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毒性到底是什麼?

福運乾坤


中藥的毒性到底是什麼?

要理解中醫中藥的問題,唯一法門只能是故紙堆裡尋。

以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為基礎的中醫理論中,中藥之毒不等同於現代醫學的毒性,而是指中藥四性五味的“偏性”。

中藥之毒性

《內經》中的“毒”有三重含義:

一是病因之毒,指作為疾病外因的六淫,即風、寒、暑、溼、燥、火等六種外邪進入體內轉化而成的內在致病因素,分別稱為“寒毒”“溼毒”“熱毒”“清毒”“燥毒”。

比如,《素問·五常政大論篇》就稱:“寒熱燥溼,不同其化也。故少陽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蒼丹。陽明在泉,溼毒不生,……。”

其二是藥物之毒,也就是這裡我們討論的中藥之毒。內經表達這種含義的詞都是“

與“兩字連用。“毒藥”的毒字並不是用來修飾藥字,指有毒性的藥;而是一個同義複詞,就是“毒”字和“藥”字兩者是並列關係,即毒就是藥,要就是毒。毒藥就是指藥本身。

比如,《素問·異法方宜論篇》稱:“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

雖然毒藥之毒“性”指的是性味偏、作用峻猛、能祛邪除病的藥。比如,《素問·湯液醪醴論篇》就有“必齊毒藥攻其中,鑱石針艾治其外”。一個“攻”字體現藥性的峻猛。

但是,這並不能就說明毒藥就是有或者沒有今天意義上的毒。

其三,“毒”還可以用作動詞,指使用毒藥進行治療或干預的意思。比如,最近被熱議的用異煙肼毒狗,就是這個意思。

比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說:“黃帝問曰:婦人重身,毒之何如?”

中藥之毒“”非今天所說毒副作用之毒性

顯見,中藥之毒的確是以“性味”區分,而不是像現代藥理學毒理學以具體化學成分通過分子作用機制產生的負面性生物效應。

我們都知道,中藥不講求化學成分和生物效應,講的是“四氣五味”,也叫“四性五味”。

四性指藥物的寒、熱、溫、涼四種特性。五味就是指嚐起來的辛、甘、酸、苦、鹹五種味道。

中藥的藥性也就是毒性指的就是寒、熱、溫、涼四性,越是寒熱的,偏性就越大,藥性也就是毒性也就越大;不那麼寒熱而帶有偏性的稱溫涼性,偏性小也就是毒性小。

而不具有偏性的也就是所謂的無毒的。

比如,硃砂,是含硫化汞的礦石,是明確已知的劇毒礦物中藥。但是,因為它嚐起來沒有偏性,在第一部中藥典籍

《神農本草經》就被列為無毒上品第一名。

可見,中藥之毒跟今天藥理學毒理學上的“毒性”不是一回事。


掙脫枷鎖的囚徒


感謝您的邀請,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悟空問答簽約作者吳一波來回答您的問題。

簡單地說:中藥毒性有廣義狹義之分,有別於現代藥物毒性概念,同時,中藥有嚴格的毒性分級和使用禁忌。“是藥三分毒”,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合理用藥是問題關鍵,加強中藥安全性評價研究是保證中藥安全有效的基礎。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崇尚天然、返璞歸真的生活理念成為潮流。

隨著現代醫學醫療模式的轉變,天然藥物成為更多人的選擇。有著悠久臨床歷史的中藥逐漸被世界所接受,據報道,目前中藥已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得到應用,中醫藥已經不僅僅是中國人民的醫療保健手段。

與此同時,有關中藥的毒副作用報道也急劇增多,中藥的腎毒性、肝毒性甚至神經毒性等不斷見諸報道,這已經成為中醫藥走向世界化的嚴重障礙。

不僅在國外,國內民眾由於缺乏對中醫藥理論的認知,加之媒體推波助瀾的報道,中藥的毒性問題再次成為焦點。

中藥毒性有廣義狹義之分,有別於現代藥物毒性概念

中藥足指在中國傳統醫療理論指導下,用於預防、治療、診斷疾病並具有康復與保健作用的物質。

中醫理論認為疾病的產生與人體陰陽等平衡失調密切相關,中藥治療疾病歷來就有“以偏糾偏”之說,古代常常把毒藥看成是一切藥物的總稱,毒藥即是中藥,而把藥物的毒性看作是藥物的偏性。

