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是股肱之臣,却遭受不白之冤,然而这一切都不是偶然发生的

崇祯三年农历八月的一天,京师的街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尽管人潮拥挤,

但瑟瑟的秋风还是营造了一股肃杀之气,这天是处决前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并督师蓟辽”的袁崇焕的日子,袁督师的罪名是“通敌后金、擅杀主帅和阴谋叛逆”等,他被处以凌迟极刑,也许只有这种刑罚才会让崇祯皇帝解了自己对袁督师的心头之恨。

袁崇焕是股肱之臣,却遭受不白之冤,然而这一切都不是偶然发生的


京师的老百姓几乎全都出来了,想要看看这位大叛徒是如何受刑的,为了惩罚他,刑部特意找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刽子手来行刑,当袁督师被刽子手剐的皮肉殆尽之时,还尚留一丝气息,这时竟然还有人来叫卖袁督师的肉,“贼人的肉一钱一片!”,百姓们纷纷朝行刑台扔钱购买,一边吃还一边啐骂袁督师,而这位昔日保家卫国的大英雄,最终被他所竭尽全力保护的百姓一口一口的给生吞了。

袁崇焕,今广东东莞人,自幼饱读经书、满腹经纶,在经历了漫长的科举之路后,终于在36岁那年得中进士,初时,任命为邵武知县,他到任后,勤于政事、整顿吏治,不出两年光景便将治所治理的一片清明,颇有成效。

袁崇焕是股肱之臣,却遭受不白之冤,然而这一切都不是偶然发生的

袁崇焕画像


袁崇焕少时便喜欢兵略,他忧国忧民,而此时的大明王朝东北部崛起的后金,已经成为了国家的大患,袁崇焕由于自身政绩卓越,正在京城等待觐见,他出于对社稷安危的考虑,便主动请缨“弃文从武”去守辽东,为此他千里走单骑专门去辽东一带进行实地勘察,并制定出一套守卫方略,他的举动得到了东林党人的支持,便奏报明熹宗,将袁崇焕破格提拔了,期间袁崇焕战功卓越,至崇祯二年不到十年光景,他的官职连升13级,官至太子太保,成为了朝廷的一品大员。

言归正传,在我国历史上有两大奇冤,均与金有关,第一便是南宋时期的岳飞,第二则是这袁崇焕了,同为抗金名将,却都落得了身首异处的下场,这其中事有很多蹊跷,尤以袁督师更为凄凉,下面咱逐一分解。

袁崇焕千里疾驰率兵勤王,怎么可能通敌叛国呢?这不科学啊!

崇祯皇帝在继位之初便险遭灭国,崇祯二年,皇太极率十万大军绕道进攻京师,都打到了永定门,因此有观点说袁崇焕下大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故意给后金留了口子,使其长驱直入,而崇祯皇帝刚愎自用加上本身猜忌的性格,就酿成了这千古奇冤。

这袁崇焕通敌之说,是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皇太极故意派人假装议事,说袁崇焕和皇太极约定好了,里应外合,然后将话传到俘虏的明朝太监耳中,后又将太监放走,回到宫中的太监,马上便将这重大军情告诉了崇祯皇帝,所以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崇祯便中招了。

袁崇焕是股肱之臣,却遭受不白之冤,然而这一切都不是偶然发生的

崇祯皇帝画像


崇祯中招,有内因,也有外因,外因就是后金大军兵临城下,战况危机,而内因则是他自己猜忌的性格,崇祯皇帝应该不能算昏君,但是却是个糊涂人,刚愎自用的性格使得他过于自负,他自幼的经历使得他性格猜忌,不信任任何人,毕竟袁崇焕功高盖主,天下人只知道袁督师,而不知天子,在加上有小人经常进谗言,所以袁崇焕入狱是迟早的事,只是时间问题。

至于袁崇焕放开口子放皇太极入关一说,实则是欲加之罪,因为皇太极的进军路线并非是从袁崇焕驻守之地进入,皇太极深知袁崇焕治军严格,兵士战斗力强,若长驱直入必然会受到激烈抵抗,为了保证后金部队战斗力,于是便从总理蓟辽军务的刘策防区入关,这地方是古燕云十六州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唐山市遵化的大安口和迁西县的龙井关。

