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吃蔬菜,其實不是孩子的錯”心理學家為你解惑並支招

據國際物質糧農組織1990年統計,人體必需的維生素C的90%、維生素A的60%來自蔬菜。此外,蔬菜中還有多種多樣的植物化學物質,是人們公認的對健康有效的成分,目前果蔬中的營養素可以有效預防慢性、退行性疾病的多種物質,正在被人們研究發現。

以上是蔬菜的重要性,想必每位家長都知道其重要性,在孩子成長中所需要的的營養及微量元素中,蔬菜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現實卻是這樣一番景象:飯桌上,媽媽一味地為孩子唸叨著蔬菜的重要性,奶奶則不停地為孫子夾蔬菜,遇到淘氣的男孩,就一邊跑,隨後跟著的是奶奶,再伴隨著爸媽的訓斥聲,一時間,眼前場景好生熱鬧。

“孩子不愛吃蔬菜,其實不是孩子的錯”心理學家為你解惑並支招

孩子不愛吃蔬菜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1.先天因素:人類本能所致

於是“不愛吃蔬菜”的帽子就扣在了孩子頭上,其實孩子在背鍋,英每日郵報曾報道,美國的一項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不愛吃蔬菜可能是由人類的本能所致,下面就是這項實驗的內容:

研究者是美國耶魯大學研究人員,研究對象是47名8至18個月大幼童。研究人員在耶魯大學的嬰幼兒認知中心,放置了兩種真實植物、兩種逼真的人造植物和兩種其他物體,觀察孩子們的反應。發現孩子們更喜歡碰觸塑膠或金屬物體,不喜歡碰觸植物。

心理學家認為,在遙遠的原始社會,人類靠打獵為生,動物做為肉食其能量含量遠高於植物做為蔬菜所提供的能量,吃肉能快速恢復人身體所需的能量。

而植物身上往往還有細毛、荊棘等難以處理,往往還容易造成人體傷害,尤其是難以辨別是否有毒,屬於

一種人類生存的防禦機制,這些經驗積累,一代傳一代,形成了心理學家榮格所說的“社會潛意識”,從而影響著人類的行為。

“孩子不愛吃蔬菜,其實不是孩子的錯”心理學家為你解惑並支招

2.後天客觀因素:蔬菜本身和爸媽的教育方式

蔬菜不像我們日常常見的肉類品種,蔬菜種類繁多,味道也相差甚遠,比如說苦味、甜味、酸味等,各式各樣,加上咱們中國的烹飪多樣做法也是多種,比如炒菜本來是放鹹炒的,但蔬菜本身是甜的,這種矛盾就很容易刺激到我們的味蕾,孩子就很容易厭食。我就不喜歡吃這樣的炒菜,蔬菜發甜味的。

爸媽的做飯水平,也影響著孩子對蔬菜的喜好感,所以同樣是一種食材,就喜歡吃同學爸媽做的。

還有就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孩子對新生蔬菜認知不夠,有些孩子看到形狀不好、顏色不對,就很容易產生排斥,這時如果不給孩子解釋或者科普,反而一頓嘮叨催促,如果恰好處在叛逆時期,則更加討厭吃蔬菜了

“孩子不愛吃蔬菜,其實不是孩子的錯”心理學家為你解惑並支招

怎樣讓孩子愛上蔬菜?

同樣是一項心理學實驗,由英國心理學教授勞拉歐文指導做的:

心理學家找來兩組兒童,一組給他們一些繪本,上面描述了這種蔬菜是如何在田野裡生長,如何收割進入商店,如何切開洗淨,如何烹飪上桌,等於說把蔬菜的成長到吃到嘴裡前的流程展現給他們。

而另一組則什麼都沒給,然後再讓父母為他們做飯,看看孩子那些蔬菜不愛吃。

研究結果發現,給繪本的那組孩子,喜歡上了之前不愛吃的蔬菜,而另一組則是還是不喜歡吃之前厭惡的蔬菜。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清楚孩子為什麼會不愛吃蔬菜,他們這個年代不像老一輩的爺爺奶奶那樣,從小接在田間就能接觸到蔬菜,熟悉其生長的過程和莊稼的春種秋收,現在的孩子從小就在城市長大,一遇到不合胃口的蔬菜就隨口吐掉,沒有那份心情勞動的感情在,只憑著口味。

所以週末可以驅車帶著孩子,一起到郊區農家樂田地邊一起體味蔬菜的味道。

你家的孩子是不是也對蔬菜避而遠之呢?評論區留言,找我給你們支招...


因為分享,所以更強。

關注我,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