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從口出,范仲淹的三次被貶。

禍從口出,范仲淹的三次被貶。

據宋史記載,范仲淹少時家境清寒,輾轉流離,攻苦食淡。“劃粥割齏”的典故便出自他的刻苦讀書。26歲時考中進士並出仕。前後在地方上幹了10多年的小官。後經少年得志、詩名甚高的晏殊力薦才調至京城任了個朝廷秘閣校理。這是一個校勘皇家圖書的閒職。但不久范仲淹就幹了一件石破天驚的壯舉,令晏殊都目瞪口呆。這年冬,年輕的仁宗皇帝下詔令,說要率領朝中百官為皇太后祝壽,並行跪拜之禮。這本是不合封建時代皇帝事親的儀規的。但滿朝的文臣武將懾於太后之威,個個面面相覷,卻無不噤聲。倒是位卑言輕的范仲淹挺身而出,向皇上上疏直諫,說是君主只應以家人之禮侍親賀壽,不應率著百官一起朝南面來跪拜太后。這有失聖體國威,實不足為法。仁宗以為有理,於是拜壽儀式從簡。這卻讓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心中忌恨。晏殊深為不安,指責他如此出言無忌,近於沽名釣譽,並會累及他人。范仲淹不服,說他“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他也自知難在朝中立足,但他無怨無悔,不久便被逐出京,做了河中府通判。這是范仲淹因“忠直不撓”而首次遭貶。

但范仲淹直言敢諫的稟性並未改易。在皇太后去世後,仁宗皇帝開始親政,革除太后時的腐風弊政,嚴格官員任用制度,朝中因此有了新的氣象。而這時仁宗打算廢除郭皇后。郭皇后是仁宗15歲時由太后做主冊封的。仁宗實際上寵愛的是尚、楊二美人。郭皇后性好嫉妒,又仗著太后,在後宮驕橫不馴,常常為爭寵奪愛與妃嬪鬧得狼煙四起,爭吵不休。仁宗一怒之下欲廢皇后。宰相呂夷簡因曾與郭皇后有隙,故趁機暗中攛掇手下人以皇后九年不育為由上書廢黜之。在呂夷簡的慫恿下,仁宗廢后決心更堅定。廢后之事一時風雨滿朝,議論紛紛。范仲淹聞之,立即向仁宗進言直諫。因事情緊迫。范仲淹又去與呂夷簡爭廷論理。幾番唇槍舌劍,呂啞口無言。年輕氣盛的仁宗皇帝趙禎卻一意孤行,從速下詔遠調范仲淹知睦州。這是范仲淹因忠直不撓而第二次遭貶。時年46歲。

范仲淹第三次被貶仍是禍從口出。景佑二年,范仲淹因在地方治水有功,又調回汴京升任禮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並做了開封知府。而范仲淹依舊是“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此時的呂夷簡羽毛豐滿,把持朝政,任人惟親,提拔官員多出其門。朝內多是敢怒而不敢言。范仲淹就下功夫搞了個新聞調查《百官圖》,晉獻於仁宗皇帝。尖銳地指出哪些人的升遷是合格的,哪些是有問題的,痛責呂以權謀私。可老謀深算的呂夷簡反誣他別有用心,離間君臣關係,圖謀結黨營私。仁宗不察,遂罷黜范仲淹的京官,將其放逐知饒州。白駒過隙,一晃8年。直到慶曆三年 (1043年)春,由歐陽修力薦,“天子以仲淹眾望所歸拔用之”。於是,已屆54歲的范仲淹又回京擢升為參知政事(副宰相)。幾經貶黜放逐,仍是稟性難易,壯心不已,始終如一。這時,仁宗讓呂夷簡退職養病,讓范仲淹與富弼、韓琦等實主朝政。很快,范仲淹就搞出了一個一攬子改革方案《答手詔條陳十事》,皇上允准,在全國推行。史稱“慶曆新政”。然而不及一年,呂夷簡糾集一批既得利益的朝臣猛烈反撲。激烈碰撞下,仁宗退縮,改革告吹,並下詔解除範職。悲憤與無奈之下,范仲淹這才激流勇退去了鄧州做知州。在知鄧州期間,應先被貶謫的好友滕子京之約,在花洲書院寫下了名垂千秋的《岳陽樓記》,其中的“寵辱不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經典名句,不折不扣是他宦海沉浮數十年,畢生人格追求和人生境界的真實寫照。

史家贊曰:“自古一代帝王之興,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諸賢,無愧乎此。”金人元好問評價范仲淹“求之千百年間,蓋不見一二”。撫今追昔,令人慨嘆良多。平心而論,范仲淹不懼雷霆之怒、敢說真話的骨格人品和造福一方的人生境界所達到的歷史高度,讓今天的一些文化人特別是官場人對鏡而視,肯定會自慚形穢,望塵莫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