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膳房是皇室的後廚,國外的皇帝們的後廚又叫什麼?有什麼名菜?

心裡美食研習小蟲


受各種熱播的清宮戲影響。可能大部分人都會以為為皇帝做飯的地方就是就是御膳房。然而中國的御膳房是清朝才正式出現及命名的。例如明朝負責皇帝飲食的地方則是光祿寺。而光祿寺起初成立也不是為了專門為皇帝服務的。飲食文化往往和權力是掛鉤的。我國之所以能形成御膳房是因為君主集權的影響在清朝皇帝的權力達到了頂峰,權力的增添隨之也影響到了皇帝的各個方面。因此才成立了專門負責皇帝飲食的御膳房。中國飲食文化的悠久與精美也在皇帝的口中得到了最大的體現。

而西方中央集權的制度並未像我國一樣一路發展到了頂峰。西方的皇帝手中的權力並沒有我國皇帝那麼大。權力較為分散,要受很多方面的制約。比如西方臣子見到君主時不用行跪拜之禮。因為西方君主手中權力有限,並沒有形成御膳房這樣的機構。所以在西方其他人也有可能吃的比君主還要精美。

————————————————————————

飲食文化往往因國家的歷史的長短,實力的強弱,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政權的性質,及經濟結構而不同。從形成了西方特有的飲食文化。

不同於中國飲食講究色香味行,西方飲食則在餐具,禮儀,服務,原料等方面較為注重。宴會上飲食固然重要,但核心目的在於交誼。赴宴之人往往是想通過宴會達到自己交誼的目的。意大利菜是西方飲食文化鼻祖,法國菜是西方飲食文化國王,美國菜是西方飲食文化新貴。

在西餐的歷史起伏上,意大利菜可以說是西方飲食的鼻祖,法國菜則是西方飲食的集大成者。

意大利菜一直有西餐之母的美譽,特色菜意大利麵,意大利薄餅(披薩)到了現代也是風靡全球。

法國菜是西方飲食中最豐富的菜系,一向著稱於世。特色鵝肝醬,牡蠣杯,焗蝸牛等是其特色菜。


痛定思痛的小牛頓


我知道的只有這些,希望對你能有一些幫助:

中古時期,西歐地區貴族喜歡以飛禽為日常飲食中的蛋白質主要來源,無論鶴、鷺、孔雀、斑鳩,一律吃下肚中,大概也與這種食物反映社會階級的觀念有關。奧地利大公利奧波德六世(Leopold VI, 1176~1230)甚至還下令,農夫只能食用肉類、捲心菜、大麥粥,不得食用野味。這種做法沒有特別的道理,只是為了維持貴族階級的特殊地位。要是每個人都能吃得到或是吃得起野味,統治階級也就沒有太多意思了。這種飲食習慣一直保持到18世紀,沒大改變。貴族的飲宴中,野味如雉雞、孔雀,仍佔大宗。

統治階級吃得雖然比較好一些,但並不表示宮廷中的菜餚味美可口,往往烹調不得法,糟蹋東西。以法國為例,便可以看出端倪。路易十四時代,一位常在宮廷中行走的聖西門公爵(Duc de Saint-Simon, 1675~1755)晚年寫回憶錄,記載他在路易宮廷中的見聞,後世史家根據他的描述,可以瞭解路易十四的飲食習慣。,

路易十四每日吃兩餐,晨起後僅飲用茶湯,下午一點開始在其臥室中的餐桌進餐,稱為“小食”(le petit couvert),晚間十點,另進“大食”(le grand couvert),大小之分並非根據食物的內容,而是周圍群眾的人數。

路易十四的午餐不僅內容繁多,分量也相當驚人,固定會先上四種湯品,吃完以後,二道菜上桌,不外乎烤腹內填有香料及餡料的雉雞、松雞、家雞或是烤鴨,吃完之後,接著上第三道菜,有羊肉、火腿、水煮蛋等物;再上一道主食菜盤,包括生菜、麵點,飯後還有水果及果醬。路易十四的食量極大,能把端上桌的東西全部吃完。有時候,路易十四的胃口不佳,指明午餐要少些,但仍有三道菜,水果、主食等。路易十四死後,醫生檢查其腸胃,發現其胃的容量約為常人兩倍,胃納如此,也是其來有自。

到了晚間十點,路易十四與王室成員共進晚膳,量稍微少些,但也包括湯品、肉品、菜蔬及水果等。路易十四進晚餐時,喜歡與臣下討論各種問題。當御廚為其準備好晚餐之後,路易十四要召見的廷臣先依次進入殿中就位,其家人子女也站好位置,宮廷管事才請國王進入殿中。路易十四用餐時,貴族只能幫他遞些手巾食物,甚至國王的弟弟也只能站立一旁。路易十四偶爾會命人給他弟弟安排一個座位,如果邀他一起用餐,算是特殊恩寵。

史家老說宮廷政治學,在凡爾賽宮便是如此。路易十四用餐不僅是一種飲食,還是政治權力的展示。他吃一餐飯,至少要有五百個人服務,每道菜上菜時,要十五名軍官護送,飯菜所經之處,所有人員必須行禮致敬,算是解決失業問題的好辦法。

還有件事得提一下:路易十四吃飯,一向使用雙手,不管吃啥,都用手抓。當時的法國人已經從意大利人那裡學習到新的餐具──叉子,路易十四本人有意大利血統,對這些新事物並不陌生,但他就是喜歡用手抓著吃,嫌用刀叉吃飯娘娘腔。您想想,國王用手抓著吃飯,離茹毛飲血有多遠?所以勸告大家,吃飯時,千萬別跟法國國王一樣。


唐明國亮


餐廳,西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