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講話一定要謹慎,小心“禍從口出”

點擊上方關注,每天分享歷史故事,品味百態人生。


清朝的載恬繼位時年僅四歲,由兩宮皇太后:慈禧與慈安垂簾聽政。慈禧常單獨召見廷臣,有事不與慈安太后商量,慈安太后頗為不平。

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講話一定要謹慎,小心“禍從口出”

1881年初,慈禧忽然得了重病,徵集中外名醫治療都沒有效果,後來用產後疏導補養的藥治療,竟“奏效如神”。於是慈安太后知道慈禧失德不檢,便以慶賀慈禧康復為名,在鍾粹宮擺下酒席和慈禧共飲。酒過三巡,慈安太后屏退左右的人後就談起咸豐晚年的事,說:“20多年來,兩宮相處還算好,有一件事,早想和妹妹說了,請妹妹看一件東西。”慈安說著,起身從一個匣子裡拿出一卷黃綾紙來。原來是咸豐帝臨終寫給慈安太后的手諭,大意說,若此後那拉氏不安分,可出示此詔命大臣把她除掉。慈禧聽後臉色大變。

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講話一定要謹慎,小心“禍從口出”

慈安太后完全是出於好心告知慈禧此事,想借此遺詔規勸慈禧今後處處需檢點。為了不使慈禧猜忌,慈安當場索回遺詔,在蠟燭上燒了,說:“此紙已無用,焚之大佳。”慈禧表面感激涕零,暗中心懷鬼胎。不久,慈安太后患感冒,當晚就死了,事實上是被慈禧所毒死的。這就是典型的“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

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講話一定要謹慎,小心“禍從口出”

像慈安一樣,因說話不慎招致殺身之禍的人還有很多,沈德潛也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

清代著名詩人和詩評家沈德潛,做過禮部尚書,生前深得乾隆帝恩寵。乾隆帝南巡時喜歡到處題詩,每有所作,常常令沈氏潤色,甚至由沈氏代為捉刀。沈氏為了炫耀自己,常對詩友說,某首御製詩是他改的,某首詩是他代寫的。甚至把代乾隆所作的詩收入自己詩集,這樣便得罪了乾隆帝。

後來因為沈德潛《詠黑牡丹》詩中有“奇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的句子,把他抓了起來,認為這是典型的“反清復明”,死後剖棺戮屍。文字獄是中國帝王的一大法寶,對於那些清高的文人墨客,有辦法整治你。這多少也跟傳統文人一面自視清高,一面也離不開帝王的恩寵有關。牢騷滿腹,昭示於言辭,或矯情誇耀,不知世情之險惡。

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講話一定要謹慎,小心“禍從口出”

因言獲罪在中國是有傳統的,切不可忘記。南北朝時,賀若敦為晉的大將,自以為功高才大,不甘心居於同僚之下,看到別人做了大將軍,唯獨自己沒有晉升,心中十分不服氣,口中多有抱怨之詞,決心好好幹它一場。

不久,他奉調參加討伐平湘州戰役,打了個勝仗之後全軍凱旋,這應該算是為國家又立了一大功吧,他自以為此次必然要受到封賞,不料由於種種原因,反而被撤掉了原來的職務,為此他大為不滿,大發怨言。

晉公宇文護聽了以後,十分震怒,把他從中州刺史任上調回來,迫使他自殺。臨死之前,他對兒子賀若弼說:“我有志平定江南,為國效力,而今未能實現,你一定要繼承我的遺志。我是因為這舌頭把命都丟了,這個教訓你不能不記住呀!”說完後便拿起錐子,狠狠地刺破了兒子的舌頭,想讓他記住這血的教訓。

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講話一定要謹慎,小心“禍從口出”

光陰似箭,斗轉星移,轉眼幾十年過去了,賀若弼也做了隋朝的右領大將軍,他沒有記住父親的教訓,常常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聲不斷,自認為當個宰相也是應該的。不久,還不如他的楊素卻做了尚書右僕射,而他仍為將軍,未被提拔。他氣不打一處來,不滿的情緒和怨言便時常流露出來。

後來一些話傳到了皇帝耳朵裡,賀若弼被逮捕下獄。皇帝楊堅責備他說:“你這個人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為是,自以為別人不如你的心太猛;隨口胡說目無長官的心太猛。”

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講話一定要謹慎,小心“禍從口出”

隋文帝楊堅畫像

因為他有功,不久也就放了。他還不吸取教訓,又對其他人誇耀他和皇太子之間的關係,說:“皇太子楊勇跟我之間,情誼親切,連高度的機密也都對我附耳相告,言無不盡。”

後來楊勇在隋文帝那裡失勢,楊廣取而代之成為皇太子,賀若弼的處境可想而知。

隋文帝得知他又在那裡大放厥詞,就把他招來說:“我用高穎、楊素為宰相,你多次在眾人面前放肆地說‘這兩個人只會吃飯,什麼也不會幹。’這是什麼意思?言外之意是我皇帝也是廢物不成?”

這時因賀若弼言語不慎,得罪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公卿大臣怕受株連,都揭發他過去說的那些對朝廷不滿的話,並聲稱他罪當處死。

隋文帝見了,對賀若弼說:“大臣們對你都十分的厭煩,要求嚴格執行法度,你自己尋思可有活命的道理?”

賀若弼辯解說:“我曾憑陛下神威,率8000兵渡長江,活捉了陳後主陳叔寶,希望能看在過去的功勞的份上,給我留條活命吧!”

隋文帝說:“你將出徵陳國時,對高頻說‘陳叔寶被削平,問題是我們這些功臣會不會飛鳥盡,良弓藏?’高頻對你說:‘我向你保證,皇上絕對不會這樣。’是吧?等到消滅了陳叔寶,你就要求當內史,又要求當僕射。這一切功勞過去我已格外重賞了,何必再提呢?”

賀若弼說:“我確實蒙受陛下格外的重賞,今天還希望格外的賞我活命。”

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講話一定要謹慎,小心“禍從口出”

此時,他再也不攻擊別人。隋文帝考慮了一些日子,念他勞苦功高,只把他的官職撤銷了。

父子兩代人,同樣是因言多而壞事,所以要忍那些不該講的話,以免招致不必要的禍端。

古人說:“訥為君子,寡為小人”“禍從口出”。這並不是不讓人們說話,而是告誡人們講話一定要謹慎。常言說:“言多必失,謹開言,慢開口”“會說話的想著說,不會說話的搶著說”。開口說話要動腦筋,為什麼要說話,要看講話對象,應該怎樣開口,都有一定的學問。

古人在對待因言獲罪的問題時,提倡惡語善說,既要表達“志不同不相為謀”的意思,又要表明自己的立場,不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即“君子絕交,口不出惡言”。把這種保身哲學引申開來,就涉及到古人很重視的如何表達“察與不察”的處世之道。

善於明察的人並不是明智的,能夠明察也能夠不察的人才是明智的。因為自己洞察了某件事的本質,卻偏偏有人不願你把事實的真相說出來,只好裝作不知,才能使自己免遭不測。內精明而外渾厚,沉默是金,大智若愚,這才是真正的明智啊!

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見一些說話不分場合的人。這樣的人不知道,有些是可以公開談,有些是隻能私下說。他們通常都是好人,沒有心機,但是常常會引起始料不及的後果,給自己帶來傷害。所以,我們必須隨時為自己樹立警告標示,提醒自己什麼可以說,什麼不能說。


點擊關注“說史學識”。讀歷史,學知識,從此不迷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