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高分電影《唐山大地震》,張靜初講述的是原生家庭的深刻烙印

這幾天在家閒來無事,又看了一遍陳道明、徐帆主演的《唐山大地震》。

這部電影講述了1976年發生在中國的唐山大地震,生死關頭,只能救一個孩子時,母親最終選擇了兒子,女兒生還後,被一對解放軍夫妻收養,32年後母女重逢,母親跪求女兒原諒,最終母女隔閡冰融,所有的心靈創傷都被割不斷的親情化解。

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是淚點,戳中人心底最柔軟處。除了讓人淚流滿面的感受親情外,還藏著這幾條育兒真諦。

重看高分電影《唐山大地震》,張靜初講述的是原生家庭的深刻烙印

最傷孩子的永遠是父母的偏愛

電影剛開始的時候,弟弟方達要吃西紅柿,姐姐方登也想吃,可是媽媽把僅有的一個西紅柿給了弟弟。當媽媽把西紅柿遞給弟弟的時候,方登眼巴巴地望著弟弟,方登告訴媽媽,弟弟已經吃過了,媽媽只好許諾給她重買。

地震時,為了救孩子爸爸方大強死了,當方登和方達被一塊蓋板壓在底下,就像蹺蹺板一樣,救弟弟就會壓到姐姐,救姐姐就會壓到弟弟,姐弟倆只能救一個。

當救援人員催促媽媽李元妮,趕緊拿個主意,孩子在下邊沒聲音了,只能救一個,再不做決定兩個孩子都沒了。元妮最終選擇了弟弟方達。

當方登聽到媽媽說救弟弟的時候,她微微地閉上了眼睛,留下了絕望的淚水。

死裡逃生的方登被一對解放軍夫妻收養。但是“救弟弟”三個字就像一把刀一樣插在她的心底。

方登感覺自己就像一個被拋棄的孩子,午夜夢迴的時候,父母和弟弟開心在一起,她拼命地呼喊爸爸媽媽,可是爸爸媽媽都不理她,她從夢中驚醒淚流滿面。

她為人母后和養父說起這件事的時候,身體都在顫抖,她泣不成聲。地震的時候,她和弟弟都壓著,生死關頭,媽媽卻選擇了“救弟弟”,這三個字就寫在她的耳朵邊上,她永遠也忘不掉。


重看高分電影《唐山大地震》,張靜初講述的是原生家庭的深刻烙印

其實可以理解媽媽,丈夫已經死了,她想留個後。

她那個抉擇也很艱難。我們雖然可以理解媽媽,但是也不能忽視對孩子的傷害。在小登的心裡有西紅柿的梗,有救弟弟的梗,足以讓一個女孩一輩子走不出來。

父母的偏愛會讓孩子感到情感忽視,這種最綿長的創傷是傷害孩子最深的毒藥。

被忽視的孩子感受不到愛,他們會認為自己對父母不重要,被忽視的孩子因為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注而羞愧,這樣的孩子,內心住著一個哭泣的小孩,長大後也容易忽視自己的情感需求,會對自己經常感到失望,自我評價低,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重看高分電影《唐山大地震》,張靜初講述的是原生家庭的深刻烙印


孩子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到底有多難?

上大學後,小登和陸毅扮演的師兄楊志開始了一場校園戀情,即將畢業的她,發現自己懷孕了,當男友為了逃避責任,勸她打掉孩子的時候,她說別人可以,但是她不可以。


重看高分電影《唐山大地震》,張靜初講述的是原生家庭的深刻烙印

當男友埋怨她矯情的時候,你為什麼不可以,你怎麼那麼矯情?

楊志繼續勸說她:“再一年就畢業了,你四年學不能白上,你現在正在上學生孩子的話,青春就完了。”

小登卻說:“我是唐山人,我是在拉屍體的車上醒過來的,我爸就躺在我旁邊,你根本就不懂。”

21歲的她為了留下孩子,還是堅定地退學了。

小登寧願放棄美好的前途,執意生下孩子,並不是她對楊志的愛有多深。而是她經歷了被母親的“拋棄”和等待死亡的恐懼,她不希望自己的悲劇在孩子身上重演。

小登覺得她的親生母親在地震中放棄了她,她一直活在痛苦中,她對母親充滿了怨恨,她不想讓她的孩子也活在放棄的痛苦之中。那種痛苦是她內心的一道傷疤,在陰雨在總會潰爛,流血。


