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好《聖教序》之後能夠流暢創造行書作品嗎?

千千千里馬


行書作品幾乎每個書法人都可以寫出來,關鍵在於能都達到優質的境界!

《聖教序》幾乎囊括了行書的筆法與結構也不是誇張。但是,題主需要理解臨好是什麼概念?

如果僅僅是一些容易臨的字寫的不錯是不是臨好?或是整篇都臨的比較像了是不是臨好?還是對《聖教序》臨摹的頗有心得才是臨好呢?

經常看到臨摹《聖教序》,外形都不具備的人自誇自己是學王羲之的,甚至大搞高端教學的也不乏其人!也有一些確實臨摹的較好的,可是,很難看到臨摹《聖教序》裡比較難寫的,而非常難寫的更是幾乎看不見。對《聖教序》理解深的咱們就不談了,因為沒有!

只有臨摹得好,還對《聖教序》有一定的感悟的人,才可以稱得上書法有所成,那麼這樣的書法人去完成一篇好的作品應該不成問題,而達不到這種境界的人,也可能你能寫出不錯的作品,也有脫離字帖就寫不好字的人,不能一概而論。


一笑貫長天


臨好《聖教序》之後,就能寫好行書嗎?

我認為學習王羲之的《集字聖教序》能夠流暢的創造行書作品。而且學習行書從《集字聖教序》開始是最明智的選擇。其實理由有以下幾個:

一、《聖教序》是從楷書過渡到行書的絕佳書體

就初學者而言,我們學習書法的人大部分都是初學楷書開始的。而王羲之的《集字聖教序》和其他楷書不同的地方在於,這塊書法碑帖是碑石書法,而初學楷書的人大部分是以學習碑石楷書書法為主的,從懷仁集王羲之的書法組成《聖教序》這一過程中,懷仁就把王羲之書法中帖學所有的一些因素給碑帖化了。

其實這一點我們可以在王羲之的傳世之作《蘭亭序》的版本區別看出來。馮承素的《蘭亭序》和歐陽詢《定武本蘭亭序》可以看出非常明顯的區別。

馮承素《蘭亭序》筆法細膩,尤其是其中的遊絲引帶非常的多,因此顯得整體上呈現一種非常清雅疏朗的風格。而《定武蘭亭序》在轉化成碑石書法的過程中,將馮承素《蘭亭序》中游絲引帶和柔軟的筆法轉化成了硬朗的筆力結構,因此不同於帖學書法,《定武蘭亭》更加硬朗清健。

因此《聖教序》相比於其他書體更適合初學者學習行書。

二、《聖教序》的行書價值——集字作者

《聖教序》的行書價值是所有行書作品中最高的。這是由其當時作品產生的背景和集字的作者決定的。

我們都知道《聖教序》是懷仁和尚奉唐太宗的命令,為了紀念唐三藏從印度學習佛學歸來的這一盛事,唐太宗為了紀念這盛事,決定刻碑紀念,那麼這個碑帖的書法必然需要王羲之的字來集成。

這一集字的任務就交給了懷仁和尚。懷仁和尚本身就是書法家,其書法造詣也是堪稱一絕,因此這塊碑帖的每一個字都是懷仁精心挑選的,並且我們在臨寫這一書法的過程中,得以以一種十分罕見的視角——即站在集字者的角度上來看這一書法作品。

一旦我們這樣看,事情就顯得不同了,在創作臨摹過程中,我們甚至可以想想自己如果是懷仁和尚,自己是這塊碑石書法的集字者,自己會怎麼辦?尤其是當我們把一個個具體的字臨摹抄寫下來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思考,懷仁為什麼會這麼集字?王羲之是否還有其他的字形更適合這個位置的書法呢?

