它卻具有著很強的機動性與突擊能力。三國時期的騎兵配備有馬鞍,但缺少馬鐙。士兵騎在馬匹之上,往往使用弓箭與矛戟。

《軍策令》有記載:"袁本初鎧萬領,吾大鎧二十領;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由此可見,三國初期的戰馬一般沒有鎧甲,可見當時的騎兵主要以輕騎為主。戰馬輕裝前行,不僅能減輕馬兒與糧草的負擔,更能令騎兵的追擊速度極大增加。

三國時期個人能力定江山?其實不然,且看魏蜀吳在兵種上的優劣性

漢末梟雄袁紹劇照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帶領虎豹騎南下,輕裝前行直取荊州。

《三國志·曹純傳》記載:"從徵荊州,追劉備於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劉備從荊州撤退時,其麾下有十萬軍民跟隨,而被曹純率領五千虎豹騎一衝擊,便四散而逃。可見一支輕騎部隊對一場戰局的重要影響了。

不過,輕騎兵也有剋星,就是重弩步兵。反面教材是公孫瓚與其麾下白馬義從。

《後漢書·公孫瓚傳》記載:"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可惜的是,這支在北塞殺出赫赫威名的白馬義從,在進入中原之後,最終如彗星般隕落。

界橋之戰中,公孫瓚指揮不當,致使白馬義從遭到先登死士埋伏。後者擁有三千張重弩,將三千白馬義從盡數殲滅。

三國時期個人能力定江山?其實不然,且看魏蜀吳在兵種上的優劣性

長坂坡遺址

(三)水兵

水兵,即水師,也叫舟師、船軍。與東漢時期相比,水軍的發展最為明顯。原因是魏蜀吳三國都對荊州的覬覦,促使了水軍的誕生。

荊州位於長江中游,乃四通八達之地。三家在自己戰略構想中,都將其當成一處無比重要的戰略要地。既然要取荊州,水軍自然是必不可缺。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十三年春正月,公還鄴,作玄武池以肄舟師。"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剛剛掃清袁氏餘黨,徹底平定中原。正因如此,曹操繼續決定南下荊州。他在當年正月修建玄武池,用以訓練水軍,便已經有了水上作戰的打算了。

二、兵種優劣性直接影響三國盛衰

從當時局勢來看,魏蜀吳三家之所以能互成鼎立之勢,便是因為他們擁有的兵種互有長短。

至於其中原委,不妨從三國各處的地域與發展過程說起。

三國時期個人能力定江山?其實不然,且看魏蜀吳在兵種上的優劣性

古代水軍與戰船

(一)曹魏騎兵

眾所周知,曹操崛起於中原。因此曹魏政權有著相當可觀的步兵,其數量最多,發展也最早。上文中提到,早在曹操在進入兗州之後,便收編了三十萬青州兵。

同樣道理,泰山賊首臧霸的加入,也讓曹操多了另外一支世兵——青徐兵。再加上各地諸軍,曹魏步軍便是大概如此了。從地域角度來看,中原地廣民豐,是曹魏政權有大量步軍的必要保障。

除此之外,這也自然為曹魏騎兵的發展,提供了必要地理條件。曹操無比重視騎兵,這一點毋庸置疑。或許是從滎陽之戰的慘敗開始,曹操便已經下定決心,要大力發展騎兵。

漢末時期,當時最有名的騎兵,當屬幷州騎兵與涼州騎兵。曹操在滎陽之戰中慘敗於董卓手下大將徐榮之手,可見涼州騎兵的悍勇。根據相關史料,筆者認為曹魏政權的騎兵來源主要分為三個方向:

其一,來自並涼騎兵的收編,這或許是曹軍騎兵的雛形。涼州軍事集團是董卓做主,當他被呂布殺死之後,涼州騎兵主要便由李榷、郭汜二人掌管。

李榷擁有大多數騎兵,後被曹操派人殺死,部分涼州騎兵應當被曹操收編了。同樣道理,呂布徐州殞命之後,張遼當時為騎都尉,帶著多數幷州騎兵歸入曹操麾下。

三國時期個人能力定江山?其實不然,且看魏蜀吳在兵種上的優劣性

呂布號為飛將

其二,遼東、河北地區是產馬區。曹操打敗袁紹之後,花費多年時間逐漸蠶食河北以及遼東地區。《後漢書·蔡邕傳》中說:"幽冀舊壞,鎧馬所出。"《三國志·胡綜傳》中也說:"及臣所在,既自多馬。"鍾繇奉命都督關中諸事時,也曾送給曹操二千戰馬。

其三、北方胡族的進獻。尤其是烏桓、鮮卑等部,在投降曹魏之後,都進獻了不少上等好馬。

在南皮之戰中,由於袁紹之子袁譚據守不出,曹操又急缺糧食,他一度想要放棄。好在,曹純率虎豹騎對袁譚發動突襲,這才將其一舉重創。

後來在荊州之戰、渭南之戰中,曹操的騎兵也數次立下過汗馬功勞。由此可見,曹魏強大的一個主要原因,便在於他優良的騎兵。

曹魏也有水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興盛,一部分來自玄武水師,但主要力量是收編荊州水軍而來。可惜赤壁一戰戰敗,曹魏水軍元氣大傷。日後雖有重建,但也再不復當年光景。

三國時期個人能力定江山?其實不然,且看魏蜀吳在兵種上的優劣性

曹軍虎豹騎

(二)蜀漢步兵

蜀國最主要的兵種,應當是步兵。從地域角度來看,益州有千里平原,極為適合步軍的訓練。另外,諸葛亮在進攻南蠻之後,也收編大量蠻夷士兵。他們作戰勇猛,又長於山地戰,是蜀國後期步兵中的中堅力量。

據《華陽國志》記載:"亮移南中勁卒,萬餘家於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諸葛亮改進連弩,令無當飛軍日夜練習,使其整體殺傷力極大增強。

從這一角度入手,蜀魏雙方在漢中交界處互相征戰多年而不分上下,便是依賴於蜀國強大的步軍。漢中之地多險要,曹魏騎兵較難發揮出優勢,這才使得蜀國能夠據守漢中以待。

蜀國也曾有過水軍,曹操收編的荊州水軍,多來自劉琮之手;而劉表長子劉琦,當時帶領一萬水軍駐紮在江夏,後來歸於劉備麾下,交由關羽調用。

三國時期個人能力定江山?其實不然,且看魏蜀吳在兵種上的優劣性

曹操劇照

南郡失守後,關羽被殺,蜀國水軍幾乎損失殆盡。劉備後來在這支水軍的基礎上,又組建了一支萬餘人左右的水軍,交由鎮北將軍黃權指揮。

不曾想到,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慘敗,黃權歸路已斷,只好投奔曹魏,故而蜀國唯一的這支水軍,也最終歸於曹魏之手。

(三)江東水軍

劉備和曹操先後征討東吳,卻最終遭到慘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江東水軍空前強盛。需要指出的是,江東水軍與步兵沒有明顯界限。因為江東子弟多善水性,因此他們既能夠充當水軍作戰,也能充當步兵作戰。

憑藉強大水軍與長江天塹,江東可立於不敗之地。可惜的是,江東最致命的缺陷,便是缺少強大起兵。其原因:

一是江東地區氣候潮溼,馬兒所需要的乾草難以收集;

二是江南多水鄉,江東也缺少一處合適的馬場訓練起兵。

三國時期個人能力定江山?其實不然,且看魏蜀吳在兵種上的優劣性

吳大帝孫權雕像

從地域角度來看,江東曾數次逆流而上,想要進軍中原,可惜都無法成功。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也是東吳缺少強悍騎兵。第二次合肥之戰期間,張遼八百騎兵大破江東十萬水軍,便是最好的證明。

參考文獻:

《後漢書》

《英雄記》

《軍策令》

《三國志注》

《華陽國志》

《中國軍事通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