《周禮·天官冢宰下》有“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的說法。張景嶽《類經》雲:“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者,因氣味之偏也。……大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稱為毒藥,故日毒藥攻邪也”。

《藥治通義》中張載人日:“凡藥皆有毒也,非之大毒、小毒謂之毒。”廣義的毒性為藥物的偏性,而狹義的毒性則是指藥物對人體的毒副作用。

我國曆代本草專著都對有毒藥物進行“大毒”“有毒”“小毒”“無毒”等類似的毒性分級。

如果您喜歡的話,請點擊右上關注,更多健康知識和您分享!

以方便臨床用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亦採用類似的大毒、有毒、小毒三類分級法。現代藥物毒性概念則是指藥物對機體產生的不良影響及損害性,包括急性毒性、亞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等的不同。

狹義的中藥毒性與之相近,但仍有別於現代藥物毒性概念。中藥的副作用有別於毒性作用。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劑量時出現的與治療需要無關的不適反應,一般比較輕微,停藥自止。

中藥的副作用與自身體質以及中藥的煎煮、配伍、炮製等因素有關。此外,多數中藥存在一藥多效的特點,如常山既可治療瘧疾,又有催吐效果,治療瘧疾時則會出現嘔吐的副作用。

因此,在服用中藥時出現噁心、嘔吐、洩瀉、腹痛甚至過敏反應等不應歸屬為中藥有毒性。

中藥的毒性概念有別於現代藥物毒性概念,這一點至關重要。從廣義毒性理論而言,有毒是絕對的,無毒是相對的,任何藥物都存在有毒的可能。

中醫講求以偏糾偏,臨床應用中,若辨證準確,用法得當,劑量適宜,“毒性”可變為藥性,治病驅邪,達到“藥弗暝眩,厥疾弗瘳”的用藥境界。相反,辨證失當,用法劑量錯誤則會使無毒的藥物因偏性太過而產生毒性,損害健康。

中醫廣義的毒性理論具有辨證思維,更符合臨床用藥的實際情況,對臨床合理用藥具有指導意義,值得去研究學習。

中藥有嚴格的毒性分級和使用禁忌

用藥安全性不僅是今人關注的重點,古人對中藥的毒性也非常重視,“人命無貴賤,古今人相同”,中國曆代本草專著都對中藥的毒性進行系統的分級。

我國現存最的本草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載藥365種,按照藥物的功效和毒性大小分上品藥約120種,中品藥120種,下品藥125種。

上品藥無毒或毒性很弱,功能滋補強壯,可以久服;中品藥有毒或無毒,功能治病補虛,兼而有之,當斟酌使用;下品藥專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

這是中藥毒性在本草專著中的首次記載,產生了中藥毒性分級的萌芽、隨後歷代本專著都對藥物進行有毒、無毒的記載,並對有毒藥物進行夫毒、常毒、小毒、無毒的分級,如唐代的《新修術草》,宋代的《證類本草》,明代的《本草綱目》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對中藥毒性的分級目前亦沿用這種分類法。但需要指出,中藥雖有嚴格的毒性分級,但分級缺乏客觀定量標準,毒性分級待進一步補充完善。

“是藥三分毒”,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合理用藥是問題關鍵,加強中醫藥學理論及用藥經驗學習,加強中藥安全性評價研究是保證中藥安全有效的基礎。


吳一波


中藥在我國的使用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了,許多人認為中藥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可以長期服用。但近年來,隨著人們對中藥藥理的深入研究,以及國內外對中藥中毒事件的報道,中藥的安全性被重新審視。那麼,中藥到底是否有毒?毒性又從何而來?下面就跟大家說說該怎麼理解中藥的“毒性”。


