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章節重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章節重點

第一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一、哲學一般知識(第一章)

1.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2.哲學與世界觀的關係是: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

3.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

問題/精神和物質的關係問題

4.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標準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

5.否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是不可知論

6.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是:唯物主義哲學和唯心主義哲學

7.唯物主義是指主張物質(存在)第一性,思維(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派生物或反映哲學的派別(即物質在先,意識在後)

8. 唯心主義是指主張思維(意識)第一性, 物質(存在)第二性,意識決定物質物質是意識的派生物或反映哲學的派別(即意識在先,物質在後)

9.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對象是:關於自然、社會、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

10.唯物主義的三種歷史形態是:樸素唯物主義、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現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11.唯心主義的基本形式是: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12. “存在就是被感知”;陸九淵:“吾心便是宇宙”;王守仁:“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是主觀唯心主義觀點;古希臘柏拉圖:“理念世界”;中國朱熹:“理在事先”;德國黑格爾:“絕對精神”是客觀唯心主義觀點

13.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14.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的辯證法、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15.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學基礎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

16.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是:堅持和發展

17.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於其他一切舊哲學的最主要、最顯著的特徵是:實踐性

18.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舊哲學的最主要區別是:創立了唯物辯證的社會歷史觀

19.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根本對立的焦點在於: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20. 辯證法:聯繫、發展、矛盾、全面;形而上學:孤立、靜止、否認矛盾、片面

21.唯物辯證法與黑格爾辯證法的本質區別在於:前者以唯物主義為基礎,後者以唯心主義為基礎

22. 馬克思主義哲學同各門具體科學的關係屬於:一般和個別、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個性的關係

2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要依賴自然科學的成果,這說明:哲學以具體科學為基礎

24.在世界是否的統一性的問題上,存在著:一元論與二元論的對立

25. 哲學上的二元論是:唯心主義的一種形式

26.唯物主義一元論與唯心主義一元論對立的根本問題是:世界的本原問題

27.列寧說“從物到感覺和思想”和“從思想和感覺到物”,是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兩條認識路線的對立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章節重點

二、唯物論(第二章,物質和意識)

1. 樸素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具體實物(如金、木、水、火、土、氣(看的見,摸的著));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原子; 辨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2.設想沒有運動的物質:形而上學; 設想沒有物質在運動:唯心主義; 物質是運動的載體,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3.否認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是二元論觀點

4.社會運動的物質承擔者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5.只承認絕對運動,否認相對靜止,會導致:相對主義詭辯論

6.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物質的存在形式

7.唯心主義時空觀的根本缺陷是:否認時空同運動著的物質的聯繫

8.時間:持續性、順序性、一維性;空間:伸張性、廣延性、三維性

9.在意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是勞動

10.從產生上說,意識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11.從本質上說,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

12.在意識的本質問題上,唯心主義:否認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

13.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是指: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

14.人工智能的出現和發展證明了:物質是意識產生的基礎

15.意識的能動性是指人類意識可以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16.正確發揮意識能動作用的客觀前提是:對客觀規律的正確反映

17.意識能動作用最重要的表現是:通過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

18.“人們總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和經驗來塑造鬼神的”,這個論斷的哲學依據是:各種意識形式都是物質的反映

19.世界的統一性在於:物質性

20.物質和意識的同一性是指:後者能否反映前者的問題

21.在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上,辯證唯物主義的主張是既承認物質決定意識,又承認意識的能動性

22.“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是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3.辯證唯物主義一元論認為,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點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24.意識能動性實現的根本途徑是:社會實踐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章節重點

三、辯證法(第三章)

1.辯證法所要回答的問題是:世界的狀況是怎樣的問題

2.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是:聯繫和發展的觀點

3.聯繫的客觀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在於:它要求人們用整體的觀點去認識事務。

4.否認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這觀點是形而上學觀點

5.認為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6.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是對立統一規律

7.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8.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變化的基本形式或狀態

9.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方向和道路

10.矛盾的基本屬性是:鬥爭性和同一性。

11.矛盾的鬥爭性和同一性的關係是:絕對和相對的關係

12.事物發展的基本方向是由 :矛盾的同一性決定的

13.矛盾鬥爭的基本形式是 :對抗和非對抗

14.“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哲學依據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5.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雙方中處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

16.矛盾體系中處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17.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18.矛盾問題的精髓是: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一般與個別的關係問題

19.量變是指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

20.量變和質變的根本區別是:量變是在度的範圍內變化,質變是超出度的範圍的變化

21. 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過或不及,其關鍵在於:把握事物的度。

22. 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事物維持其存在的方面

23.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辯證的否定的實質是“揚棄”,“揚棄”是既克服又保留

24.割裂量變和質變統一會導致激變論和庸俗進化論的錯誤;割裂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會導致循環論和直線論的錯誤;割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統一會導致唯理論和經驗論的錯誤

25.因果聯繫所提示的是:前後相繼現象之間引起和被引起的關係

26.在內容和形式的矛盾運動中:內容活躍易變,形式相對穩定

27.所謂本質,就是事物內部聯繫和根本性質

28.偶然性對事物發展的作用是:促進或延緩的作用

29.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決定的

30.可能性是指:預示事物發展前途的種種趨勢

31.抽象的可能性是:在現實中缺乏充分根據當前條件下不能實現的東西

32.事物的本質是: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繫

33.典型的俗語體現的哲學道理

(1)形而上學: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2)主觀唯心主義:萬物皆備於我;存在就是被感知;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物是感覺的複合;天下無心外之物;