一旦這樣,我們就具有了一個創作的思維,不同於學習者,這是一個很好的思維。

三、《聖教序》的行書價值——集字水平

之所以說《聖教序》集字水平很高是因為《聖教序》集的字是書聖王羲之的字,而且懷仁和尚集的字都是王羲之最好的書法作品中的精品,那麼這幅書法作品含金量可想而知。

另外由於這幅書法作品巨大的篇幅字數,使得這幅書法作品要想集好非常不容易。據說其中有不少字懷仁和尚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字,就南北蒐集,甚至張貼告示懸賞,大有“一字千金”之態勢。這樣的書法作品涵蓋王羲之的行書書法就比較齊全了。所以所有你想要在這幅書法作品中找尋到的東西都可以在這幅書法作品中找到。


松風閣書法日講


毫無疑問,《聖教序》當然涵蓋行書的基本筆法、結構。但《聖教序》是集字刻帖,其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

明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趙宧光《寒山帚談》說:

學無偏好則不深,有偏好又多病,此中最難,不惟不當偏於短處,即偏於所長處,亦自褊心之疾。且如集羲之《聖教序》,非不字字生妍,但偏於修整,拘而可憎,宗之者一時謂之“入院體”。

《聖教序》的“偏”,宗之者一時謂之“入院體”的原因,主要是:

1、章法上,字與字之間的正斜、連斷、大小、長短、字距等等對比關係,無法再現;字形的相互連屬、牽絲映帶、揖讓呼應關係離散,章法簡單;

2、無法體現出墨色的乾溼濃淡。

《聖教序》局部

臨好《聖教序》之後能夠流暢創造行書作品嗎?

臨好《聖教序》,這個“好”的標準,應該不僅僅是臨象,而是更進一步的臨好。臨帖能得一個“好”字,就要在熟練掌握《聖教序》的結構與筆法的基礎上,只有通過意臨,創臨的遞進式訓練,就能達到流暢的創造行書作品的目的。

1、意臨的方式,有許多變化手段。如改變帖上的字形的大小、改變字的組合關係,代入墨色變化等等;

王羲之《得示帖》

2、創臨的方式,主要是參考王羲之手札的章法形式,代入大小、長短、輕重、正敧等對比關係,重點代入如王羲之《得示帖》一樣的字組與單字的對比,以解決《聖教序》章法簡單的問題。


一家之言,歡迎討論留言。

關注“快樂書法營”,快快樂樂玩書法

《聖教序》局部


快樂書法營


人心總是貪得無厭加急功近利,《聖教序》其實就是一個集字綜合字典。跟章法基本無關。而書法裡最難的恰恰是章法。

  1. 這裡不得不說下蘭亭序,王羲之半醉時寫下的蘭亭序,他自己也說,無法再創作一件能與之媲美的大作了。相比他清醒時所寫的字,蘭亭序裡的字並非很好,關鍵是整體章法。人在意識有些模糊時,本能天賦往往會發揮更大作用。這跟詩仙李白的喝酒作詩,簡直有異曲同工之妙!

  2. 《聖教序》的字與字之間沒有呼應,純粹的複製粘貼。所以要臨帖就只能練練單個字的。而且單個字的結體也存在問題,主要是來自各個篇章的字,與原有字體配合的筆意、氣勢都斷了。所以單獨的字都有所缺陷。能臨到的精華其實只剩筆法了。我練字不精時間太短,大家交個朋友,⏩關注⏪一下便於交流謝謝

  3. 比如上圖這篇裡,兩個“是”離這麼近,還一模一樣,老王知道《聖教序》這麼排字會不會氣得醒過來打人?所以臨這個貼,最好只挑看得順眼的字挑著臨,舉例:三個“是”三種寫法都要了解,但建議臨右下角那個“是”,其他兩個“是”看看寫法就行了,再去別的貼看看有沒有更好的結字。光臨摹《聖教序》基本連寫一句話的章法都沒門,別說創造了作品了。


  4. 臨古貼離開章法臨單體字,那是胡鬧。當然有些資質好的人,有美學功底的話,可以看幾眼古貼整篇字的,就明白章法了,但還是得花心思練一下,太聰明的人往往懶的出奇。都看會了就是手上功夫沒有也不好。成了書法鑑賞家。
  • 其實範曾老先生的章法、結字都優秀,但他主攻國畫,書法相對不努力。被網友叫成了“靜脈曲張體”。其實是有相當功力的字,只是他不攻國畫可能就是一代大師級的書法家。但書法上確實走了偏門了。