重看高分電影《唐山大地震》,張靜初講述的是原生家庭的深刻烙印

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父母就是他們的全部,孩子無條件的愛著父母,一旦遭受父母的傷害,對孩子而言,就彷彿世界崩塌。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傷害是孩子一輩子的陰影,父母是孩子最依賴的人,卻傷害孩子最深。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原生家庭的烙印,如果原生家庭在孩子心理種下恐懼和悲傷,就會成為孩子一輩子都拔不掉的刺。


做“聽話”的家長,是對孩子的尊重

陳道明扮演的養父王德清,簡直就是父親的範本,電影中的細節隨處可見,他把小登當成掌上明珠,遇到什麼事情,總是先詢問一下小登的想法,他從不強迫小登,把選擇權總是交給女兒。


重看高分電影《唐山大地震》,張靜初講述的是原生家庭的深刻烙印

當小登才到新家,養母見她一直不說話,對養父說,她一路都不說話,是不是個啞巴。

他勸妻子說:“這小貓小狗撿回來,還有兩天不吃不喝的,更何況是一個死裡逃生的孩子。”

當養母讓小登叫人的時候,小登不願開口,他及時給小登解圍,別為難她了,我們丫丫有點認生。

小登才到新家的時候,一直不說話,但他聽得懂小登內心的聲音,因為他知道小登經歷的地震創傷,需要時間才能慢慢走出陰影,他給孩子耐心和時間讓慢慢地適應。

他們夫妻帶著小登去學校報道的時候,養母告訴老師,孩子的名字叫王帆。

小登終於開口說話了,她說叫王登。養母一臉為難地看著養父的時候。養父很平靜地說:“聽孩子的吧”。


重看高分電影《唐山大地震》,張靜初講述的是原生家庭的深刻烙印

養父用手指輕輕的為方登按壓太陽穴緩解小登的頭痛,他知道孩子記得以前的名字,他耐心地對小登說:“以後你要想起什麼事情,就告訴爸爸媽媽,我們可以到唐山去幫你尋找親人。”

因為他知道小登雖然嘴上不說,但她內心深處其實很渴望那份缺失的愛。

報考志願的時候,小登想學醫,養母卻不同意,因為本地沒有好的醫學院,學醫的話只能去外地,養母怕小登去外地見一面都難,他們老了沒人照顧,又擔心小登是領養的孩子,怕翅膀硬了,飛走了就不回來。

養父卻尊重小登的想法,同意小登去外地,在他看來人都是有感情的,他相信小登能感受到他們的愛,他懂得放手,讓孩子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重看高分電影《唐山大地震》,張靜初講述的是原生家庭的深刻烙印

當他去唐山開會的時候,他想帶小登一起去,徵求小登意見,小登卻不想去的時候,他絲毫沒有勉強,而是非常尊重女兒的意見,說不去也行。

網友紛紛慨嘆:“太羨慕小登了,有一個尊重她,懂她的父親”。有這樣的父親,在外邊即使受了很大的委屈,也敢回家,因為任何時候,家都是最溫暖的療傷地方,父母永遠是我們身後最堅實的後盾。

教育專家孫雲曉說:“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瞭解孩子,瞭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孩子的自尊心來自於父母的肯定和尊重,被父母尊重的人更自信、樂觀。他們更有主見,在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他們更容易作出合適的選擇。他們更容易表達自己的情緒,活成真正的自己,而不是別人期待的樣子。

做一個會傾聽的父母,給孩子理解,尊重,接納,才是我們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重看高分電影《唐山大地震》,張靜初講述的是原生家庭的深刻烙印


每一部電影就是一個真實的人生寫照,那些人物也許就是我們自己。孩子是樹,原生家庭就是我們的根,原生家庭缺少愛的滋養,孩子就不能接受足夠的陽光和雨露茁壯成長。

想要樹長得枝繁葉茂,離陽光更近一點。最好的方法是原生家庭給孩子塗上溫暖的底色,給每個孩子獨一無二的愛,傾聽孩子的心聲,尊重孩子的想法,看見孩子的需求。


撰稿:靜夜聽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