袁崇焕是股肱之臣,却遭受不白之冤,然而这一切都不是偶然发生的

位于今河北唐山地区的明长城


而袁崇焕得知京城告急,迅速千里回援,如果真的是他与皇太极私通,那么他大可不必组织抵抗,直接里应外合,这样后金提前十几年就能入主中原了,何必还如此费事,在崇祯皇帝面前表演京城保卫战呢?

袁崇焕尚方宝剑斩了毛文龙,的确有些唐突,因为杀了毛文龙,间接替后金解除了后顾之忧,但是毛文龙也着实该死。

清朝入关封了四位前明将领为王,其中有三位是毛文龙的部将,他们是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而另外一位则是吴三桂(祖大寿的亲外甥),而这四位前明将领,在康熙年间发动了“三藩之乱”,其中孔有德早已过世,他的女婿参加了叛军。

袁崇焕是股肱之臣,却遭受不白之冤,然而这一切都不是偶然发生的

网络图片


由此可见,在后金进军中原扫平其他势力的战斗中,毛文龙余部可以说立下了汗马功劳,要不也可能一共四位藩王,竟然会有三位出自毛文龙部。

毛文龙出身富商家庭,他幼年丧父,便和母亲寄居在其舅舅家中,他的母家也是名门望族,舅舅进士出身,后来毛文龙去辽东投奔他的伯父(他伯父无子,世袭百户官职,毛文龙到后便掌百户印信)之时,其舅舅已经官至兵部主事,正巧辽东战事紧,便将其推荐给了辽东总兵官李成梁,毛文龙自此发迹。

毛文龙有胆量、有谋略、还颇有江湖气,他挥金如土,广交朋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人气很旺”后来在

“镇江大捷”中毛文龙俘虏了努尔哈赤的大舅哥佟养真(隆科多的老祖宗),成功收复失地,他因此而名震天下,成为了大明王朝的英雄,据守皮岛,以此为根据地开展和后金的对峙战斗。

袁崇焕是股肱之臣,却遭受不白之冤,然而这一切都不是偶然发生的

皮岛位置图


姑且不论毛文龙后期的所作所为,咱得客观的说,毛文龙据守皮岛,在后金腹地建立根据地,无疑是大明插入后金的一把利刃,毛文龙经常派军队对后金统治地区进行袭扰,这对后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伤害,在这一点上,应该客观公正的评价毛文龙。

但是自“镇江大捷”之后,毛文龙开始居功自傲,他冒领军饷、鱼肉百姓、大肆收敛钱财,纵容部下冒充海盗掠劫过往商船等事情确实有发生,此时的毛文龙,俨然一副“海上皇帝”的做派,而这时袁崇焕已经督师辽东,毛文龙发迹于明熹宗,他和“阉党”魏忠贤有勾结,而袁崇焕是在东林党人支持下才就任要职,所以二人在本质上是分属于明末不同的派系,再加上毛文龙确实自身有很大的毛病,如果再不铲除将会酿成大祸,所以袁崇焕最终将他斩首,这事其实没问题。

但是为什么说唐突呢,因为毛文龙死后,皮岛群龙无首,而毛部手下众将领皆听命与他,袁崇焕尽管进行了善后,但是无济于事,而且毛文龙死后没多久,便发生了皇太极率军入关之事,而袁崇焕急速回援,就将皮岛这事放到了脑后,等解决了京师之围后,袁崇焕已经被下了大狱,皮岛之事就更没有人去妥善处理了,这就为后来毛手下人投敌叛变制造了条件,成为了千古之恨。

袁崇焕是股肱之臣,却遭受不白之冤,然而这一切都不是偶然发生的

满文老档秘录


收藏于沈阳故宫崇谟阁的一本《满文老档秘录》的问世,使得后人更加坚信毛文龙还有通敌之说,在这个用满文所记述的史料中记载,毛文龙曾经七次上书皇太极,早就有了通敌之嫌,并且欲自立为王,和后金共分天下