(3)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如天、上帝、理念、絕對精神、道、理)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例如:理生萬物,理主動靜。

(4)矛盾的雙方是相互依存的:沒有大就無所謂小,沒有高就無所謂低;沒有長就無所謂短;

(5)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搞試點,推廣經驗。借鑑……的經驗,典型示範,號召;不照抄照搬,生搬硬套,解剖麻雀,從群眾來,到群眾中去;等。

(6)質量互變規律: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至江海,階段,步驟,結構調整,循序漸進,防微杜漸,適度、火候、分寸,尺度等,奢靡之始,危亡之漸。

(5)不同的矛盾用不同方法解決的原理:因地(時)制宜,因人而異,特色,根據……的特點,針對,量身定做,獨特,根據當地當時實際等

(6)任何科學理論都不能窮盡真理,只能在實踐中不斷開闢認識真理的道路;

(7)外部條件對事物發展有重要影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8)物質運動規律具有客觀性: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滅;

(9)時間的不可逆性: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章節重點

四、認識論(第四章)

1.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觀點是:實踐的觀點

2.實踐的科學含義是:人們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的一切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

3.認識論上兩條根本對立的認識路線是:反映論和先驗論的對立

4.認識的主體是指:從事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

5.認識的客體是指:實踐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

6.在認識活動中,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係是:反映和被反映的關係

7.認識的本質在於:能動反映

8.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關係是:認識的“源”和“流”的關係

9.實踐的最基本的形式是: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活動

10.對不可知論最有力的駁斥是 :社會實踐

11.在認識論中堅持反映論原則的是:所有唯物主義者

12.理性認識高於感性認識,因為理性認識反映了事物的本質,感性認識反映了事物的現象

13.感性認識的基本形式:感覺、知覺、表象;理性認識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斷、推理

14.理性認識的特點是:間接性和抽象性

15.割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統一,就會導致:經驗論和唯理論的錯誤

16.實際工作中的教條主義者,割裂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犯了類似:唯理論的錯誤

17.一個完整的認識過程需要經過兩次飛躍。第一次飛躍是從實踐到認識,第二次飛躍的是從認識到實踐

18.事物發展的真象和假象的區別是:真象從正面表現本質,假象歪曲地表現本質

19.真理是指 :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性的正確認識

20.真理的基本特徵是客觀性

21.在真理觀上堅持唯物主義,就必須承認真理具有:客觀性

22.真理一元論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對同一對象:正確的認識只有一個

23.真理多元論錯誤的實質在於:否認真理的客觀性

24.一個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關鍵在於:是否符合客觀事物的規律性

25. 客觀真理是指 :正確認識中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

26.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關係是:真理的兩種不同屬性。

27.絕對真理是指:它的客觀性

28.相對真理的含義是指:真理具有具體性和條件性

29.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統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30.在真理問題上堅持辯證法,就必須承認:真理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

31.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

32.實踐成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於它:是具有直接現實性的活動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章節重點

五、歷史唯物主義(第五、六章)

1.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

2.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3.唯心史觀的根本缺陷是:不懂得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不懂得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4. “社會歷史是由天才的英雄人物活動的結果。”這是一種:歷史唯心主義觀點

5. 英雄史觀的理論出發點是: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6. 與剩餘價值理論一起並稱為馬克思一生兩大貢獻的是:唯物史觀

7. 傑出人物的歷史作用是:加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

8. 下列不正確的是:無產階級領袖是歷史的主人

9. 國家的本質是:階級壓迫的暴力工具

10.在階級社會中,階級鬥爭屬於對立階級之間:經濟利益的對立

11.劃分階級的依據是:經濟地位

12.國體與政體的關係是:內容與形式的關係

13.社會政治結構核心是:國家政權

14. 文化最主要的功能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功能

15. 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突出的表現是: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

16.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產實踐活動。

17. 人類社會變化、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18. 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19. 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動力

20.生產力範疇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係

21. 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主要標誌是:生產工具的水平

22.不屬於生產力實體性要素的是:科學技術、教育、管理

23. 人的本質歸根到底是受:社會物質關係決定的

24. 在全部人類社會關係中,最基本的關係是:社會生產關係

25. 生產關係範疇所反映的是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物質經濟關係

26.生產關係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方面是:所有制關係

27.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關係是:內容和形式的關係

28. 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反作用表現在:促進或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29. 判斷一種生產關係是否先進的根本標誌是看:促進還是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30.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它所遵循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原理

31. 社會形態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統一

32. 經濟基礎是指一定社會中:佔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各方面的總和

33. 上層建築的兩個方面組成部分是:政治上層建築和思想上層建築

34. 我國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是根據: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的規律

35. 關於社會發展動力問題,下列錯誤的是:階級鬥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36. 階級鬥爭諸形式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是:政治鬥爭

37. 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民群眾這一範疇是指:推動社會進步的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總和

38. 人民群眾的主體是:包括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在內的勞動群眾

39. 社會進步的含義指: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

40.社會形態演化的次序是: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及共產主義社會

41. 我國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跨越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從奴隸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說明:社會發展的具體道路具有多樣性

42. 關於社會發展道路,下列選項正確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道路即有統一性,又有多樣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章節重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