小真人行書



翰墨書道認為相對不能,需要臨摹學習一下王羲之其他法帖來彌補《懷仁集王聖教序》的兩個個不足之處,一是貫氣 二是易散問題。由於《聖教序》是集字作品,部分單字和字與字之間的章法方面,缺少完整的墨跡書寫作品貫氣或暢達、緊密的氣息。即便是臨摹學習的非常嫻熟和對其中的技法駕馭的遊刃有餘,由於其深層氣息格調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不可避免會影響到我們以《集王聖教序》風格書法創作的影響,這需要我們藉助王羲之的其他行書作品來彌補這種不足。比如,如果藉助其它法帖來彌補這個實際上算不上缺陷的缺憾,可能會形成類似《文賦》章法的書法。這個在古代的法帖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問題。



說白了仍然是字字相連的氣息問題,由於是集字作品的原因,作品多采取的是勢連而不是形連或意連,

實際上也不可能真正實現後者。《集王聖教序》在結構的處理的法度森嚴方面,更接近楷書法則。為避免這種問題的影響,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王羲之其它法帖的學習,當然也可學習宋代以後的墨跡書法來彌補缺憾。啟功先生也還是比較支持這種碑和帖結合的學習方式,並且還是身體力行去進行實踐。


又如王鐸的書法就避免了那種因集字書法帶來的貫氣不足的問題。王鐸雖然對《聖教序》的臨摹功夫非常深厚,但在進行實際創作是還是擯棄了《聖教序》中的這個無法避免的問題。我們隨機看一下下面的作品和《聖教序》原作比較一下,問題是非常明顯的。



包括現代的書法家王正良的毛筆書法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王正良採取的是字內緊密,字與字之間勢連的貫氣方式。從中也可以看出對《聖教序》有選擇性的吸收汲取。


翰墨書道


能與不能,因人而異,因水平而異,因創作要求而異也!

聖教序由唐太宗撰寫,最早由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稱《雁塔聖教序》,後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或《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這是我們多數談的聖教序,此雖為集字,但我們從中仍然可以看到字體的大小,粗細,倚正,疏密的章法變化。

每個人學習書法的能力不同,方法各異,從中可以吸收到不同的知識,仔細品味,其章法變化微妙,在每列之間的疏密就非常明顯,字之間也是有節奏的變化,宋米芾的《蜀素帖》章法就有聖教的影子,只是芾將其誇大了,變化更有跌宕起伏。

如果一個剛從楷書學習向行書過度的人,從聖教中學習,可以很自然的平穩過度,不管是結體變化,還是字間距,列間距,都能讓你發現與楷書過度的變化!

即便你是一個行書高手,每次創作時,多讀一讀,臨一臨聖教序,也會發現平時自己的東西有些失古了,我們常常看到很多大書家寫的如同江湖體,找不到根,這是大忌!

如果我們創作行草書,這裡吸收的就有限了,無論怎麼說,懷仁的水平當今幾乎沒有人能達到,所以創作前,理好自己的思路,找對相關古帖臨習,會有很大幫助。

個人拙見,望朋友們指正!






程安勝


聖教序作為行書入門還是很好的,通過拓本接近兩千字,學到王羲之字的結字和筆法,另外在章法上懷仁也是下足了功夫,作為王羲之後代,懷仁書法比起我們現代人可謂高超許多,所以聖教序學習是沒有問題的。當然聖教序存在的問題就是筆意連帶生硬,筆畫瘦硬,創作的話需要通過其他王羲之手札,比如二謝帖,得示帖,平安帖以及小草十七帖,書譜的筆法和章法來進行融合,肯定能達到不錯水平。