“中藥毒性”是怎麼確定的

毒,《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進入機體後能跟機體起化學變化,破壞體內組織和生理機能的物質。這也是現代人對“毒”的理解。然而早在先秦時期,《黃帝內經》就提出了中藥的“毒性”理論,認為中藥之所以能夠治病,正是因為它具有“毒性”,能夠以毒攻毒。由此可見,這種“毒性”應該更多地被理解為中藥的偏性,而中藥的性味、歸經、升降浮沉,都是其偏性的體現。以中藥的偏性糾正患者身體的偏性,通過調理使人體達到陰陽平衡。這就是廣義上的中藥毒性。

《神農本草經》根據中藥的毒性將其分為上、中、下三品;《本草綱目》則分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級。在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中,收載有毒中藥共83種,分為大毒、有毒和小毒三個等級。這裡的毒性是狹義的毒性,就是我們平時認為的毒副作用了。

中藥毒性是如何產生的

品種來源

中藥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其品種來源、用藥部位都可能發生變化,於是逐漸出現了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的情況,導致了一些中藥品種發生混淆,極大地影響了中藥的藥效,甚至產生毒性。此外,中國地大物博,各地方尚有自己的習慣用藥,也可能存在品種的差異。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統一規範了中藥的基源與用藥部位。如《藥典》規定木通為木通科植物木通、三葉木通或白木通的乾燥藤莖,而不使用具有腎毒性的馬兜鈴科的關木通。因此,在此提醒大家,應儘量避免自行購買來源不明的中藥,以免買到偽品,不僅延誤治療甚至產生毒副作用。

炮製加工

炮製是中藥使用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經過炮製的中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強療效或減少毒性。如苦杏仁有小毒,炮製後能夠減少毒性物質氫氰酸的釋放。而未經炮製或炮製不當的中藥直接使用,不僅會使療效大打折扣,更有可能引起中藥中毒事件的發生。

配伍禁忌

中藥的“七情”配伍理論,對中藥的配合應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配伍得當,能夠增強原有藥效、降低毒性;配伍不當,則可能產生毒性。如“十八反”、“十九畏”,就是古人總結出來的中藥配伍禁忌。雖然對於其中提及的諸藥配伍歷代醫家各有論述,意見也是不一,但在藥理毒理仍待進一步研究的今天,我們還是應該採取慎重態度,沿用古醫家留下的傳統經驗,避免“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藥物配伍使用。

用法用量

中藥用法通常分為內服、外用。對於毒性較大的藥物往往以外用為多,如輕粉製成生肌玉紅膏,巴豆多外用治療癰腫膿成不潰等。此外,用量也是引發中藥毒性的重要因素。《藥典》與《北京市中藥飲片調劑規程》中,對有毒中藥的用法、用量都有嚴格的規定,以確保臨床用藥安全。

煎煮方法

採用正確的煎煮方法,可以更好地發揮藥效,並且能夠減小有毒中藥的毒性。如黑順片,《藥典》中的用法用量為3~15克,先煎、久煎;有時因病情需要,個別患者用量較大,更應適當延長煎煮時間,避免中毒。

減輕或消除中藥毒性的方法

減輕或消除中藥毒性的方法,除避免以上引發毒性的各種原因外,最主要的就是對症下藥。

中醫講究辨證論治,前面我們提到中藥治療主要是以偏糾偏、以毒攻毒。如熱證多選用寒涼藥物,若用了溫熱藥,則可能火上澆油,使病情更加嚴重,產生“毒副作用”。因此在使用中藥時,務必要對症治療,有的放矢。

此外,現在有許多人聽說某種中藥或某個偏方、秘方效果好,在不清楚自身的體質或病情是否適合的情況下,就開始盲目跟風服用,不僅發揮不了中藥治療調理的功效,還有可能產生不良反應,引起中毒,反而得不償失。

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在這裡我們提醒大家,中藥不等於保健品,長期服用需謹慎!