,但是有学者说,这是清朝统治者冒用毛文龙之名所记述的,但是咱姑且不论此观点如何,就单凭毛文龙随意任命官吏,部下大部分皆姓毛,已成私兵之势,且私下和后金进行违禁物品交易的行为,就应该问责,只是袁崇焕赶得不巧,在没有充分做好部署的情况下将其斩杀,造成了毛部军心不稳,为后金第一次入关创造了可乘之机。

袁崇焕之死

皇太极长驱直入,率十万精兵兵临场下只取京城,让朝野震动,袁崇焕得信,率军回援,崇祯皇帝当即便命所有部队皆归袁崇焕统领,加封其为太子太保。

袁崇焕是股肱之臣,却遭受不白之冤,然而这一切都不是偶然发生的

后投降清朝的祖大寿画像


袁崇焕带着祖大寿拼死杀敌,皇太极久攻不下,而各地勤王部队悉数到达,便欲退兵求和,然后玩了一出“反间计”。

袁崇焕是股肱之臣,却遭受不白之冤,然而这一切都不是偶然发生的

除非禁卫军,其他军队不可进城


这个大明王朝有个禁忌,就是“非内卫部队不允许擅自进入京城”,可是当时袁崇焕救主心切,就率军进入了京城,这事在危急时刻也是情非得已,可崇祯不这么想,他本人猜忌心太重,正巧皇太极的“反间计”也成功实施了,于是崇祯在军情紧急的情况下以“商量军饷”为理由,急招袁崇焕入朝,他指责袁崇焕“擅杀主帅毛文龙”,“引后金入关”酿成兵祸等事,将其下了大狱。

袁崇焕可能是行事过于激烈,但是其忠心可昭日月,在狱中他又办了一件事,成为了催化崇祯必须要杀他的理由。主帅被下狱,祖大寿心中很愤恨,便率军离开京城,而皇太极得知“反间计”成功,便班师继续进攻,此时的京城危在旦夕啊,袁崇焕此时忧国忧民,他放弃了个人的成见,在狱中给祖大寿写亲笔信,将其召回与后金军决战,解了京城之危。崇祯皇帝一看,

袁崇焕手下只听从督师之命,而不知有天子,就对袁崇焕更加气愤,加上奸臣在崇祯身边吹风,袁崇焕最终惨遭凌迟,成为了千古奇冤。

总结:

崇祯皇帝给袁崇焕定了几条大罪,其中有“擅杀主帅、擅自和议、通敌”等罪名,这些都是“莫须有”之罪,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其作为军事主帅整顿军纪的正确行为,只是机缘巧合没有处理干净,而使其部下离心,最后间接造成后金部队第一次入关,至于通敌更是子虚乌有,是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

袁崇焕是一个大忠臣,他殚精竭虑为国效力,最终落得了惨遭凌迟的悲惨境地,虽然他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有些过度行为,但是他的本意是好的,只是方式有误。而真正害死他的不是这些,而是明王朝的走势已经进入穷途。

袁崇焕是股肱之臣,却遭受不白之冤,然而这一切都不是偶然发生的

紫禁城


历史的客观发展决定了明朝已成朽木,天灾不断,而且内忧外患,“朋党之争”使得明末的官场成为了一个大的名利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企图,而崇祯皇帝猜忌多变的性格又给明朝的灭亡添加了催化剂,最终君臣离心离德,尽管崇祯颇为勤政,但也无力回天,他出尔反尔,大军压境而令主帅下狱,寒了将士们的心,尽管后人赞扬崇祯是“君王死社稷”,但是他凌迟袁崇焕这件事也让他饱受了历史的诟病。

任何一个朝代的兴起和覆亡都有其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谁都逃不脱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现象,都是事情发展的必然结果,袁崇焕是一个悲情英雄,而更加感叹的是,不明就里的明朝百姓还拿钱去买英雄的肉生食,简直悲哀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