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鶴唳華亭》中的中書令看宋朝的宰相之權

前言:最近大火的《鶴唳華亭》中有一位官員的角色格外搶眼,那就是敢駁皇帝旨意的中書令,不得不反查相關史料,來分析探究中書令到底有沒有這麼大的特權,其實中書令不是哪一個朝代的產物,它的發展歷史還是蠻久遠的,在西漢時期的漢武帝由尚書令改為中書令,這在《後漢書》中有記載(節選):

“尚方(書)令一人,千石。更為中書謁者令。對照南齊的朝廷背景,知道了原來南齊是從宋明帝時期漸漸成了氣候,在宋朝內鬥之時,殺皇帝,扶植傀儡,再後來便是“被禪位”登基為帝。其管理的朝廷制度及官員配置大體上都是套用前主子宋朝的管理模式,這其中就包括中書令的設置。

從《鶴唳華亭》中的中書令看宋朝的宰相之權


中書令在宋朝的地位

據宋朝瞿蛻園《歷代職官簡釋》:“在體制上,中書省是決策機構,所以中書令更是政務的本源。”從西漢時起,中書令的朝廷地位都是次於皇帝,司馬遷便是中書令官職的第一位,後經過發展他有統轄六部,輔佐天子而執大政之權,可見其重要性。到了宋朝時,逐漸演化的中書令其地位遠在太師之上,只為親王、使相的兼此官職。最為有名的便是當時的晉王趙光義,他就擔任過中書令,其地位自然在丞相之上。光說這中書令在宋朝的地位是比較尊崇的,他有什麼特權?看看在《鶴唳華亭》中的中書令的表現,在太子冠禮之時出言上奏天子,說太子德行有虧,真的有這樣的臣子敢冒犯太子?其實中書令雖然在宋朝是中書省的長官,但是這一頭銜實際上卻是有名無職。他們的職責包括皇帝冊文、州縣官考課等,其中並沒有直奏天子,直言太子德行的特權,更沒有可以封駁皇帝的權力,因為其流程不允許,一般是皇帝和大臣議定後,中書宰輔可以提出反對,但是不是說中書宰輔反對此議案就此擱置,而是得繼續下一步流程,將反對的理由流轉至中書舍人處,當然中書舍人也可以對中書宰輔的反對意見提出反對,即使順利走到下一步給事中這一階段,也有可能出現退回的可能。


從《鶴唳華亭》中的中書令看宋朝的宰相之權


中書令的相權與皇權的關係

在宋朝中書令居百官之首,作為中書宰輔他們的職責是“掌邦國之政令,弼庶務,和萬邦,佐天子,執大政。”看似權力極大,但是迴歸到本質就三個字“佐天子”,一切為皇帝服務。而皇帝呢,同樣也離不開宰相,原因在於事情繁雜,不可能事必躬親,那怎麼辦呢?只能由只能中書宰輔“設官分職,委任責成。”這就形成了皇帝有最高統治權,而中書宰輔有最強的行政權力,看上去還是中書宰輔依附於皇權而存在,在宋朝時期不僅中書令有直諫的權力,其他臣屬也有此權力,如外朝官員面見君王之時,就奏摺內容可以與皇帝進行言語上的“討論”,當然這和《鶴唳華亭》中的中書令行事自然不一樣,在宋朝他們這麼做不是為了挑戰皇權,想削弱皇權,而是防止皇權濫用,一定程度上是減少怕皇帝做出性命攸關的錯誤決定後,事後再找後悔藥的情況發生。


從《鶴唳華亭》中的中書令看宋朝的宰相之權


中書令究竟牛在那?

前面已經說過,在宋朝時中書令其實位分是至高無上的,那麼中書令到底牛在哪? 翻查相關歷史資料,可以看到宋朝時的正一品官職中,有太尉,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還有中書令,侍中。這是從品階上來說的,那麼再來看看宋朝都有哪些人有資格做過此職位?只有親王與使相的兼任此官,不是說親王就一定能兼任,這只是門檻,回過頭再看看《鶴唳華亭》中的中書令,除了自身的中書令身份外,他還是齊王的岳父,想為齊王謀得親王之位,在此基礎上再圖太子之位也未可知。由此可以看出中書令作為宰相所能擁有的權力,不是他利令智昏,而是確實牛的不行!


從《鶴唳華亭》中的中書令看宋朝的宰相之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