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泰語系中“可汗”是如何取代“單于”,原來跟漢人有關!

可汗(蒙古語:хан/ᠬᠠᠨ,土耳其語:hakan,烏爾都語:خان,又稱大汗、合罕、汗王,簡稱汗),是四世紀以後北亞民族高級政治體首領的稱謂,阿爾泰語系民族對首領的尊稱,最早出現於3世紀鮮卑部落,最初的本意是指“客漢”是秦漢時期因為戰亂逃難到北亞的漢人,跟南方的“客家人”類似。唐代古籍《史記索隱》引東漢應奉上奏漢桓帝書雲:“秦築長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鮮卑山,引以為號。”

阿爾泰語系中“可汗”是如何取代“單于”,原來跟漢人有關!

《翰苑集》引《漢名臣奏》雲:“鮮卑者,秦始皇遣蒙恬築長城,徒亡塞外。鮮者,少也。卑者,陋也。言其種眾少陋也。”詳細的說明了鮮卑人的先祖就是來自於秦漢時期的漢族,他們適應了北方的遊牧生活,並且融合了當地的通古斯人蒙古人土著形成的一個新民族

阿爾泰語系中“可汗”是如何取代“單于”,原來跟漢人有關!

。北魏拓跋鮮卑皇帝歌頌先祖曰“皇祖先可寒配”。是最早將“可汗”認作其先祖,《魏書》開篇就有解釋:“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託,謂後為跋,故以為氏。”《資治通鑑》載北魏孝文帝改姓詔書,亦稱"北人謂土為拓,後為跋;魏之先出於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

阿爾泰語系中“可汗”是如何取代“單于”,原來跟漢人有關!

。可以知道北魏皇帝曾直言不諱的說自己就是漢人的一支,如果各位稍懂突厥語,就知道“可汗”=“喀喇汗”,與後來出現的“喀喇契丹”一樣,都是“真正的漢人”之意。

  “喀喇”就是:老的,大的,原來的之意。汗=漢

  也就是說:漢人子孫語言突厥化以後,在北方草原和西域仍然強勢建國。

  這些漢人是漢朝以來直至蒙元時期西遷的漢人,中原被胡人佔據後,自稱“喀喇漢”和“喀喇契丹”。

阿爾泰語系中“可汗”是如何取代“單于”,原來跟漢人有關!

柔然君臣於481年致南齊皇帝蕭道成的國書:“雖吳(指長江以南)、漢(指柔然)異域,義同唇齒……光復中華(北魏佔領的中原)……豈不盛哉!” 《南齊書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柔然把“可汗”上升為國家君主,並且以漢人後裔自居。稱呼南朝為吳人,後來的突厥人蒙古人便把這一稱號傳遍全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