——追隨您的心聲 提供專業回答——


中老年保健雜誌


中藥的毒性包括廣義的毒性和狹義的毒性。古人認為:藥物都有偏性,這個偏性被稱為毒,所以有的書籍把中藥稱謂毒藥,這是廣義的毒性。例如張景嶽在《類經》裡就曾說到:“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者,以氣味之有偏也,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稱為毒藥”。而中醫的治療原則是“治病求本、以偏糾偏”,就是利用藥物的偏性,來糾正人體陰陽的偏勝偏衰的矛盾,以達到陰陽平衡、延年益壽的目的。

狹義的毒性是指中藥本身的毒性,使用不當容易對人體造成傷害,甚至死亡。在《中國藥典》2015版中,“性味與歸經”項下,有“有大毒”、“有毒”、“有小毒”的表述。有大毒係指毒性劇烈、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相近,使用不當會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藥品,國務院出臺《醫療用毒性藥品管理辦法》,對有大毒的中藥進行特殊管理。而有毒和有小毒的藥品沒有強制性的要求,《中國藥典》也只是說:作為臨床用藥的警示性參考。

附《中國藥典》2015版有毒中藥名單:

有大毒(10種):馬錢子、馬錢子粉、川烏、草烏、巴豆、巴豆霜、斑蝥、天仙子、鬧羊花、紅粉、有毒(42種):制川烏、制草烏、白附子、附子、半夏、天南星、制天南星、硫黃、雄黃、洋金花、甘遂、狼毒、千金子、千金子霜、蟾酥、輕粉、乾漆、土荊皮、山豆根、仙茅、白果、白屈菜、硃砂、華山參、全蠍、芫花、蒼耳子、兩頭尖、苦楝皮、金錢白花蛇、牽牛子、香加皮、臭靈丹草、常山、蜈蚣、罌粟殼、蘄蛇、京大戟、三顆針、木鱉子、商陸、蓖麻子。

有小毒(31種):丁公藤、九里香、土鱉蟲、大皂角、川楝子、飛揚草、小葉蓮、水蛭、艾葉、北豆根、地楓皮、紅大戟、兩面針、吳茱萸、苦木、苦杏仁、金鐵鎖、草烏葉、南鶴蝨、鴉膽子、重樓、急性子、蛇床子、豬牙皂、綿馬貫眾、綿馬貫眾炭、紫萁貫眾、蒺藜、榼藤子、鶴蝨、翼首草。


藥事健康


用現代科學技術檢測,有些中藥是有毒性。比如附子裡含有的烏頭鹼,便有很強的毒性。但是我這是現代科學的說法,在中醫看來,這不是什麼毒性。



中醫治病講究的是溫涼寒熱,固通瀉清等,利用的是藥的特性。比如剛才說的附子,附子性大熱,專治寒性體質引發的疾病,比如手足冷、宮寒、洩瀉等。附子之所以大熱就是因為裡面的烏頭鹼,沒有這種偏性,附子能麼能治大病呢?



又比如大黃性寒,專門瀉熱祛瘀血通便,如果一個人便秘的原因是寒性,那麼用大黃就是適得其反,自然病情加重。又比如甘草、山藥這些藥,這些藥性味平和,與食物無異,所以吃多一些對於身體沒有太大影響。



所以,在中醫裡面,砒霜都可以入藥,只要對症,都是藥到病除,無所謂有毒無毒。


蘭室秘藏


不同的歷史時期中藥著作中“毒”的含義各有不同。其含義有以下三方面:其一,“毒藥”是藥物的總稱,其二,“毒性”指藥物所具有的能糾正疾病的特殊偏性,即所謂“以毒攻毒”,其三,“毒性”指藥物可能對人體造成不良後果。現代中藥專著中,中藥毒性多為狹義之毒,特指某些中藥對人體能造成不良反應的特性,相似於西藥毒性和副作用。

既往中藥導致中毒或不良反應的報道不多,中藥的毒性作用並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這是由於歷史上絕大多數中藥的使用方法是煎煮,煎煮可以降解某些毒性成分;在煎熬之前經過了炮製,炮製也有解毒的效果。中藥成分複雜而每一種成分含量通常不多,使其毒性不致顯著。配方使用使毒性成分被拮抗,使得明顯的中藥急性毒副作用並不常見。隨著中藥的使用越來越廣泛,成分純度越來越高,中藥製劑越來越多樣化,使用途徑和方式越來越複雜,中藥的毒副作用隨之越來越明顯,應引起高度重視。