羅落落


臨好了《聖教序》,只是創作的一個基礎,並不意味著就能創作出好的書法作品。

《聖教序》是收集了王羲之書法中最好的字彙集而成。關於《聖教序》的問答我在以前已做過多次的解答,今天這個問題比較有意義。我們就來談談創作與臨帖的關係。


創作的前提,必須是在掌握了筆法、結構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掌握了筆法和結構,是不是就能隨心而寫?學習書法的朋友都有切身的體會。臨帖已經很不錯了,離開了字帖,想要自己寫一幅作品,和臨帖時的水平大打折扣。為什麼會這樣?缺少創作構思的經驗。

你有基礎,也有能力。但是這些東西還沒有真正屬於自己,還是別人的。打個比方吧。把一個製作複雜的手工拼接件全部拆散,每一個部件都要花很大的精力才能找出來,最後拼接成了,它還是原來的模樣,不會發生任何變化。我們學會了這門手藝以後,在獨立設計的時候,樣式一開始也是佷簡單,經過不斷的製作,手工越做越精,構思越做越巧,就能做出比原先模仿拼接更精美的作品。臨帖就是模仿,模仿好了,就要進行創作。

創作先以短小的作品來寫。慢慢學會構思,讓每個字在整體中協調。時間長了,會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從臨帖,到創作,都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


子衿書法


臨好《聖教序》之後就能夠流暢創造行書作品嗎?很遺憾地告訴你,還不夠。為什麼呢?這是由《集字聖教序》本身的特點決定的。

我們知道《集字聖教序》是懷仁和尚奉李世民的旨意,用王羲之的字集成出來的。這項工程難度之高是很難想象的,讓懷仁和尚用了25年的時間才搞定。

這其中有太多的困難了,對於我們後來學習書法的朋友來說,有這幾個問題:

  1. 集字成碑的過程,中間環節太多。懷仁收集了很多王羲之的作品,摘取上面需要的字,放在聖教序上面,然後再刻成碑,然後再被後來這拓印成冊,中間經歷了多道工序。

  2. 並非都是王羲之字的摹寫。《聖教序》碑文有2000多字,而王羲之的作品畢竟有限,不是新華字典。因此《聖教序》內容中的很多字,王羲之根本沒寫過。是懷仁就通過拆解偏旁,再組合成需要的字。有的實在連偏旁都沒有的字,還需要懷仁去模仿書聖的筆意來寫。也就是說很多字是山寨版的王羲之字。

  3. 王羲之的字帖大多數是一些書信類的內容,因此字的尺寸大小不一。把這些大小不一的字放到一篇文章中,免不了要進行縮放。而那時沒有電腦,只能靠懷仁根據需要,重新臨寫成自己需要的大小。

  4. 細節失真,筆法不夠豐富。因為是碑刻,又年代久遠,筆跡的細節失去很多,不如墨跡書法能更好地研究用筆的來龍去脈。因為細節丟失太多,臨寫時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結字上面,因為他的結字還是很經典的,結構易學,而筆法不豐富。

  5. 最關鍵的一點,行氣不夠貫通。趙宦光在《寒山帚談》裡對集字書法提出了批評:

“集古諸帖,豈惟修改誤人?即其顧盼起伏,略不可得矣。名家作書,行款上下尚不可移易,況集取強合乎?”

綜上所述,《集字聖教序》確實是一個學習王羲之行書的極佳範本,但我們也要認識清楚其中的問題所在,發揮它的優點,然後彌補不足。行草書的特點就是筆與筆之間、字與字之間連接緊湊,行氣不斷,上下字之間有承接、搭接的關係。

所以我們在學習《聖教序》的同時,也要參照學習王羲之的其他一些行草書作品,或者是參考宋代名家的尺牘書,去彌補《聖教序》本身所具有的天然不足。


翰墨今香


這個問題提的有水平。

《聖教序》是懷仁經24年,從1500餘件王羲之作品中集字而成,足以代表王字精華。

其字數1904字,字多,可以算一本王羲之書法字典,是我們學習王字的經典碑帖。

但《聖教序》畢竟是集字作品,因書寫的時間、年齡、情緒和氣氛的差異,在行氣的連貫上有失自然。

所以,在臨習《聖教序》的同時,要廣泛王羲之其他經典作品,學習其書寫的節奏,學習其行氣的連貫性,這些是《聖教序》所不能提供的。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