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書五經一一(四書)篇


中國四書五經一一(四書)篇

四書五經,是"四書"與"五經"的合稱。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諸多文學作品當中,四書五經佔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四書五經詳實的記載了我國早期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史實資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作品。

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作品。


《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意譯】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應用到社會實踐,使民眾的文化生活不斷地更新發展,在於使人達到善的最高境界。知道要達到善的最高境界,就有了堅定的方向;有了堅定的方向之後,就能寧靜;寧靜之後,就能安心;安心之後,就能思慮;思慮之後,就能夠學有收穫。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中庸》: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於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與天地參”是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因而《中庸》始於“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於“‘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聖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所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於人類和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天道與人道合一


(2)天性與人性合一
(3)理性與情感合一
(4)鬼神與聖人合一
(5)外內合一


《論語》: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

《論語》的主要思想 孔子的思想是一個以“仁”為核心,以“禮”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體系,其中心是講做人的道理。孔子思想的主要精華有:

①“仁”的思想;②“禮”的思想;③中庸思想;④教育思想;⑤“孝”的思想;⑥天命思想。

①“仁”的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仁包括恭、寬、信、敏、惠。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孔子認為,要實現“愛人”,還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要求。他認為,“仁”既是每個人必備的修養,又是治國平天下必須遵循的原則。他倡導立足於對人的關心愛護,以教化的方式來達到治國安邦的目的。

②“禮”的思想 “禮”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內容。他最為崇奉的是周禮。禮的精神主要體現為“仁”、“恭”、“敬”等方面。“仁”是禮的最根本的精神內容,“恭”是對人的莊重和順,“敬”是對人嚴肅真誠,以禮相待。 在孔子的觀念中,“正”就是合禮,“割不正,不食”,沒有禮就無以立身成人。 孔子主張以禮義來規範人慾,他一方面承認人慾的存在和滿足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強調以禮節慾,剋制慾望的膨脹,達到“仁”的道德境界,他主張是“克己復禮”,就是說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禮”要求。

③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標準。在實際運用中: 時常變通,因地、因時、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認同最高標準——“中”。變通是手段,穩定是目的。 注意避免“過”與“不及”,認為“過猶不及”。如孔子提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 強調不可則止。處理事情要注意分寸,不要使行動突破質的規定。 倡導無可無不可。 同時也反對不講原則,“同乎流俗,合乎汙世。中庸不是指中間道路,老好人,泥守居中。

④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首創私人講學的教育家。 教育對象:他主張“有教無類”。 教育目的:孔子把培養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知識分子作為目的,認為“學而優則仕”。 教育內容:“六經”(或“六藝”),以“文行忠信”作為施教的主要內容,排斥生產知識和勞動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視體育教育,講美育。 學習規律:要反覆學習,“溫故而知新”;“學”與“思”的關係。 教育方法:注重啟發 、誘導 ,強調循序漸進、因材施教。 注意切磋討論,教學相長。“當仁,不讓於師”

⑤“孝”的思想 “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內容。“孝”指尊敬順從父母,“悌”指尊重兄長,是中國古代處理家族內部兩大關係的基本要求。 孔子認為孝是仁之本。做到“孝”一要合禮,二要真情實感。不孝就是不仁。 孔子對其學生所講的孝主要有三層含義,一是無違,即絕對地服從父母的意志,即使知道父母錯了,也要好言相勸,勸告而父母不理,仍然要和顏悅色的順從父母。其二是“敬而能養”。孔子認為只是在生活上贍養父母並不是孝,敬才是孝的本質。其三是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孔子的孝體現著仁,貫穿著禮,他要求人們對待父母“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其孝道有侷限性。

⑥天命思想 “天命”即尊天信命。 強調天人合一,主張畏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居於首位。 重要的一點:遵循自然規律,保持樂觀,將天道運用於人道,承擔起社會責任。 贊成敬鬼神,對鬼神既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


《孟子》: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遊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

孟子的主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政治主張,二是經濟主張,總括起來叫做“王道”或“仁政”.在他的這套主張中,處處都閃爍著以民為本的思想光輝.
一、孟子的政治主張
孟子的政治思想很豐富,其中包括保民而王、與民同樂、民貴君輕、天與民歸等內容.
(一)、保民而王
(二)與民同樂
“與民同樂”是忠恕之道的擴展和延伸,講的是國君與百姓之間要相互理解,相互關心,相互同情,並不是說讓一國之君和老百姓享受同樣的快樂.
(三)、民貴君輕
孟子對百姓的同情和重視是真誠的.
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乾旱水溢,則變置社稷.
(四)、天與民歸
“天與”即君權神授.“民歸”即百姓認可.自孔子以來,儒家即選擇了一條遠神近民的思想路線,但在他的思想中並沒有完全消除“人格天”或“主宰天”的殘餘.孟子也是這樣,他認為天子是由天選擇的,並認為天所選擇的天子一定是最有道德的人.


二、孟子的經濟主張
和孔子一樣,孟子認為,所謂“仁政”,就必須讓百姓們得到實際的好處,能夠生活的衣食無憂、幸福安寧.為實現這個目標,他提出了以下幾點經濟主張:
(一)、正經界
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鈞,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
(二)、制民之產
“制民之產”就是讓人們具有一定的財產,這實際上是井田制的內容之一.孟子說:
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三)、管理原則
孟子還講到了國家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宏觀管理.他說: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 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四)、取民有制

這是孟子提出的稅收政策.其主要內容為:
1、“市,廛而不徵,法而不廛”.對於商人在市場上儲存的貨物不徵稅,如果出現了滯銷,政府則按照政策的規定進行徵購,避免積壓.
2、“關,譏而不徵”.關卡對於來往的旅客只稽查,不徵稅.
3、“耕者,助而不稅”.實行井田制,農民只需助耕公田,不需納稅.
4、“廛,無夫裡之布”.
以上所說的政治主張和經濟主張,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內容.這些主張在中國社會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真誠的人道主義精神至今仍然閃耀著耀眼的光輝.


中國四書五經一一(四書)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