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如何拍?

柳侍墨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诗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尽管鸟飞云去,幽静秀丽的敬亭山,却含情脉脉伫立在哪儿,和我诉说着情话,还有那悠悠的白云,对视着我依依,不舍远去。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感情。一幅美妙的山水画。

要想得到如此品,就要天时地利人和,却一不可,我有幸,请大家鉴赏。多提宝贵意见。


归德太极道


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是必须有众鸟,有白云,有人,有山,这个画面才能完整!我读这首诗的时候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是:在画面的尽头是一群飞向远方的鸟儿,在离鸟儿不远处有几朵白云,云朵和鸟儿的下面是几座大山,然后是类似悬崖深渊的薄雾,薄雾边上是另一个山,山顶上有块平坦的空地,空地上孤零零的坐着一个人,在望着对面的山。

原诗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想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翻译成白话文是:一群鸟儿在天空向远方飞去,飞到了天的尽头,无影无踪。一朵孤独的云在天上独自飘荡,看起来很是悠闲。互相看着对方,但怎么也不会讨厌对方的,在此情此景中也就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赏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诗给我的感觉就是美。一个是描写的画面美,一个是语音美韵律美。这首诗没有什么生僻字,字面意思也很简单,读起来朗朗上口。想要拍出这首诗所描写的画面,我觉得重点是一个“孤”字,众鸟成群而飞,与孤云独自飘荡形成对比,突现云的孤,更深层次的是凸显人的孤独。

逐句理解

“众鸟高飞尽”有人说因“众鸟高飞”有一个“尽”字,就不需要有众鸟,而我觉得“尽”可以理解为“完全没有了,消失的无影无踪”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尽头”的意思,是诗人能看到的画面的尽头,更是诗人能感知到的一个尽头。这句话本身就是有动有静,动静结合的,所以不能少了飞鸟,但飞鸟一定要在画面的边缘位置,或者被山快要挡住的位置。

“孤云独去闲”的话,画面中有几朵零星的云就可以了。“独去”虽然因为“去”字而有了动感,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闲”。并不是说云有多闲,而是诗人感觉到它闲,这个“闲”可以回应开头的“孤”,也是两个理解“不拥挤,不繁忙”的孤闲,和“心态平和,运动轻缓”的动闲。只要不是有风的天气,“动闲”还是很容易拍的,就是留意一下拍出“孤闲”就可以了!

“相看两不厌”的话,一方面是凸显出诗人没有其他可看的,只能在此看山的孤独与无可奈何;一方面是也是凸显诗人心胸豁达,心态平和,不急不躁。山不会说话,也不可能表现出对人的讨厌,所有只是单不厌,是诗人把山拟人化了,赋予了山人的情感,才出现的两不厌。这样体现出的才是相互有好感,而不是诗人的单相思了。所以这句诗在画面中要表现的就是“相看”字,一定要把山与人分开,让它们互相能相看。

“只有敬亭山”的话,就很简单了,不过要凸显出诗人对面只有敬亭山这座山或者山脉,中间最好有个可以区分开的界限。画面的底部只能有泾渭分明的两个区域,这边区域重点凸显一个人,那边区域重点凸显一座山或一片山脉。

这就是我的一些个人观点,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不足之处,还望大家多多包涵,多多指教!


中华一小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如何拍?

试着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前两年上过敬亭山,在安徽宣城市郊。

山不高,却因有李白《独坐敬亭山》而闻名,建有太白独坐楼。该诗全文有两首

其一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其二

合沓牵数峰,奔来镇平楚。中间最高顶,仿佛接天语。

在山上,没有孤云的感觉,更没有看到众鸟高飞的景象,大概确实是飞尽了。站在太白独坐楼前,努力感受1300年前作者的心境,远眺宣城市区......。

说回到摄影来吧。这首诗的意境,核心是众鸟,但鸟又不多(飞尽了)。可以肯定地说,在敬亭山是看不到的了。众鸟高飞的景大概率应该在候鸟越冬地。去年12月去了江苏盐城,那里有一个湿地保护区,有大群的候鸟在湿地。到了日落时分,众鸟齐飞,迎着太阳。

可以找到李白诗句中“众鸟高飞”的感觉,然后......,就是“飞尽”了。


因你而生


……



张健全


意思是: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独坐敬亭山

唐代: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 一作:惟 / 唯)

注释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扩展资料:

赏析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

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攀阅


[啤酒]



半城烟柳TS


相传李白这首诗是有故事的。李白在长安时非常倾慕玉真公主,但是玉真公主对精通音律能文善画的王维很有好感。

王维在高中状元后回到家乡,依照家里安排和年幼时相识女子成婚。玉真公主得知消息后悲愤不已。

后来,世事变迁,玉真公主到敬亭山出家修道。李白路过敬亭山,想起陈年往事,想起和玉真公主相遇的美好回忆,便作了此诗。

因此,只要一对白头偕老的夫妇相对而视,眼中互有对方,就能表现此诗意境。


朱雀桥边诗经里


先来品一品这首诗的意境:群鸟高飞,绝尽踪影,一片孤云独自悠闲地飘浮而去我伫立在山顶,注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我,彼此久看不厌。

拍摄这幅画面的难度在于动态的群鸟已经飞走,画面中仅剩静态的人、山、云,如何把静态拍出趣味?我认为可以关窍在于“相看”和“不厌”,抓住这两个词,趣味自来。

我看山容易,山看我如何表现?我认为可以借助眼部特写,拍摄山在人眼中的反射来实现;也可拍摄水中倒影,让山与人一起入画。

那么,久看不厌又如何表现呢?比起延时,我更推荐城市摄影中常用的昼夜拼接手法,因为延时摄影会破坏“孤云独去闲”的“闲”。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模特的选择,诗中人之所以能与敬亭山相看不厌,就是因为人与山有同样的孤高自持的品格,这是全诗主旨所在,如果这一点抓不住,就只是在堆砌技术、做表面功夫了。


小书叔


水往地处流,人往高处走,鸟往亮处飞,射箭莫射鸟,


用户2598427073343


在天空的角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