導致中藥中毒的常見因素:藥物含有較強的毒性成分:比如川烏、草烏等所含的生物鹼都有較強的毒性。如烏頭鹼為劇毒成分,可致心室顫動,人口服0.2㎎即可中毒,3~4㎎即可致死。炮製不規範:有毒中藥生藥禁止內服。配伍不當:違反配伍禁忌會導致中藥中毒。個體差異:不同的個體對於藥物的敏感性、耐受性不同,可能造成對藥物的不同反應。



中藥學專業


無論中藥有毒無毒,辨證施治,對症下藥,有毒的也是好藥,一些庸醫,亂開方子,再好的藥也是毒藥,其實中醫幾千年全讓一些庸醫把名聲給臭了,就像一把菜刀一樣,在廚師手裡就是好工具,在殺人犯手裡就是兇器。中醫中藥都是好東西,關鍵是那個操作它的人。

我也學習中藥,但我不痴迷中藥,比如普通感冒之類的,明明可以花幾塊錢緩解症狀,有些人偏要花幾十上百的煎藥湯,還有像牙痛,腹瀉的,氟哌酸,痢特靈都是幾元錢就能解決的,但有人就是要花幾十元吃中藥,我一看處方,還另開了瀉立停,其實是什麼治好的腹瀉,一看就明白。

有些庸醫說什麼吃我的中藥能治好癌症,我遇到過一個病人,每天中藥就是一千多一副,最後還是嗝屁了,像誇大其詞說他開的方子多牛掰的百分之九十是騙錢的。我話說完,誰反對,誰贊同!


均臨天下2015


不要把“藥性”理解為藥理學中的的“毒性”。沒有愚陋者所謂的“毒性”,就不可能有“相應的藥性”。其實,五穀雜糧,瓜果梨桃,山珍海味,統統是有毒性且能夠害人的。關鍵看在什麼壯態、什麼時候、什麼樣的量的前提下,才能產生“毒理效應”!記住:沒有毒性,就沒有藥物。更要明確:天下沒有有毒的,只有用之不當的!天下無毒,毒在無知!就這麼簡單!!!


譙郡大聖


所謂的毒性藥,經常用的有半夏,附子,不長用的有馬錢子。

所謂毒性,其實就是表皮層有一種麻醉物,用量大了,人就休克,古人不知,以為人已經死了。現代的製藥已經在炮製的過程中,將其去掉了。我在用附子的時候,就是冷水直接煎藥,也沒有事情

在使用這些藥的時候,你們都會看到,藥方裡都有炙甘草,就是以解其毒,如果用量大的話,炙甘草就要用到附子,半夏的一半。

所以,大家沒有必要有所擔心。病人吃了就沒事,正常人吃了就有問題。


俄是沵的眼


在中醫治療中用有毒性藥物是常事,在幾千年的中醫治療中中醫前輩不斷積累和總結出用藥製藥的方法私經驗,掌握了有毒中藥的藥性,並靈活的運用駕馭有毒中藥為人類治癒疾病。

對於如何使用好有毒性藥物時,讓其即能治病又不讓其毒性傷到患者關鍵在於使用藥物的醫生的技術的高低。

經驗豐富對有毒中藥藥性瞭如指掌的醫生在治病中常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治癒好重病病人。

在使用有毒中藥時不讓藥物毒性傷害人體的主要方法有:

1、通過不同的製藥方法解出有毒中藥的毒性,如:炒、焙、灸等方法。

2、通過用藥劑量來控制制約有毒中藥的毒性來達到治癒好疾病,而不傷害人體。

3、運用藥物相剋的關係進行配伍,來抑制有毒中藥的毒性,來達到治癒而不傷身體的目的。

所以雖然是藥三分毒,但是用藥的醫術和經驗才是關鍵,能夠化毒為治病的效果,而不傷人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